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學生英語素質教育是當下我國教育工作的重點,且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一門外語科目,英語即要保持著教學的趣味性,也要重視學生的英語素質教育,才能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有效成長。本文筆者將結合初中英語教學有關內容,就如何實現學生的英語素質教育展開研究,以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來達到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目標;研究
【作者簡介】張露(1988.08.28-),女,重慶人,珠海一中附屬實驗學校,中學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前言
素質教育即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是我國教育工作發展的方向,它與應試教學不同,不僅要求學生強化自身的文化知識基礎,還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以做到自我的全面發展。但是,從以往初中英語教學情況來看,仍發現不少學生存在應試學習的現象,死記硬背英語單詞和語法知識的問題比較普遍,如若不及時改變學生的這種應試學習思維,將無法有效實現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的目標。鑒于此,本文筆者對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進行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既是我國教育工作發展的要求,也是提升學生學科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的目標
1.學生語用能力。英語是一門外語學科,因而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英語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英語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提升,不因死記硬背英語單詞、句式以及形式化的英語交流,而因懂得基于基本的英語文化知識,逐步記憶單詞和句子,以此為基礎進行語言交流和互動,從而真正實現自我語用能力的提升。
2.學生綜合素質。似乎很多學生都覺得英語學科知識的學習只為了應付考試,卻沒有真正意識到英語學科知識的用處和意義。其中,主要導致學生產生這一錯誤學習思維的原因則是應試教學思維的影響。在當下素質教育中,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的目標已不再是語言文化教學那么簡單,而是注重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即從學生的邏輯思維、心理健康、自主學習品質等方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從英語學科知識學習之中實現發展。
二、實現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目標的方法
1.英語教育觀念的更新。初中英語教學應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才能有效圍繞學生的個人能力進行有關教學工作,從而促使學生得到針對性的素質教育培養。與此同時,素質教育也要求英語教學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內容,使得學生在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層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那么,為了實現初中英語素質教育目標,教師應積極實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思維,對學生實施針對性的英語文化教學,以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英語這門學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學生有效意識到英語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首先,教師要做好班級學生英語認知水平、語言學習能力以及語言文化素質的學情分析。然后,針對實際的課程知識,確定適合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教學目標,使得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注重英語這門語言的文化意識滲透,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英語的起源、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化意識核心素養。
以初中英語教學中的“What's this in English?”單元內容為例,教師應走出傳統的應試教學思維,根據學生的英語文化學習能力、英語交流基礎水平、語言興趣愛好等情況,制訂相對應的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使得每位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有效的英語文化素質發展。其中,教師不應限制學生的學習思維,而應學會圍繞學生的興趣點,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究與了解英語文化,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獲得成長。比如說,以“What's this in English ”相關內容為研究對象,圍繞英語這門語言,向學生講關于英語的發展歷史,以使得學生可以知道英語的起源、發展,這對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核心素養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次,針對上述的英語課程,教師可以將學生由高到低層次劃分,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主要引導他們探究其中的英語句式,引導他們簡單交流英語,以從中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素養,包括:
1.What's this in English?
2.It's a ruler.
在掌握這些基本的句式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拓展其他英語單詞的引入,從而促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并實現自我英語語用素養的發展,進而推動學生的有效、全面發展。
2.英語教學內容的優化。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英語單詞,還不如從學生的實際生活角度,引入一些有趣、可理解的英語交流情景素材,使之與英語課程內容相互融合,從而對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實施優化,進而促使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課程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學會合理運用一些生活情景,將英語知識點融入生活情景之中,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且也是素質教育下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其中,教師應選擇適當的生活圖片、視頻,將其與初中英語交流主題相互融合,促使英語課程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更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與探討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先進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有關的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英語教學情景,進而在情景中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文化學習品質。
以初中英語教學中的“What's the matter?”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學生了解且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去交流英文句式。首先,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好“What's the matter?”教學目標,以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及內容,選擇和運用可用的生活素材。在“What's the matter?”課程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的句式包括: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stomachache.
You shouldn't eat so much food.
那么圍繞這個話題,教師可以引入一段在醫院的英語生活交流視頻,視頻中有兩名學生相遇,并就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上述句式的英語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這些英語情景視頻素材,組織一次情景還原活動,讓學生根據這些素材內容進行簡單的情景對話,以使得課本中的知識內容變得鮮活起來,而不再只是簡單的英語詞匯死記硬背。學生可以兩兩為一組,互相運用What's the matter?I have a stomachache.的對話形式,進行情景內容的還原,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入很多其他的身體疾病詞匯,從而引導學生有效利用所學的英語詞匯知識內容。此外,為了增加英語教育中的核心素養內容,還可以結合具體的情境環境氛圍創設,如引導學生搭建具體的交流場景對話,并促使學生基于What's the matter?I have ...展開語言聯想與應用,以對學生的語言運用核心素養展開深入培養。
3.英語教學方式的創新。在以往的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時間展開實踐活動,大部分時間都在英語課堂內學習,且主要理解和記憶相關的初中英語語法、詞匯以及句式,而這種英語課堂教學顯得比較枯燥無聊,會極大地限制學生英語學習思維的發展,從而影響到學生的英語素質提升。同時,初中英語課程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學生需要參與一定的實踐交流活動,才能加深對英語課程中的詞匯、句式以及語法表述的理解和認知。其中,教師利用趣味教學的方式,以將傳統的應試教學方式轉而為有趣的教學活動方式,如組織適當的趣味學習交流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進而讓學生從活動中記憶英語詞匯及學習日常用語交流的方法。但是,教師組織英語趣味教學活動時,要明確好活動知識的探究主題,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參與活動探索。同時,要引導學生做好活動后的反思學習,使得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長。
以初中英語教學中的“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趣味教學的方法,對傳統的灌輸應試教學方式實施改進和創新,使得學生一邊學一邊玩。比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關于主題的英語討論會,即“Talk about how to study”,以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在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演講交流,并選擇出表現較為良好的學生,給予他們更多的獎勵和支持,以使得學生可以有動力和有激情去討論英語話題,從而促使學生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逐漸深化對英語話題的理解,進而由此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素養。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后的反思,以使得學生可以從反思學習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學生創新學習思維的能力。比如,在討論how to study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日常的學習表現,從learn , way, pairwork 等方面,檢查自己是否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思維,以及是否做到了對英語知識內容的課程復習,從而讓學生可以有效、全面地學習英語。
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已深入到初中英語課程,而英語課程想要實現對學生有效地素質教育,就必須懂得從教學目標、理念、內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對初中英語課程教學工作實施創新與優化,這樣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學習素質,進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素養。
參考文獻:
[1]常亞亞.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讀書文摘, 2019(12):69.
[2]趙冬.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加強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師),2019(21):194.
[3]劉煥云.淺談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8(6):192.
[4]楊德林.試論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素質教育[J].中學英語,2017(12):481.
[5]王艷青.初中英語教學素質教育的措施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 2018(23):88.
[6]盧文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與思考[J].教育, 2017(29):111.
[7]范冬梅.學以致用——中學英語素質教育的真正目標[J].校園英語,2018(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