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慶 龍思澐
摘要:社區團購本質上是一種社交性零售模式。它是互聯網經濟新業態,有利于降低整個零售業態的運營成本和節約全社會的時間成本。盡管資本涌入可能在最初擠壓甚至擠出傳統個體零售業者,或在未來導致壟斷風險,但不應因此而因噎廢食。關鍵在于如何通過供應鏈的整合和監管的完善,推動其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前行。
關鍵詞:社區團購;新零售;供應鏈;監管
關于社區團購,有人贊譽它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互聯網+”的又一經濟社會紅利;有人批評它是資本的狂歡和互聯網巨頭的壟斷,嚴重擠壓了傳統零售空間。筆者對社區團購網點與實體零售網點展開對比調研,對作為銷售對象的社區居民訪談調研,以期對社區團購的本質特征、經濟與社會效益等予以精準把握,并對社區團購是否可以、如何可以進一步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一、準確把握社區團購的本質
社區團購以移動互聯網為銷售平臺,通過招募團長,為社區居民在團購平臺的消費提供點對點的銷售服務。不同于無邊界團購的“拼多多”,其突出特點是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以生活社區作為節點,將線下真實的社區圈子引流到線上,因而社交性是其本質特征。
二、辨證看待社區團購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客觀來看,社區團購切合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線下結合線上的新消費模式正深入發展,這是一個客觀的社會發展趨勢。
從電商企業的發展視角來看。面對尚未完全開發的消費流量池,加速下沉已成為必然趨勢,社區團購迎合了消費分級和下沉市場的需求。社區團購相比于傳統電商平臺的不同特點是關系思維,其核心在“人”,即社群紐帶,有利于加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鞏固擴大高頻率消費者人群。對此,Bruhn等國外研究者已檢驗證明社群互動對體驗性品牌的積極影響,有利于促進品牌忠誠度。國內的研究者如雷宇指出,將擁有相同消費觀、消費偏好的群體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消費市場,商家可挖掘該市場的消費潛力。
從社團團購的社會效應來說。一是有利于降低零售業運營成本。社區團購無店鋪模式省去店鋪成本,團長非雇傭形式,人員管理和培訓成本減少,整體運作模式輕,平臺易規?;瘡椭啤6怯欣诮档凸┴浬?經銷商的流通成本。招募社區住戶或社區周邊店鋪經營者作為團長,利用團長和小區居民原有關系網,實現“傳統商業組織的密度+社群密度”;高密度的傳播,短期可形成高強度的認知,長期可形成具有黏性的消費習慣,大大降低營銷成本;從物流配送成本來看,采取預售模式,先湊大訂單再發貨,降低了物流成本。三是有利于節約全社會的時間成本。筆者的走訪調研發現,95.65% 的用戶表示購買便捷,社區團購的滲透呈現明顯加速趨勢。
但很多學者認為,互聯網巨頭進入社區團購并非立足于普通商業邏輯,而是壟斷邏輯。在資本轟炸下,傳統經營者扛不住沖擊,遭受擠壓甚至擠出,導致巨頭渠道壟斷。進一步則是資本逐利,比如當下電商平臺的亂象——壟斷限流、大數據殺熟,利用壟斷優勢壓榨供應商、打壓新創業企業等。一旦讓互聯網巨頭壟斷菜籃子工程,國家將不得不為保障百姓的生活而去為這些資本托底,整個社會生活都將受到裹挾。因此,雖然互聯網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有利于農業生產集約化等,但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追求效率第一,資本的擴張需有邊界,不應該讓資本侵占弱勢群體的利益,我國家發展理念是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共享,而非進一步加大收入差距、階層分化。
對此擔心,筆者認為有其道理,但不能因此否定社區團購的發展。一則,社區團購在多大程度上擠壓和擠出傳統經營者的生計?由于需求可以無限細分,所以隨著社區團購的不斷發展,會帶來渠道供應和配送市場的增長,社區團購的興起只是新實體替換老實體,而非直接沖擊實體,兩者的融合將是趨勢。雖然在運營流程上,社團歸集訂單到平臺,平臺給本地批發商下單再送到自提點,此做法在初期會影響部分傳統經營者的生計,但是社區團購的興起也催生出新崗位,市場的菜販每天進菜精挑細選正是品控專家,可轉化成分揀、打包環節的工人或者品控質檢專家,傳統的零售業者也可以轉化為社區團購的“團長”,在業態并存與融合中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加細致周到的服務。
依筆者之見,應擔心其它問題。首先是不理性的蜂擁發展隱藏的經營風險。資金補貼是爭取客戶量的有效手段,但降低了平臺獲利能力;目前“補貼”是普遍現象,換言之普遍虧損。無序競爭使“低價團購”中長期來看易爆發集中的經營風險,對資本、就業市場都會產生一定的沖擊。其次是質量安全問題。目前社區團購以易腐壞生鮮產品為主,質量監控依賴于企業的自我品控。“團長”的經營行為在政策與法律上如何認定?是平臺企業的一級還是獨立的經營者?出現了質量安全問題,責任如何認定和劃分?這都是難題亟待解決。在筆者的實證調研中,消費者反映,社區團購絕大部分沒有實體店,質量良莠不齊,出現商品質量問題,不負責任的“團長”會推脫責任。
三、對社區團購良性發展的建議
首先,提升標準化水平。調查發現被調查者更關注產品質量,應重視如何做好標準化的產品質量把控。農戶和農企要有標準化流通意識;銷售平臺要注重標準化的物流配送。
其次,提高供應鏈的適配度。從上游來看,社區團購需要通過訂立契約或自建的方式,,擁有可靠的、持久供貨商,以保證產品的品質。這要求社區團購平臺根據自身發展階段,適時調整建立“撮合供應鏈”模式或“自控供應鏈”模式,降耗增效。
再次,加強平臺監管。包括商品質量的把控、對平臺以及平臺系統內各級人員的管理。企業注重平臺產品和服務,保證平臺提供優質產品和售后服務;企業加強對平臺工作人員的把控、系統培訓、考核評估。政府做好市場經營秩序、產品質量安全的政策監管,把社區團購這種“互聯網+”的新業態納入監管范圍,不留空白。
參考文獻:
[1]沈皓月.基于社區團購經濟模型的經濟均衡分析[J].中國產經.2020(07):67-69
[2]時開萍,蘭洪杰,武小旭,宋雨珊.新冠疫情對社區團購新零售的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商業.2020(12):13-14.
[3]劉春雄.社群營銷,是商業邊緣還是主流?[J].銷售與市場(管理版).2020(11):29-33
[4]胡麗麗.生鮮農產品社區團購發展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17):70-72.
基金項目:北京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新創業項目(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