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佳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討三叉神經痛患者應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 2018 年 8 月至 2020 年 5 月收入的 84 例三叉神經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 42 例,采取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治療,觀察組 42 例,采取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最終療效,具體包括:臨床治療有效率、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結果:(1)臨床治療有效率,觀察組三叉神經痛患者為95.24 %,對照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對應指標為80.95 %,兩者相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2)治療前,對照組、觀察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 VAS 評分分別為(6.25±1.78)、(6.04±1.22),相比較來說,差異并不明顯(P>0.05);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治療、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后,兩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VA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3.22±0.97)相比對照組(5.05±1.41)較低(P<0.05);(3)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三叉神經痛患者(7.14 %)顯著低于對照組(23.81 %),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三叉神經痛患者應用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可改善其疼痛癥狀及各項臨床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率得以降低。
【關鍵詞】三叉神經痛;顯微神經外科手術;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06-0081-02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又稱“痛性抽搐”,屬于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主要包括: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兩種類型。其中,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較為多見,其誘發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三叉神經受血管壓迫有關,其多發人群為40歲以上患者;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主要在40歲以下患者中較為多見,是由患者腦部臨近部位的腫瘤、炎癥或外傷刺激等因素所引發[1]。且此類患者在疾病發作期間還會出現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流涎、腫脹、咬合無力等不良表現,更加會對其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2]。基于此,本文研究圍繞84例我院在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收入的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開展,旨在分析其應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1 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5月收入的84例三叉神經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男∶女為20∶22,年齡45~74(59.48±2.56)歲;觀察組男∶女為18∶24,年齡43~75(58.97±2.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研究得到了院方倫理委員會的同意;(2)均符合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3)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協議書進行了認真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理解能力基本正常,研究期間配合度高。
排除標準:(1)病歷資料不夠完整患者;(2)合并其他臟器(心、肝、腎)重大疾病患者;(3)存在精神類疾病,無法有效實現自我意識合理表達患者;(4)患者受自身因素影響,在研究中途要求退出參與。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手術治療,具體如下:在指導患者調整為側臥體位后對其進行全麻操作,其次,選取患者乳突后緣部位作一長度約2.5 cm~3 cm的切口,并將其橫竇、乙狀竇交界處完全暴露,后根據對應要求將患者腦部蛛網膜進行剪開,并釋放其腦脊液,以此來達到小腦組織自然坍塌的作用,后對患者的三叉神經進行鈍性分離,在其充分暴露后將三叉神經痛累及神經支中30 %~80 %的感覺神經根進行切除,后縫合傷口,手術結束[3-4]。
觀察組:采用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具體如下:首先,臨床工作人員指導患者取仰臥側頭位,并對其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操作,后在患者耳后做一切口入路,將其硬腦膜呈“上”字形切開,探查其小腦橋腦角部位;其次,利用冷光源進行照明,并采取顯微腦壓板繼續探查,后將患者橋腦角池蛛網膜進行撕開,吸除其腦脊液,直至患者小腦組織塌陷后,觀察其具體情況,并將其三叉神經感覺根利用Tefflon墊片對血管進行隔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血液,并縫合患者硬腦膜、肌肉、皮下組織和皮膚等,最后,在切口處涂抹敷料,手術結束[5]。
1.3 評價指標
(1)對比兩組三叉神經痛患者在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手術治療、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判定標準[6]:顯效:患者疼痛、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手術治療后,患者臨床各項癥狀均有明顯緩解;無效:患者疼痛程度無任何變化,面部潮紅、流涎、咬合無力等癥狀出現加重的跡象。
(2)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評估,并分析其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情況,包括:低顱壓、聽力障礙、切口感染、顱內感染、周圍性面癱。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24.0版本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臨床治療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以(率,%)表示,采用Fisher χ2檢驗;計量資料(VAS評分)以(x±s)表示,采用t檢驗,當P<0.05表示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95.24 %,相比對照組的有效率(80.75 %)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VAS評分
以VAS評分為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三叉神經痛患者在手術治療前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手術治療后,兩組患者的VAS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并發癥
觀察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3 討論
三叉神經痛,作為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面部疼痛綜合征,具有起病迅速、持續時間短、易反復發作等特點,其發病人群以中老年為主;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現階段此類疾病在國內的發生率高達52.2/10萬次,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7]。目前,該病在臨床上多采取手術和藥物兩種方式治療,其中,藥物治療與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治療雖然能夠對患者的疼痛程度起到較好的改善,但是,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治療期間無法較為完整的保護患者的三叉神經功能,極易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的出現,進而影響手術療效,因此,對三叉神經痛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療措施就成了此次研究的核心要素[8]。
在本次研究中,結果顯示: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治療、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前,對照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VAS評分為(6.25±1.78)分,觀察組三叉神經痛患者的對應指標為(6.04±1.22)分,兩者相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三叉神經部分感覺根切斷術治療、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分別為(5.05±1.41)分、(3.22±0.97)分,并發癥發生率為7.14 %、23.81 %,相比較來說,觀察組較低,有顯著優勢(P<0.05);治療有效率相比,觀察組(95.24 %)明顯比對照組(80.95 %)高(P<0.05)。由此可見,微血管減壓手術對該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較為確切。究其原因:患者在接受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期間,臨床工作人員能夠通過對手術橫切口的設置來保留其三叉神經功能;與此同時,手術過程中,輔助患者將其頭部與地面保持平行狀態,充分暴露其三叉神經,還能夠有效的保護患者的聽神經、面部神經[9]。另外,此類手術療法還具有止痛效果明顯、副損傷少、復發率低等優勢,對于部分高血壓患者來說,還能夠推動其壓迫腦干血管的消除,以此來改善患者的病理狀態;且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實施,對傳統外科手術局限于腦葉范圍模式進行了徹底的改變,它能夠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組織,避免對其他腦組織造成損傷,較好的保護了患者的腦部神經,一定程度上還能夠幫助患者盡早康復。
綜上所述,在對三叉神經痛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取微血管減壓手術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不僅能緩解患者的疼痛,還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治療總有效率也較高。
參考文獻
[1] 郝楊,于炎冰,張瑜廉,等.非動脈壓迫因素導致三叉神經痛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9,35(3):255-258.
[2] 侯前亮."補片懸吊法"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8,23(12):810-811.
[3] 張愷,劉定陽,楊轉移,等.不同分支三叉神經痛患者顯微血管減壓術后的療效分析(附200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20,36(4):357-360.
[4] 李習珍,李春,張成,等.微骨孔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32例的臨床分析[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2018,31(4):199-201.
[5] 張慶輝,荊曰松,彭過,等.懸吊法在椎-基底動脈型三叉神經痛顯微血管減壓術中的應用[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9,24(1):40-41.
[6] 戴珂.探討三叉神經痛合并舌咽神經痛的神經外科治療效果[J].飲食保健,2019,6(28):37-38.
[7] 張燃.觀察和分析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3):83-84.
[8] 齊猛,張雷,梁建濤,等.原發性和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特征及手術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8,18(9):39-44.
[9] 王飛,張挺,廖毓芝,等.不同類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手術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9,24(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