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勝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翻開嶄新篇章。
1950年10月3日晚,中南海懷仁堂張燈結彩,毛澤東主席與各民族代表、社會各界人士歡聚一堂,歡慶新中國成立一周年。
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150多名少數民族代表向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獻上了哈達、傘、帽子等各式各樣的禮物,同時也獻上了各族人民的無限深情。
獻禮結束后,一場歌舞晚會盛大開幕。
雄壯優美的音樂,歡快動人的旋律。一支來自新疆伊犁的哈薩克族舞蹈《圓月》吸引了全場目光。小伙子們動作堅定有力、姑娘們舞姿輕盈靈巧,11名演員手拉手、肩并肩,他們在月光下柔美旋轉,與夜空里的明月遙相呼應……
7分鐘的《圓月》表演,令觀眾如癡如醉。
懷仁堂里洋溢著民族團結奮進、和睦相處的熱烈氛圍。
舞蹈《圓月》結束時,毛澤東對坐在身邊的詩人柳亞子說:“這樣的盛況,亞子先生為什么不填詞以志盛呢?我來和。”
讓人作詞、主動唱和,這在毛澤東的詩人生涯中是唯一的一次。
毛澤東與柳亞子相識幾十年,有過多次詩詞唱和交往,結下了深厚友誼。面對主席的盛情邀請,此情此景,柳亞子也頗為感慨。他沉吟片刻,拿出筆在一張黃色的紙上緩緩寫下一首《浣溪沙》:
火樹銀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躚,
歌聲唱徹月兒圓。
不是一人能領導,
那容百族共駢闐?
良宵盛會喜空前!
第二天,毛澤東便派人給柳亞子送去名為《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的和詞:
長夜難明赤縣天,
百年魔怪舞翩躚,
人民五億不團圓。
一唱雄雞天下白,
萬方樂奏有于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如果說柳亞子之詞著眼于當晚的翩躚舞蹈和月圓歌聲,表現了祖國安定祥和之盛況,那么,毛澤東的思緒則穿越了歷史時空,又一次探尋那天地滄桑的人間正道,喻示了新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共創繁榮局面的美好前景。
一首詞,勾勒了中國百年的近現代史。過去和現在,兩相對比,異常鮮明。
今天,當人們來到毛主席紀念堂瞻仰時,在二樓大廳會看到一幅長12.26米、高3.5米的巨幅油畫《良宵》。
整幅畫以1950年10月3日毛澤東與柳亞子和詞的史實為原型。畫面中,開國元勛、民主黨派代表、愛國人士和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的杰出人物,云集在宮燈高掛的中南海庭院,吟詩作畫,品茗傾談,共度良宵佳節,歡慶新中國的民族團結和偉大勝利。
當觀眾在《良宵》前駐足觀賞時,不得不感嘆其畫面之宏大、筆法之細膩、氣氛之喜慶,讓人油然而生一種“良宵盛會喜空前”的自豪感。
畫面上,遠處是北海的白塔,近處是中南海的庭院。夜空中,圓月潔白如玉,猶如天上宮闕。庭院里,宮燈高掛,喜氣洋洋,人們或賞月品茗,或吟詩作畫。
右側的一張方桌旁,毛澤東揮筆題詩,微笑著望著柳亞子,柳亞子抬手擊節贊賞。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或坐或立,興致盎然地在一旁觀看。
左側的一張圓桌旁,鄧小平、劉伯承等領導人與各界人士親切交談。居中的長椅上,何香凝、宋慶齡等人在聽一位新疆小姑娘彈奏。
左邊靠后處,藝術大師齊白石神態安詳,低頭捻須,與身著戲裝的梅蘭芳探討藝事……
整個場面氣勢恢宏、構圖飽滿和諧、色彩華麗典雅、人物生動傳神。
這樣一幅人物眾多、熱鬧歡愉的巨型油畫,成功還原了1950年國慶佳節時,毛澤東與柳亞子和詞那個喜慶、盛大的場景,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團結昌明的政治氛圍。
《良宵》的主次格局,如同很多世界名畫那樣,采用黃金分割法,找出最佳視覺中心點。
就時空處理而言,畫面右邊部分用泛色來表現遠距離,毛澤東前留有空間,以突出全畫視覺中心的張力;左邊部分前排采用暖色來突出近距離,毛澤東和鄧小平周圍的人物構圖較緊,向外漸松,有一種有聚有散的連貫性。
就色彩而言,以毛澤東周圍人物的深色衣服來反襯毛澤東衣服的質感,造成視覺反差。鄧小平著淺色衣服,以背后人物的深色衣服來突出視覺中心的反差。
裝飾有龍鳳圖案的宮燈高懸于毛澤東之上,隱喻了“龍鳳呈祥”的“祥”字,“祥和”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觀念之一,點出了“祥和”的立意,亦即“慧眼”。毛澤東揮筆題詩的溫文爾雅的詩人風采,也與“和諧”、“祥和”的主題相吻合。
“以靜寫動”,以一瞬間靜態的描述來勾起觀眾對于“動態”的聯想,在動態中突顯人物的風采,把動感活力形象化。揮筆題詩的毛澤東,挾煙傾聽的鄧小平,品茗對弈,傾談暢敘,人物各具真實形象的神韻。
明月高照,藍天碧波。遠處的萬家燈火在靜靜的湖面上閃爍著波光,背景是清澄的藍色調,細膩而熱情的筆觸令畫面在和諧中透出幽靜而又浪漫的情調。對岸星星點點的建筑物和燈火,與畫中實景的群像遙遙相對,拓寬了視覺和想象的空間。
此外,《良宵》還滲透著“和”的韻律,洋溢著“和”的韻味。
“和”是什么?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和重大特征,也是孔子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便是“和為貴”,和氣生財、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家和萬事興……
五千多年連綿不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堅持全黨的團結、堅持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會興旺發達;反之,如果走向分裂,則必然導致動亂和失敗。
畫面上的這些人物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老一輩革命家同各族人民打成一片,同民主人士、知識分子、工人、農民親切交談,共商國是,魚水情深。
畫家劉宇一借助這群星燦爛的一代風流,通過畫作散發祥和、平和、溫和的氣氛,產生一種美感,使人們領略并永遠記住了中國歷史上如此重要、如此輝煌的一頁。可以說,《良宵》是一曲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頌歌。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今天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油畫《良宵》所描繪的喜慶熱鬧、祥和安定、民族團結的良辰美景。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