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連偉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372
(一)提出的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教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但現實中由于升學的壓力,在部分中小學中勞動教育所占比重有所縮減,也弱化了勞動育人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勞動意識的形成和勞動能力的鍛煉。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勞動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重申了勞動育人的重要價值,以期構建勞動育人新模式,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時代傳承,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因此,勞動不等于勞動教育,勞動教育重在“教育”。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勞動習慣、勞動態度的培養,還要重視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價值觀等的培養,使學生形成全面、系統的勞動素養。比如,讓學生做家務不是過節才做做家務,而是要天天做,讓學生掌握一種技能,懂得父母的艱辛,培養良好的品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基礎。鑒于以上原因,本課題組著重學生品德和素養的培養,達到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把勞動教育作為德育載體,在勞動實踐教育教學中融入德育元素。勞動教育并不僅僅是為德育服務的,同時也為智、體、美等其他方面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與核心素養相融合。
2.加強學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提高勞動教育的效能。可以設計一些勞動創造類課程,把創意、創新、創客、創業等要素納入其中。采用項目式學習引入勞動課,同時勞動與生活相結合,多開辟一些課外勞動實踐基地;勞動與當地人文相結合,多聯合一些當地的紅色、文化旅游紀念地;學校、家庭、社會聯合,引進勞模樹榜樣,達到有效育人的教育實踐目的。
3.樹立全民勞動觀念,讓學生懂得為國家強大、社會發展而勞動的責任。尤其要更新(重塑)教師、家長原有的勞動教育觀念,重視、踐行、示范勞動教育,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責任擔當,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三)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與趨勢
芬蘭的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上有較成熟的體系,手工課有150多年的歷史。日本的勞動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英國7歲到14歲孩子必修烹飪課程,到14歲要能夠做出20個品種。
我國勞動教育體系空缺,大多數省市停留在摸索階段,缺乏一定的實施策略和可操作性。在學校里勞動教育課程經常被占用,忽視對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導致不少學生不愛勞動。因此,我們要從勞動教育的定位、目標、內容到形式全面吐故納新,構建全新的勞動課程體系。
(四)研究的創新點
1.開發相應特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讓學生在不同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汲取勞動知識、樹立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在勞動中學習知識,教學做合一。
2.加強勞動教育和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綜合實踐等學科的融合,打造勞動教育新課堂教學模式,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
(五)現實意義
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并非每周上一堂課那樣簡單,我們要設計科學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從小掌握一些勞動技能,增強自身智慧,提升自身素養,體驗勞動的價值和快樂。
(六)實踐價值
以立德樹人為總目標,以學校勞動實踐活動為抓手,同時,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發揮勞動教育增智、強體、育美和樹德的功效。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七)主要目標
1.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習慣,掌握基本勞動技能,如疊被子、洗衣物等自理能力,形成良好自我服務的習慣。
2.充分挖掘校內外教育資源,開發相應特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上好勞動教育課。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并學會健康而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富有創意地生活,并學以致用。
3.開發多種勞動形式,多學科融合貫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使學校勞動教育真正達到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目標。
(八)具體內容
1.在各個年級中實施項目式勞動清單,建立學生勞動活動成長檔案,科學評價。按年齡特點有層次的進行勞動教育,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能力,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充分挖掘校內外勞動教育資源,開發實施特色校本課程實踐。開發多種勞動形式,如勞動技術和信息技術、中國傳統紙藝、泥塑、面塑、傳統節日活動等多種樣式。根據季節組織學生在播種季節進行種植活動,如:種芋頭、地瓜,花生、大蒜等,在收獲的季節進行對大自然的探索,讓學生體驗收獲的幸福。圍繞學習者與自然的關系,將勞動教育與德育、語文、美術、科學、環保、日常生活、區域特色文化相整合,多學科教學與勞動教育進行整合的探究,達到綜合育人目標。
3.通過對學生勞動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指導,探索校本課程的編寫和實施方法,目標體系的構建,管理制度,評價方法等。以勞動活動為切入點構建學校富有特色的整個課程體系。通過勞動教育活動課程的開發、研究,實施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創新能力,團結合作交流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