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擬以公共英語課程校本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為例,從探索課程思政目標、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素材與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融合三方面探討如何把課程思政資源有效地融合到英語語言技能的學習中,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英語語言的人文性功能。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素材;融合
【作者簡介】李洪梅(1983.04-),女,吉林長春人,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基金項目】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科研計劃項目“高職大學英語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探析”(項目編號:XYZY2020KYB009)。
一、高職英語課開展課程思政的意義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利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道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調效應。”2019年3月,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發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明確提出,大學英語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高職公共英語是高職學生的必修課,課時較多,授課時間跨度大,授課對象范圍廣,教學內容豐富,因此探討和挖掘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把語言學習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既有利于提升英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公共英語開展課程思政的現狀
隨著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 “課程思政”正式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內容,思想政治教學改革成為各類教學改革的熱點和難點,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知網已發表英語課程思政相關論文百余篇,筆者總結歸納,發現這些論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開展思政教育的研究:宏觀方面探討課程思政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及研究思路,如陳環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探索》,探討提升教師的理論素養,如李晨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可行性分析及其實施路徑》;微觀上側重具體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策略,如盧普庭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素材挖掘的實踐研究》,或對課程思政的某一具體主題在課程中的滲透加以研究,如王歡的《講好中國節日故事,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筆者旨在通過分析教材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點,將《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四版所隱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來,并通過實例展示課程思政素材與課程內容的融合方式,從課程思政實施的角度梳理課程思政實施的過程,希望對高職英語教學開展課程思政有一定的啟發,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資源及思政元素的挖掘及實踐
1.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課程思政目標的設計,既要考慮到與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承接性,即課程思政目標不能完全脫離語言訓練的環境,要與語言與技能的提升進行有效的銜接,同時要考慮授課對象的特點,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課程思政的目標要略有調整,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
《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從內容的編排上就滲透了人文素養的方方面面,第一到第八單元分別涉及問候、感謝、交通、時間、氣候、奧運精神、節日、健康等內容,下面分別列舉該教材第一到第八單元的課程思政目標。
根據上表所列的課程思政目標,我們把該教材的課程思政元素梳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如第五單元“天氣和氣候”,從社會公德和社會責任意識層面引導學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緩解氣候變暖的速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切實增強學生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二類: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如第七單元“節日慶祝”,通過介紹中國傳統節日,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文化復興的重任。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節日,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三類:法治教育。如第三單元“路標和通勤”,在講指路問路句型時,滲透規則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社會規則的行為習慣。第四類:思想道德修養教育。如第四單元“時間觀念及守時”,培養學生自覺養成守時的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自我修養。第五類:身心健康素質教育。如第八單元“從肥胖到健康”,引導學生學會約束自己,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注重身體的健康,同時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第六類: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教育。如第一單元中的禮儀修養,第二單元中感恩的品格,第六單元中拼搏、奮斗的精神,通過中華優良道德的傳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課程思政素材的探求及融入。課程思政能否實現它的教育作用,課程思政素材的尋找和融入某種程度上起到關鍵性作用。課程思政素材一方面要契合教學目標,也要與語言和技能的提升相輔相成。所以,對于高職公共英語課教師而言,尋找素材是確定思政元素后的又一重要任務。
尋找課程思政素材的主要渠道有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音視頻及文本資料、電視經錄片和宣傳片、學習強國應用程序等。課程思政的素材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和集體的智慧,可以通過開展教研活動、系部交流座談、傾聽名師大家的講座等形式,與同行交流有哪些好的網站能夠找到合適的課程思政素材,也可以在平時工作之余注意搜集分類保存各類課程思政素材。
課程思政素材的融入要注意融入的方式和時間。比如,課前、課中還是課后融入比較符合學生的接受心理;什么時機融入能夠讓學生感到自然而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優化效果。具體的融入方式有很多,比如探究式、討論式、問答式、引導啟發式、個人展示等。根據課型、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采取一種或多種形式進行課程思政的融入。融入的原則是讓學生感受到課程思政的滲透,又不覺得突兀,使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這里需注意,并非每次課都需要課程思政的融入,要根據具體課型和主題適當融入課程思政。下面根據《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的單元內容,以第一和第二單元為例,展現課程思政素材與教學內容的融合方式,這本教材每個單元模塊包括聽說讀寫、文化賞析等五個部分。
第一單元的聽說部分,讓學生掌握見面問候的方式及如何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課前準備階段,給學生布置小組任務:網上搜集資料,了解中西方日常見面問候的方式和語言表達有哪些。面授課時,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小組接龍發言,哪個小組準備資料豐富,資料可信度高,即可獲得小組獎勵。課后通過釘釘上傳中央電視臺系列雙語宣傳片Hello, China第一集“你好”。該宣傳片時長不到三分鐘,介紹了中國人的問候禮儀,學生欣賞完在釘釘圈子里談談感想。老師也加入討論,最后總結:在現代生活中,禮儀是每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養。禮儀文化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我們要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提升自身素養。
閱讀部分有精讀和泛讀兩篇文章,泛讀課文介紹出國旅行不懂語言該如何問候,里面談到用beautiful 這個詞和本地人打招呼,作者評論說,beautiful 這個詞就像陽光,能融化彼此的寒冷。分析到這里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們不懂對方的語言,還可以通過何種方式進行問候?學生們積極性很高,有的回答很到位。比如,有的學生說直接微笑,微笑是最好的無聲的語言,有的學生說握手,這種身體語言已經成為世界上通用的問候方式,從中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課后在釘釘群里發布歌舞視頻《禮儀之邦》,這段視頻是留美中國學生創作的集中國古典音樂、舞蹈、服裝、文化等各種中華傳統元素于一體的水袖舞,它對學生來說既是一場視覺盛宴,又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素材。學生欣賞完視頻在圈子中談談自己觀看的感受。老師及時給予反饋,并總結: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于世。禮儀文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做中華文明的傳承者。這個課堂教學案例體現了課程思政融入可以隨時進行,不一定必須在課前或課后進行思政融入。
第二單元聽說部分介紹了表達感謝、道歉和祝賀的句型。課前預習布置小組任務:網上查找中國古代有關感恩的典故,翻譯成英文并做成PPT傳到釘釘作業中。學完句型后,老師選取三組較好的作品,讓小組代表給全班學生做展示,既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展示完后老師點評總結: 感恩是中國千百年來永恒的主題之一,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養育之情、相識之恩、相知之恩、相助之恩……回望歷史,我們國家作為禮儀之邦,有很多感人的經典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受到啟發,心懷感恩之心,也作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寫作部分讓學生寫感謝卡,在講寫作感謝卡的要素前,給學生設置討論任務:你要感謝哪些人,說說原因。有的學生說感謝父母,有的學生說感謝老師,有的學生說感謝朋友。有的學生說要感謝國家、感謝黨,原因是他們家里生活困難,國家給他們補助,在學校學習期間,有助學金,學習成績好還可以拿到獎學金。這時老師總結,在我們國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要對幫助過我們的人心存感恩之心,將來立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他們,報效祖國,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課后布置作業:給自己要感謝的對象寫一封感謝信,寫的過程中注意寫作要素及格式要求。學生完成后上傳批改網進一步修改,老師通過網絡平臺把優秀范文展示給學生作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升華學生的思想,切實落實好思想政治教育。
四、結語
“課程思政”對于職業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高職教師有責任積極開展課程思政,不斷深入挖掘各門課程中包含的課程思政元素,拓寬思路,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與課程的融合方式,為“大思政”格局的構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教材編寫組.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四版)第1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