周丹 蘇永華 黃莉莎
(1.河源理工學校;2.河源市衛生學校 廣東河源 517000)
我國各級學校對學生進行健康測試已經開展多年,經過健康測試結果發現學生體質總體情況不容樂觀。《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發布后,社會對學生體質關注度提升,學生體質不只關乎到個人成長,同樣關系到我國人口質量[1]。中職學校作為培養社會技術型人才的學校,學生體質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我國部分地區主管單位對中職學校學生開展健康測試,得出中職學生的體質情況處在標準分值以下,導致中職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后容易出現疾病。因此,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體質健康成為目前職業教育目前關注的重點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中將體質界定為人體質量,與先天遺傳因素及后天環境因素存在關聯。我國體育界將體質理解為人體生理結構及形態結構、心理因素綜合素質的體現。根據我國醫學界闡釋,體質是遺傳基礎上表現的機體形態及機體特征[2]。人們的普遍理解是通過鍛煉能提升學生體質,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也說明體質變化具有可塑特點。中職生體質健康測試作為衡量學生體質的標準,是國家對學生體質鍛煉的基本要求,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及50m跑等內容。中職學校每年都會對學生進行檢測,該文將河源理工學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對男生、女生體質健康測試合格率及平均成績進行統計,見表1、表2
由表1、表2可見,中職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雖然達標率比較高,但是優秀比率很低,大部分學生處于及格水平,且整體平均分值也較低,僅75分左右。

表1 河源理工學校健康測試合格率(%)

表2 河源理工學校健康測試平均分
體質健康測試已經在中職學校推行,但學生在進入學校后需要接受軍訓,在軍訓過后也要參加運動會,但這2種大型活動結束后,學生實際體育鍛煉時間較少,限制了學生身體素質發展。在暑假結束后,學生體能進一步下降,學校沒有足夠的場地供學生鍛煉,教師客觀指導存在不足,學生的運動意識及主動性差。在體育課中教師往往讓學生在基礎活動后自由活動,多數學生選擇原地休息,所以學生的練習密度及強度經常達不到要求。中職學校場地緊缺,嚴重影響測試工作的進展。以河源理工學校為例,學校體育課周課時在260節左右,每天50節左右,因此,以班級隨堂測試為手段,但是測試時間僅為2~3周,且學校只有一個400m跑道的運動場及一些零散的水泥球場,同一時間可能有幾百名學生都在進行測試,場地的限制及相互干擾對測試準確性產生影響。如果要停課采取集中測試的模式,由于學生太多,測試時間必然較長,影響其他課程教學[3]。
中職學校將重心放在技能比賽及文明大賽上,教學工作也圍繞著2個方面開展,體育工作在中職學校是普通項目,體質測試工作雖是常規工作,但是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硬件投入上,中職學校體育設施明顯不足,只有一個運動場及零散、老舊的籃球場等。在軟件上,中職學校并未建立完善的體質測試機制,在體質測試宣傳上力度不足,班主任并未關注中職學生的體質問題,更沒有將學生體質管理納入管理層面,導致學生體質測試關注度不足。教師層面看,中職學校體育教師存在缺口,很多體育教師承擔班主任、行政領導等崗位工作,體育教師每周課時量在10節以上,最多能達到20節,每年的9~11月是體育比賽相對集中的階段,導致體育教師工作量繁重,為保證規定時間內將數據上報學校,部分體育教師存在數據造假問題,此類問題導致體質測試流于形式。
中職學校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合理規劃體質測試工作。在時間安排上盡量讓中職學生集中測試,班主任應當到場組織紀律,將測試成績納入班主任考核體系,采取科學的措施調動中職學生測試積極性。體質測試執行教師需要在思維層面強化重視,配合學校完成體質測試工作。首先,關注日常測試,將日常測試納入中職體育教學管理內容,采取強制手段讓體育教師展開日常測試,并針對不同體質中職學生采取對應的訓練方法,保證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其次,在測試過程中,教師遵循國家相關標準進行測試,讓中職學生在測試前做好準備充分,保證測試結果的真實性、準確性、穩定性。最后,關注中職學生體育成績,將健康測試成績納入體育成績,使中職學生能意識到自身體質上的不足,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自身在中職院校健康成長。
中職學校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注重自身綜合實力發展,包括投入硬件及軟件,中職學校活動場地不多,缺乏一些方便中職學生日常鍛煉的場地與器材,因此,學校應關注軟硬件設施投入,為學生體質測試及體育鍛煉奠定堅實的基礎。現階段,中職學校體育教師數量不足,體育教師數量限制體育測試工作開展,學校還應積極聘請工作能力強的體育教師,重視對本院校體育教師的培訓工作。在體育教師待遇方面,增加體質測試方面的獎勵,經過一個學期的體育訓練,若學生體質測試結果改善,則體育教師應當給予其鼓勵。若想進一步提升中職學校體育教學成果,提升中職生體質健康水平,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更為重要,學校中的每位教師均有擅長的項目,但學生興趣愛好較為廣泛,教師還需不斷建設對應的專業,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體育鍛煉需求。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也能保證中職生體育鍛煉的有效性,中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如教師專業素養不強,則無法將教學方案落到實處。因此,中職體育教師應建設自我成長方案,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建設開放化及多樣化的體育課堂。中職院校可推進陽光體育項目,為學生提供體育鍛煉機會,督促學生每天完成一定量體育運動。比如,強化對小型運動項目創新,設計一些娛樂性項目及傳統體育項目,通過此類項目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促進學生體質健康[4]。
在中職學生體質健康檢測過程中,學校需形成系統的檢測方案,開發體測教材,結合時代發展情況,在體測教材中加入影響中職學生體質發展的相關因素分析[5,6]。體測教材主要是在體育課程中使用,體育教師將課程分為理論及實踐2個部分。比如,體測教材的第一章認識體質,讓中職學生明確自身體質情況,并掌握體質檢測方法,對體質檢測產生興趣;第二章體質對成長的影響,中職學生已經處于成長的青春期,對身體素質較為看重,如女性學生關注體形,若體質不佳則會導致體形受到影響。男性學生則是關注“爆發力”等,在教材中可涉及此類內容,其中包括體質鍛煉方法,讓中職學生在教材引導下主動鍛煉,并積極檢測自身體質。體測教材開發是推行體質健康檢測的重要環節,中職院校還需對此引起重視,及時開發出符合中職生的體質檢測教材。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我國人民群眾體質下降問題已經較為嚴峻。中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在教育過程中應對中職學生體質給予重視和關注。中職學校需積極落實體質健康測試,認識到本校學生體質情況,是否能勝任未來的技術工作。立足該視角對學生體育課程進行優化,聘任專業能力較強的教師,建設多元化的體育課程體系,讓中職學生通過體質檢測,認識自己的身體及明確自己訓練的重點,保持健康的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