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LIL教學法將學科內容與語言學習相結合,強調語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鼓勵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習的語言知識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學生的雙語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筆者結合初中英語聽說優質課例,探討了如何將CLIL模式應用到初中英語聽說教學,構建豐富多彩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CLIL教學;初中英語;4Cs;實踐應用
【作者簡介】杜雪輝,廈門外國語學校瑞景分校。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將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新時期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這一目標聚焦培養學生的四大核心素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旨在適應新時代發展對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綜合人才的需求。英語語言能力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素。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蘊含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和思維方式,開展跨文化交流。CLIL教學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內容與語言整合式學習)具有內容和語言的雙聚焦(dual-focused)功能,讓學生同步習得語言知識和學科知識,以提升學生的雙語思維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與新課標提出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理念不謀而合,是順應新形勢下英語教學需求的模式。
二、CLIL模式在初中英語聽說課堂中的實踐應用
CLIL教學法主張通過學科知識的學習來獲取目標語言的能力,又通過運用目標語言來深化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以實現學科知識和語言技能同步發展。基于CLIL模式,Coyle提出了更具體的4Cs框架,即內容(content)、交際(communication)、認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四個要素相互影響,密不可分,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為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和探索路徑。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構建高效的初中英語聽說課堂,筆者嘗試將CLIL模式遷移到初中英語教學實踐中,以4Cs框架為指導設計了一節全市初中英語聽說示范課。下面,以筆者執教的《新目標》九年級Unit10 “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中的Section A(1a~2c)聽說課為例,探討CLIL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精研內容 (Content)定目標。CLIL教學法強調英語教師要實現從淺層次的語言教學向用英語進行學科知識教學的角色轉變。在備課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教材內容,確定學科知識和與語言技能的雙重目標。例如《新目標》九年級Unit10的單元主題是國際禮儀,涵蓋著裝、守時性、見面禮儀和餐桌禮儀等四個方面。教材內容圍繞文化沖突展開,引出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這個話題。學生在學完本單元后,對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運用What are you supposed to do?和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等目標句型談論文化習俗,以實現口語自由輸出。CLIL教學法主張通過學科內容為語言學習創設一個真實的語境,消除語言與語境分裂的因素,以此激發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的和動力。因此,筆者在設計本節課時,以深受學生喜愛的西方電影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記》中的主人公Maria為原型。Maria是一名高中生,同時也是一個歐洲小國隱匿在民間的公主,因需要回國繼承皇位而被皇室找到,從此走上艱難的成長之路。筆者以Maria在派對上因不懂國際禮儀頻頻鬧出笑話并登上報紙頭條為背景,引出本節課主題——Customs around the world. 接下來,筆者圍繞 Maria再次受邀參加國際派對,引導學生幫助Maria一起完成挑戰,解鎖國際禮儀的相關知識,助力Maria成為真正的公主,展開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首先,筆者在課前播放了電影Princess Diaries的預告片,為本節課的主題進行預熱,視頻集中呈現了Maria因不懂文化習俗而鬧出笑話的片段,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其次,筆者將教材的聽力文本順序做了調整,將第二段集中展現文化沖突的聽力提前,與Maria在派對上犯錯這個背景相結合,通過讓學生聽Maria在派對上犯的錯誤,自然地輸入本堂課的目標句型,并引導學生從中提煉出國際禮儀的三個重要方面:punctuality——dressing——greeting, 進一步明晰本節課的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學習目標。
2.內化語言重交際(Communication)。 CLIL教學法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學習是為了完成一個真實的任務,將目標語應用到真實的情境中,學生的交流才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課堂活動的設計要優先考慮學習者對目標語的最終應用,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教師在操練本節課的目標句型 What are you supposed to...?/You are supposed to...時,創設了多種真實的任務情境。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做pair work,一人扮演Maria通過提問同伴尋求建議,一人負責根據圖片提示給出建議,在實現交際目的的同時,將目標語言內化,同時將本節課的Princess Diaries主題貫穿始終。其次,教師組織學生兩兩示范不同國家的人們初次見面時的正確問候方式,通過全身反應法,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文化習俗的理解,同時通過小組限時PK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競爭意識。
3.深化認知(Cognition)促思維。教師在運用CLIL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時,要深入分析教材,主動挖掘教學內容中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地方,并設計能夠有效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認知活動。筆者在引入不同國家對守時性的文化差異探討時,通過開放式提問,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識,推測不同國家在守時性上的觀念差異。例如,法國人普遍以浪漫優雅慢節奏聞名,學生據此推測在法國,遲到是很正常的可以接受的現象。本環節,既能激活學生過去的知識儲備,通過舊知積極思考,學會推理判斷,又有效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預測能力。另外,教師通過啟發式提問“What other mistakes Maria might have made at the party?”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國際禮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餐桌禮儀。接著,通過組織學生觀看Princess Diaries視頻片段,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并記錄Maria在視頻中共有幾處不禮貌的行為。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需要調動自己對文化習俗的認知,對視頻中的行為是否得當做出判斷,如此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聽、說、寫和看的技能,達到語言技能和思維品質的全面提升。
4.多元文化(Culture)強意識。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旨在讓學生通過英語學習認識與了解世界,通過有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豐富文化體驗,感受中外文化差異,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國際視野。本節課,教師在處理完聽力文本中涉及的美國和歐洲國家的文化差異時,向學生提問“What about in China?”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中外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禮儀和觀念的影響。其次,教師還拓展了印度人喜歡用手吃飯以及在日本大聲吃面才算禮貌的文化習俗,啟發學生以開放、包容、尊重的心態看待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幫助他們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最后,教師創設了一個真實的文化交流情境,即我校一年一度的外語節,今年的主題是傳播國際禮儀,要求學生分小組以舞臺劇的形式表演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并上臺展示。通過該大任務情境的創設,學生可以進一步走進異域文化,體驗和感受跨文化交流的語言和心理過程,并將文化和語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如此既加深了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也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滲透不應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貫穿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生在課堂上就實現了文化知識的積累、內涵理解、觀念內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后作業,引導學生深化認知,整合內容,提升思維,實現知行合一的自主學習過程。本節課后,教師創設了一個美國交換生Tom下個月將來我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交流學習,他希望提前了解中國的一些文化習俗以便快速地融入當地生活的情境,要求學生給Tom寫信介紹中國的一些文化習俗,旨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中外文化差異,通過課堂所學的語言技能,學會用英語向國際友人介紹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三、結語
傳統的英語聽說課堂,語言學習多是以完成不同聽力訓練任務為目標,教師往往只關注聽力文本中的詞匯、句式的教學,而忽略了聽力文本中涉及的學科知識內容,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學習動力的激發。CLIL教學法則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融合教材聽力文本中涉及的學科知識與語言知識,不僅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還強調了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科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意識。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給學生提供及時運用和練習語言技巧的機會,在應用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與語言技能的內化。綜上所述,CLIL理念更好地體現了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鼓勵學生在運用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聽、說、讀、寫、看的能力。這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英語思維和表達能力的發展,還能夠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梅德明,王薔.《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侯嘉慧.CLIL模式:“小學英語課內外閱讀整合教學”的有效路徑[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9(1):12-13.
[3]向榮,吁思敏.CLIL(內容與語言綜合學習法)簡介及其啟示[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9):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