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懷琴
摘要:好奇心是激發我們研究、探索的重要動力。對于幼兒而言,我們應該怎樣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發掘他們的愛好和興趣呢?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幼兒;好奇心;培養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083
大千世界,千變萬化的事物和自然現象對于我們成人而言,無不顯示著宇宙浩瀚神奇的力量和奧秘。對于幼兒,這個世界更像是一塊巨大的磁石,無形地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許多豐富多彩的事物和現象,在幼兒眼里是新奇的、不可思議的,特別是那些還未認識和體驗過的事物更吸引他們,使之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探索,乃至刨根問底地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和不解。只有正確認識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意義,給予正確的、適時的引導,才能使孩子得到最佳效果的成長和發展?!敲磻撊绾未龠M、培養幼兒好奇心?在此我僅談談幼兒在求知方面好奇心的激發和培養中,教師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讓孩子“盡情”游戲中尋找“好奇”
玩是孩子的天性,《綱要》中也指出幼兒的學習形式以游戲為主。玩樂能夠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有助于孩子好奇心的激發,進而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同時還能夠幫助孩子形成協調的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幼兒園里,孩子的教育活動很多同時也具有游戲性,例如: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結構游戲等等。然而孩子的游戲并不是任由孩子“放任自流”,更不是在成人強制干涉下的“說一不二”。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既然游戲對孩子如此重要,無論孩子怎樣游戲都不要對他們進行任何干涉,自己還可以放松放松。這是一種“放任自流”的現象,這樣不但會使孩子養成不好的行為習慣,還會影響孩子對事物好奇心的探索興趣。也有屬于“說一不二”的老師:孩子不可以任由他們總是玩玩玩,知識最重要;在游戲中,他們應該按照老師的目標和過程去游戲;不能讓他們隨便游戲,否則亂了教案的實施……這樣的后果更是嚴重影響孩子在游戲中的探索與發現,甚至扼制了孩子的好奇心。
可見,對于孩子的玩樂,教師應該正確對待,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在玩中探索就該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該給予干涉和介入時,就應該給予孩子適時的介入和引導啟發,從而使孩子能在正確的游戲方式中找到正確的探索方法,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 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培養好奇心
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包括良好的物質和精神環境,而只有在物質環境得到滿足后,精神環境才能起到所具有的作用。幼兒園中物質環境包括充分的材料準備、教室空間大小等;良好的精神環境應該包括:小朋友之間、教師之間以及教師與幼兒之間互相敬愛、關系融洽、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為幼兒好奇心的激發和培養創造條件和機會;同時,老師還應該具有較強的求知欲,熱愛知識,用知識豐富充實自己。孩子在這樣的精神環境中才能得到極大的精神滿足。例如,可以在教室中為幼兒創設益智區、自然角、科學區等等,通過孩子的親身感受、動手操作實踐來發現探索,從而進一步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并引導其正確認識世界,探索自己生活中的世界,豐富孩子的相關經驗,逐漸培養起其學習興趣。
三、 在正確引導中進一步激發好奇心
(一)支持鼓勵幼兒探索
教師適時參與幼兒的活動,對于幼兒而言,是一種肯定和贊許,這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做得不錯,更加積極樂于參與活動之中;同時教師的適時參與對孩子的活動能夠起到引導糾正的作用。例如:角色游戲中,老師以客人的形式參加了孩子的美食城,發現許多客人“吃”完沒有付錢就走了。這時候,教師提出的疑問“是不是吃東西都不用錢?。坷习褰裉煺埧褪敲矗俊币鹆恕肮ぷ魅藛T”的注意,知道客人吃完東西得付賬。教師這時候的及時介入引導,使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得到愉快體驗的同時,又獲得了游戲活動中的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
(二)盡量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對于孩子的問題,應該盡量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以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探索,從中體驗自我滿足的成功感。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孩子創造條件,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讓孩子進行觀察、操作,從中發現問題,產生好奇心,進而探索。例如:根據孩子好動的特點,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廢舊材料讓幼兒自由制作一些小玩具。對于幼兒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或想出來的事物,他們會有一種偏愛和特殊的興趣。
教師應與孩子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朋友關系和師生關系,使孩子敢于在我們面前敞開心扉,無拘無束,毫無保留地把內心世界展現出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地透過孩子的表情、神態、姿態、動作來窺探孩子內心的秘密,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好奇、好問是孩子認識世界、實現社會化的起點;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培養,也需要引導,在他們將好奇真正轉為一種求知渴望時,其探索的精神是無可比擬的。同時,幼兒好奇心的培養,也是《綱要》中所倡導和強調的,即“教師要精心呵護和配置幼兒對周圍事物及其現象的好奇心、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望,要讓兒童親歷和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孩子體驗發現的樂趣?!?/p>
參考文獻
[1]劉云艷.好奇心的實質與教師的支持性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6,0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