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飛飛
摘要:目的:討論益氣運脾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2018年3月到2020年4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40例,并利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為對照組患者執行布地奈德混懸液保留灌腸,而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氣運脾湯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有效率上為95%,好于對照組的70%,且P<0.05;觀察組在之后的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里急后重及肛門墜脹等中醫證候的評分上好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益氣運脾湯在治療潰瘍性結直腸炎上的治療性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抑制患者的相關炎癥反應。
關鍵詞:益氣運脾湯;潰瘍性結直腸炎;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06-122-01
潰瘍性的結直腸炎(UC)主要是以結直腸黏膜的連續性和彌漫性的炎癥改變為主要特點的慢性非特異性的直腸和結腸的慢性炎癥疾病[1]。現階段,該種疾病在發病原因上并不明確,但是普遍性的認為其在發病上是和免疫、遺傳及腸道的感染有較大的關聯。中醫上認為,UC是因于脾腎虧虛,是可以利用辯證的調理來改善患者的預后的[2]。本次研究是基于整體的陰陽調和的思想,利用辯證論治,自擬益氣運脾湯,有著健脾和胃、理氣止痛和清熱燥濕的效果。本次研究針對益氣運脾湯對潰瘍性結直腸炎患者進行深入研究,現將研究內容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3月到2020年4月收治的UC患者40例,并利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20例),其中觀察組男15例,女5例,年齡在32歲到5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75±5.76)歲;對照組中男14例,女6例,年齡在30歲到4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3±4.78)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比較上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為全部患者執行常規的對照治療,其主要包含就診患者在水電解質上的紊亂和飲食上的調整。為對照組的患者執行布地奈德混懸液(規格為2毫升,每次使用1毫克5支,生產公司為AstraZeneca Oty Ltd,生產批號為H20140175)保留灌腸,使用劑量為2毫克,使用100毫升的9g·L-1的生理鹽水進行配置,加熱到37℃左右,等到患者排空大小便且做好肛門的清潔之后,將患者的臀部墊高到合適的角度,連接好輸液管和一次性的鋼管,經過潤滑之后插入肛門20厘米左右,緩慢的注入灌腸的藥物,并保留15分鐘左右,每天進行2次。
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益氣運脾湯進行治療,其藥方組成為:黨參15 g,黃芪15 g,白術5 g,茯苓12 g,山藥15 g,陳皮9 g,法半夏9 g,枳實9 g,柴胡9 g,白芨9 g,側柏葉6 g,苦參6 g,炙甘草3 g。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各1次。為兩組患者連續治療4個星期。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效果上的具體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在中醫證候上的評分情況,使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為患者的相關癥狀進行評分,并分為四個等級,無、輕、中、重,分別計0分、2分、4分和6分。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 ()表示,并利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使用[n(%)] 表示,經X2檢驗,以兩組患者之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為標準。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臨床療效上的比較
2.2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中醫癥候評分上的比較
3.討論
UC在中醫上屬于“痢疾”“泄瀉”范疇,患者大多數都是因為外邪、飲食所傷和臟腑虛弱等原因導致的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濕熱之邪瘀滯在大腸之內,久則化熱,再加上氣血相搏,氣血停滯或者瘀血阻絡等病理特點[3]。所以,在治療UC時要以脾腎虧虛為本,濕熱為標,在治療上要補虛固本,并做到標本兼治。益氣運脾湯是主要以健脾益氣、理氣和胃、補益脾胃、化痰散痞等功效,諸藥合用,共同達到健脾和胃、理氣止痛和清熱燥濕的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治療有效率上為95%,好于對照組的70%,且P<0.05;觀察組在治療以后的中醫證候評分上也好于對照組,且P<0.05。這一研究結果也表明益氣運脾湯聯合西藥治療在效果上是好于單獨用西藥治療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在臨床上的諸多治療效果。
綜上,益氣運脾湯治療UC的效果比較顯著,可以有效抑制炎癥的反應,值得在后續的臨床上廣泛的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麗芳,陳漢生,賴日昌等.蘇肝醒脾湯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直腸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21,43(01):85-88.
[2]程琪.槐榆炭方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直腸炎、左半結腸炎)大腸濕熱證的臨床觀察[J].智慧健康,2021,7(02):175-176.
[3]劉梅,黃潔,文萍.自擬益氣運脾湯治療功能性便秘120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12(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