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面臨的挑戰,可以了解到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存在研究能力整體較弱、對專業教師培養工作缺乏重視等問題。為促進高校外語專業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能力提升,需要結合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機遇,通過加強教師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發展、優化教育教學與科研關系、構建專業化英語教學隊伍等形式,為高校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工作提供保障,進而讓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將教學壓力變為動力,有效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促進自身專業教學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挑戰;機遇
【作者簡介】孫奇(1982.12-),女,漢族,阜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基礎教育。
【基金項目】校級重點項目“新媒體時代新升格地方高校英語教學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LGC2018jy007)。
引言
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教學從來沒有停止過專業教師培養的相關工作,并且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工作面臨著新要求。所以,需要高校結合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挑戰和機遇,通過教育改革和教師培養工作創新等形式,將專業教師培養工作放在研討的首要地位,不斷將教師培養工作落實。
一、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挑戰
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中,仍然存在不少挑戰和問題,其中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挑戰從以下幾方面呈現出來:第一,新時期背景下的素質教育對外語教師專業培養工作提出示范性與學術性的挑戰。為有效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需要在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中,有效突出教學特點,并且重視和提升教師在專業素質、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在學術性能力培養中,需要提升教師的學科素質、知識和能力等,為推動教師示范性培養和學術性培養工作的有效發展,還需要結合師范性和學術性培養工作效率偏低的問題,優化外語專業教師培養方式,有效結合社會發展的背景,解決專業設置封閉性、教師綜合能力培養單一性等一系列問題,增強對教師培養工作的重視和理解。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中,需要結合不同專業教師發展的實際情況,明確不同教師學術性和教學能力的培養目標,還要通過將教師培養工作提上議事日程等形式,提升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水平。目前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工作還存在所謂的教師綜合能力培養效率較低的問題,也沒有給予教師更多獨立發展和綜合能力提升的機會,因此凸顯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多元化特點,豐富教師學習知識面,發揮教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重要的,這樣才能推動新型教師的有效轉型,讓教師具備教書育人和傳授知識的能力。第二,對于教師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發展工作提出新要求。在新型教育體系構建背景下,需要推動外語專業教師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并且順應外語教師培養工作的總體發展趨勢,突出教師培養中的品格特征,比如奉獻精神、責任感、愛心等,還要加強對教師多學科領域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進而更好地迎接新時代對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帶來的挑戰。在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中,社會對于塑造未來教師品格、加強教師人文素質等工作提出新要求,不僅需要增強專業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文化素養,還要培育教師刻苦鉆研的精神、科學嚴謹的教學態度,進而使其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此外,教師需要在日常學習和教學中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還要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分析一系列外語專業教師培養要求,可見加強外語專業教師多樣化和專業化培養工作的重要性,進而幫助外語教師具備優秀的素質和能力,更好地發揮自我教育的作用和優勢。第三,新時代對于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等工作提出一體化的要求與挑戰。在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中,可以將教師培養工作分為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采用將二者有機結合的方式,才能提升教師培育工作的連續性。職前培養推動教師專業的有效發展,職后培養是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二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需要將其融入教師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同時,教師在日常學習中,需要具有終身學習的鮮明特性,不斷提升自我在職前和職后的教學能力,從而促進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在教師能力的培養中,不能出現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培養培訓體系,結合內部一體化要求,有效發展教師的多元化能力和素養。
二、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機遇
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工作面臨很大機遇,這對推動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工作的全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新時代背景下的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工作出現由封閉走向開放的顯著特征。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工作,可以以示范要素為主體,加強多樣化教師教育體系的構建,并通過將通識教育走向職業化教育、專業化教育等形式,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能力和水平。學校采用多元培養模式的形式,優化傳統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方式,運用多樣化的教師培養模式,滿足不同教師對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習內容的需求。高校外語專業專業教師培養更體現出其特殊性,結合外語教師發展的特點,讓教師成為課堂教學語言環境的創造者、知識傳授者、語言技能訓練者等,從而幫助教師提升良好素質。新時代背景下,也為新型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這對推動教師專業能力發展和學習興趣提升產生深遠影響,會使教師主動承擔起自我能力發展的責任,讓其在新時代更加有所作為。為有效實現人才培養特色的目標,高校可以在外語專業教師的培養中,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比如通過現代化教學軟件、網絡化教學資源,提升教師的多元化教學能力,也可通過加強教師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形式,提升教師培養的效率。此外,高校在外語專業教師培養中,也可以結合針對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要求、新目標,加強教師專業化發展和能力提升。
三、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的策略
1.加強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發展。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在專業發展中,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正確審視和重新接納自己的職業,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推動自身專業的多元化發展。教師需要保持語言和思維的活躍性,注重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高校需要加強對外語專業教師語言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英語教學中的聽說能力,通過聽說能力才能更好地傳遞知識,不斷將學生帶入英語聽說讀寫的氛圍中,強化教師教學的綜合能力和文化素養。加強教師聽說讀寫能力發展,也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求。目前,隨著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聽力題型的不斷增加,對培養學生英語聽力能力提出新要求,這需要外語教師在發展的過程中,堅持收聽英語新聞資訊,加強網絡資源的利用,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學習先進的教育方式,提升自我教育思維和語言的活躍性。教師要加強新型教育技術的應用和學習,網絡的普及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改變,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教師需要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英語教育空間的拓展,強化學生學習能動性,推動學生培養和教育教學工作的現代化發展。
2.優化教育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專業培養中,需要優化教育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加強教師科研意識的培養。外語教師專業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教學和科研,為增強外語專業教師處理二者之間關系的能力,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任務繁重的背景下,加強各種教學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應用,優化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合理平衡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提升專業發展中的科研意識。高校可以加強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力度,并通過對教師綜合能力和科研能力進行全面分析等形式,了解教師學習和掌握科研以及相關知識的實際情況,還要幫助教師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有效強化自我教學的能力和科研水平。高校可以構建一支針對外語專業教師發展的科研團隊,充分發揮不同英語教師的潛力和學習能動性,而且構建科研團隊也能解決外語專業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推動各類科研項目的有效發展。
3.構建專業化英語教師隊伍。在高校外語專業教師的發展和培育中,可以構建專業化的英語教師隊伍,而且當前大學英語教師在發展期間,專業化的英語教師團隊,能為教學工作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高校可以通過專業化英語教師隊伍的構建,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還能通過集體討論、相互交流等形式,達到教師之間取長補短、分享教學經驗的目標。專業化英語教師隊伍需要由骨干教師引領,合理引導教學經驗不足的教師,防止教師出現工作效率低、工作迷茫等問題,從而推動英語教師專業的發展,提升教師培養工作的有效性。在英語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構建中,需要結合互聯網的發展優勢,利用網絡平臺加強教師團隊的建設,采用高校與高校之間信息交流、教師教學經驗分享等形式,幫助教師在學習中獲得經驗,促進教師學習交流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高校還可以定期舉辦學術會議、教師培養活動,進而使教師之間能夠互相督促、共同學習,提升自我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構建中方教師+外籍教師的師資模式,并通過優化網絡視聽教學、多媒體讀寫譯教學等形式,發展外語專業教師的多元化能力,而且中方教師與外籍教師之間的融合,也能提升英語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學習意識。
結語
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中,需要引導和培育教師具有持續學習的意識,加強教師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使教師能夠在發展和培養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到知識探究和個人能力提升中,而且淵博的知識能夠增加人的自信,強化修養境界。所以,可以鼓勵和引導教師加強個人終身學習能力的發展,讓教師做到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幫助英語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文化素養,提升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洪娟.山東高校外語專業布局與人才需求調查研究[J].英語廣場,2020(4):77-80.
[2]周艷春,季芳.淺析高校外語專業教師的人文素質[J].中外企業家,2020(19):227,230.
[3]張紹杰.新時代教師教育:高校外語專業教師培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3):66-72,92-93.
[4]張蓮.高校外語類專業教師知識基礎及其建構與發展的現象圖析學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5):40-48,159.
[5]李太生.論高職外語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J].教育與職業, 2015(3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