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龍 王志斌 沈剛
摘要:水稻是昆山市第一大糧食作物,推進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保障糧食生產和消費安全、實現鄉村振興至關重要。以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為載體,本文概述了昆山地區水稻產業發展的現狀,總結了創新做法和主要成效,以期為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者、管理者、生產者和專家學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昆山;水稻產業;基地建設;高質量發展
水稻是昆山市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和總產分別占我市糧食作物的60%和75%,是我市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推進水稻產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對于保障糧食生產和消費安全、實現鄉村振興至關重要。近年來,在昆山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農業系統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為契機,在夯實組織管理、基礎設施、生產管理、農業投入品管理、科技支撐、技術服務、產業化經營“七大體系”基礎上,強化擔當,敢闖敢試,逐步打造出具有昆山特色的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昆山模式”,以期為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的建設者、管理者、生產者和專家學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1 ?發展現狀
昆山市地處江蘇省東南部,位于東經120°48′21″
~121°09′04″、北緯31°06′34″~31°32′36″,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美譽。昆山現有耕地面積
1.05萬hm2,其中水稻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0.73萬hm2左右,單產穩定在500~600kg/667m2。在品種布局方面,自2005年起,昆山全面實施水稻良種補貼項目,確定主推品種、補貼標準等;自2016年起,昆山市水稻全部種植常規粳稻品種,2020年全市主推品種為南粳46(種植面積0.41萬hm2、占比57%)、南粳3908(種植面積0.11萬hm2、占比15%)、常農粳12號(種植面積0.21萬hm2、占比28%),主導品種覆蓋率為97.4%。在種植方式方面,近10年,全市水稻種植方式全面向輕簡化、機械化發展,2012年水稻種植基本實現了機械化;2020年,全市水稻機種率穩定在95%、機插率75%以上。在生產方式方面,2018年成功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0.71萬hm2;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千畝示范片6個,總面積0.12萬hm2,輻射面積0.39萬hm2;有機水稻種植基地4個,面積66.67hm2;轄區11個區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試點覆蓋率100%。
2 ? 創新做法
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自成功創建以來,我市從水稻生產基地的規模、管理、人才等方面持續發力,形成了“點上有新、面上有序”的良好工作機制。
2.1 ?實施農田連片整治工程,為基地壯大產業規模
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指示精神,自2019年,我市創新實施農田連片整治工程,在全市域范圍開展以“治農田環境、治閑置地塊、提升農業環境水平、提升生產設施水平、提升規模經營水平”為主要內容的“二整治三提升”行動,力爭從連片中提升規模,從規模中提升供給,從供給中提升效益。2019~2020年,全市共完成農田連片面積0.22萬hm2。同時,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2020年,共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
1.314萬hm2,約占總耕地面積的89%,為水稻綠色標準化生產奠定了良好的生產基礎。
2.2 ?實施農藥價格補貼工程,為基地奠定安全基礎
2015年,昆山市率先實施主要農作物農藥價格補貼工程,實行“一張方子、一個漏斗”經營模式。由市農業植物保護部門統一“開方子”,市供銷總社農資部門統一供貨,實行市、鎮兩級財政共同補貼,綜合價格補貼差率為采購中標價的46%(市財政負擔26%、鎮財政負擔20%)。同時,實行“三統一”管理,即統一配送,市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將采購的農藥及時配送到鎮農資連鎖店;統一登記,鎮農資連鎖店對配送農藥進貨批號實行登記,實施配送農藥的全程追溯和統一監督管理;統一價格,對本市規模種植大戶銷售農藥的價格按采購中標價80%銷售,并報物價局備案。2020年,我市水稻主要病蟲草防控農藥集中配送率達95%以上。
2.3 ?實施安全追溯建設工程,為基地創新管理手段
為“保證讓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我市農業部門穩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建立了綠色食品認證、項目申報、資金獎勵等與追溯制度掛鉤機制,推動申報綠色大米的企業及合作社自覺規范地運用國家、省、蘇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同時,開發運行昆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智慧平臺,全市41家規模以上農產品生產企業和合作社入駐,生產主體通過平臺實現農資管理、農事活動、產品檢測、產品追溯等功能,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可查詢所購買產品的企業簡介、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等基本信息,既解決企業日常生產監管,又實現產品的源頭追溯。
2.4 ?實施新型主體培育工程,為基地強化人才支撐
以昆山市承擔“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任務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基地人才支撐,培育水稻產業生產類新型職業農民67名,逐步成為綠色標準化生產的“代言人”。同時,探索推進新型合作農場改革,實施“新型合作農場+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化服務”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在統一規劃、自主經營、考核獎懲、責任意識、合同管理、財務管理上做到“六個強化”,逐步實現新型合作農場高效、規模、優質發展。
2.5 ?實施輪作休耕優化工程,為基地注入綠色動力
以“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為著力點,作為輪作休耕先行先試地區,2016年,昆山市政府率先出臺了《昆山市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實施辦法》,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耕地輪作休耕,每年實施面積0.27萬hm2,通過輪作換茬或深耕曬垡,實現當季每667m2減少化肥使用23kg、農藥0.38kg;圍繞優化生產模式,調綠生產方式,深入開展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試點示范推廣,包括稻+鴨、稻+蝦、稻+蟹等,全市稻田綜合種養面積266.67hm2,實現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收”。此外,圍繞“美麗昆山”、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因地制宜,營造了創意輪作和油菜花海,為美麗昆山提供“盆景”,2020年我市優化輪作休耕,開展美麗麥田“258”行動,打造了2個綠植景觀帶、5個創意休閑園、8個花海觀光區等共計近0.13萬hm2的美麗景觀,突顯基地綠色發展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