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馮驛馭
在重慶火車北站的一家重慶土特產銷售中心里,一面墻被裝修成置物架的模樣,每一個小架子中都放著一款來自重慶區縣的茶葉,有永川秀芽、巴南銀針、南川大樹茶,但銷量較好的,是一款來自武隆的被稱為“仙女紅”的紅茶。
中國人為何對茶葉情有獨鐘?這個問題大多數人都能談上兩句。但如果追問他們是否了解茶葉的生長環境、采摘和加工過程,卻鮮有人能回答上來。8月19日,記者循著武隆茶產業鏈出發,去往距重慶主城都市區170公里外的武隆高山,回溯茶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的路線,探尋茶產業如何助推武隆鄉村振興。
高山云霧出好茶
8月19日,武隆區后坪苗族土家族鄉,茗臻農業有限公司茶加工廠二樓。
春茶的采摘季已經結束兩個多月,公司負責人趙偉成趁著難得的休閑時光,帶著幾位好友在加工廠二樓自己動手制茶。房間的墻壁上,懸掛著手工制茶的流程圖。“殺青”與“揉捻”,趙偉成正在進行這兩個流程,“將茶葉的水分炒干,才能出香氣”。
3月,春雨落下,茶樹冒出新一茬的嫩芽,春茶的采摘工作便開始了。后坪鄉的茶葉基地一個挨著一個,春茶采摘開始后,漫山遍野都是來自武隆各地的茶農,他們行走在一列列的茶樹之間,采摘春季的頭道茶。
趙偉成的公司流轉了3000畝茶園,現在投產的有600畝左右。這600畝茶園,今年產出了10噸左右的成品茶葉,這些成品茶將投往重慶、浙江、福建等地的茶葉市場。
單就一家茶廠而言,10噸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但這并不是趙偉成的最終目標。“茶樹的投產周期大約是5年,我們新栽種的一批900畝茶樹明年將投產,另外還有1500畝的老茶園基地改造也將完工,此后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將會更高。”趙偉成說。
據武隆縣志記載,自20世紀70年代起,武隆便開始大力發展高山茶產業,種植規模最大時,曾一度突破10萬畝,后來受市場變化影響,茶葉經濟效益下降,茶農們紛紛放棄種茶,漫山遍野的茶園呈荒廢狀態。
近年來,茶葉市場回暖,茶產業再度成為武隆區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隨著重慶市重點打造“百億級”茶產業鏈,武隆區委、區政府也結合實際情況,提出要“重拾70年代野化茶、打造十億級茶產業鏈”,助推鄉村振興。
2013年,一直在外務工的趙偉成回到后坪鄉,接手了一家茶葉小作坊,隨后開始流轉土地發展茶產業。政策東風勁吹,趙偉成的小作坊也變成擁有4個茶樹基地、年加工能力突破200噸的大加工廠。
在茗臻農業,趙偉成的弟弟趙偉峰負責田間管理和茶葉收購,趙偉成更多的是負責頂級茶葉的加工制作。
“高山云霧出好茶,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做強品牌、做出效益,帶動鄉親們一起發展。”趙偉成說。
進入8月,夏秋茶的采摘也已經開始。雖然夏秋茶的制茶技術還不夠成熟,但仍有茶農陸陸續續送來茶葉,趙偉峰基本也是照單全收,再送回加工。
尼龍兜里謀生計
8月19日下午3點,雖地處海拔1400米的山區,但在太陽的直射下,后坪鄉的氣溫不斷升高。
在后坪鄉中嶺村的茶樹基地里,有3名茶農戴著遮陽帽,穿著薄薄的長袖長褲,穿行在一列列的茶樹中間,采摘著茶樹頂上“一芽二葉”的部分,然后丟進斜挎著的尼龍兜里面。
不同于影視劇中背著竹背篼的采茶姑娘,這些身高僅高過茶樹小半個身子的茶農更喜歡自制的尼龍兜。
“竹背篼也有,但是背著不方便,轉個身會卡在茶樹上,影響采茶效率。”說話的人叫張樹全,中嶺村人,2017年以前也是武隆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后來因家中老人年邁,生活不便,她便辭去工作返回家鄉,但也因此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家中一度陷入貧困。
張樹全今年51歲,回鄉后將土地流轉給茗臻農業公司后便在茶園務工。在中嶺村,像張樹全這樣流轉土地后繼續在茶園務工的還有6人。他們一部分收入來自土地流轉后的分紅,另一部分則來自采茶的收入。
在這里,茶農人均每天能采摘5公斤左右的茶葉,普通春茶的收購價在24元/公斤,而最好的“獨芽”收購價能達到160元/公斤。趙偉峰則在每天中午的12點和下午6點開著車到茶園收茶。茶農們將采摘的鮮葉交給他,過秤后獲得酬勞。
靠著采茶,張樹全一年能有2萬多元的收入。
與張樹全同行的還有一位叫陳正英的婆婆,她手腳麻利,斜挎著的尼龍兜已被茶葉填充得滿滿當當。陳婆婆今年72歲,在趙偉成的茶園中培訓了兩年后也開始采茶。嚴格意義上來講,陳婆婆還算是張樹全的半個師傅。
陳婆婆將家里的15畝土地全部流轉出去后,閑不住,想著趁身體好還能勞動就再工作一段時間。“以前我還能幫忙給茶園鋤草,工資100元一天呢!”陳婆婆說道。
“陳婆婆身體好,干活比我們都快。”張樹全在一旁附和道。
問及陳婆婆上午的收獲,陳婆婆比劃著伸出手指說,“4斤3兩”。
專家團隊護發展
8月19日下午5點,武隆區后坪高山茶葉科技專家大院。
從茶園回來,高飛虎第一時間去到茶葉加工廠。加工廠的門口晾曬著中午收購過來的鮮葉,雖已是下午5點,但陽光依舊毒辣。
看到茶葉直接曝曬在陽光下,高飛虎急忙趕過去,用手將茶葉捧起翻面再攤薄,一邊將茶葉鋪開騰到陰涼處,一邊碎碎念:“這么大的太陽,鮮葉這樣曬,會曬傷的。”
高飛虎是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2005年,他跟著重慶市科學技術局組織的“科技三下鄉”活動來到武隆,此后便扎根武隆,指導當地村民進行農產品生產活動,現在則專職指導武隆各茶樹基地的茶樹種植與鮮茶加工。
制茶是個技術活,新鮮的茶葉經過各道工序,會慢慢蒸發掉體內的水分,散發出香氣,最終成為成品茶葉,此時鮮葉便完成蛻變,附加值將增加數十倍。
春季采摘的頭道茶“獨芽”,經過加工后,身價會上漲到6000—10000元/公斤不等,即便是普通的鮮茶,加工后也能達到800元/公斤的價格,在這個蛻變的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技術把關。
幾個月前的春茶采摘季,高飛虎團隊6人分散在武隆的各個茶園內,指導茶農如何采茶、指導茶園負責人科學加工鮮葉。在茶園負責人的眼中,高飛虎團隊就像水手,為武隆茶產業發展的航船保駕護航。
春茶采摘季過去,高飛虎團隊的主要任務轉變為茶葉品種分析、茶園土壤改良、茶葉衍生品研制和茶葉機械化采摘與生產。
“人工采摘的效率大概也就5公斤/天,但如果采用機械化采摘,則能達到100公斤/天,只是現在的機器還不能很好地識別各個等級的鮮葉,這也是我們今后的攻關方向。”高飛虎說。
明年,趙偉成將有新的900畝茶園投產,這段時間高飛虎便在趙偉成的茶園里做技術指導,確保明年趙偉成的茶園能順利開園。
“茶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當地居民增收致富有著極大的帶動作用,高山茶葉種植園還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同時也能促進旅游業發展。”高飛虎說。
茶旅融合促振興
8月20日上午10點,武隆區白馬鎮。
作為武隆另一個產茶大鎮,與后坪鄉不同的是,白馬鎮的定位更多的是一個旅游小鎮。
在白馬鎮赤茗農業公司水晶茶廠內,制茶師黃華正將茶農送來的一背篼鮮葉倒進已經加熱至200℃手工制茶鍋內,雙手翻轉,碧綠的茶葉在鍋內翻騰,鮮葉與灼熱的鍋底接觸,發出水汽蒸騰時特有的“呲呲”聲。
黃華學習制茶已經4年有余,現在是赤茗農業公司的技術骨干。圍繞在鍋邊,3名游客正聚精會神地觀察著黃華制茶,不時還拿出手機拍照攝像。
與武隆其他茶產業公司一樣,制茶是赤茗農業公司的主營業務之一,但其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任務——白馬鎮旅游項目的打造。
1993年,武隆芙蓉洞被發現,此后,武隆歷屆政府便將旅游業當作主導產業來抓,“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立志將武隆打造成為能夠代表重慶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而隨著國內外旅游市場不斷發展,武隆旅游市場也迎來進一步發展變化。
“深耕仙女山,錯位拓展白馬山,以點帶面發展鄉村旅游。”武隆區委、區政府已經為未來的十年畫好了新藍圖。
規劃伊始,白馬山度假區就想好了一條路子:以茶文化和愛情文化為主題,發展養生度假區,走“旅游+茶文化體驗”的農旅融合新路子,整合茶資源、提升茶景觀、研發茶產品、演繹茶文化,延伸武隆旅游產業的產業鏈。
“以天尺坪景區為核心,將茶原料資源最大化整合,為茶產品提供強有力保障的同時,助推鄉村振興。”赤茗農業公司執行董事袁學平說。
作為度假區的產業鏈條之一,這里的茶產業也正在歷經變化和升級。
赤茗農業公司水晶茶廠已開設兩條自動化茶葉生產線,集茶葉加工、銷售、研發于一體,同時,“仙女紅”品牌紅茶也通過了國家有機茶認證機構認證,其中最好的茶葉市場價已達6萬元/公斤。
“我們的紅茶香味悠長,市場很廣闊。”黃華總結說,“茶產品和景區已經形成相輔相成的狀態,接下來我們還要研制出更優質的紅茶,爭取讓茶葉附加值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