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丹
(河南工學院 管理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隨著《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新時代高教40 條》等政策文件的制定和頒布,將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互聯網+課堂”已成為高校課堂模式的主要趨勢,其豐富的種類和創新的技術不斷刷新和沖擊著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體驗。
“互聯網+課堂” 是對純線上模式或者線上線下結合的課堂模式的概括,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彈幕教學等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都可以稱為“互聯網+課堂”模式。本文涉及的“互聯網+課堂”主要是指使用中國大學MOOC(慕課)和超星學習通學習平臺進行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該種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流程如圖1 所示。
最初研究認為學習障礙是由生理方面造成的一種疾病,后續研究從醫學界轉向了教育界、心理學界等廣泛領域,比較注重導致學習障礙產生的原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學習障礙的涵義也多從外在表現和外部原因等方面進行界定,與類似的“學習困難”“學習無能”“學習不適”等概念常常混淆使用。本文的學習障礙是指學習者(高校大學生)在“互聯網+課堂”模式下由于個人內在因素和外部條件影響其有效學習的問題和困難。
“互聯網+課堂”模式下大學生學習障礙的種類及影響因素呈現多元化趨勢,本文將其分為以下四大類:
包括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時間規劃和學習控制能力、信息素養、學習交流體驗等心理因素。其中學習態度正向影響學生的學習適應性,學習動機不足會導致學生對學習興致缺失、分心、學習效率不高。信息素養是學習技能和學習經驗的搜集、獲取、傳遞、內化能力。
包括教師認知支持、情感支持、自主支持。認知支持是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組織。情感支持是教師通過對學生的關注、激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支持是教師對學生較少的控制和干預,為學生自學引導和創造條件。其中情感支持正向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包括課程資源呈現形式、課程界面設計、欄目設置、內容質量、課程評價權重設置。資源呈現形式不僅對學習態度、使用意向產生影響,而且影響學習行為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文本-音頻-視頻的內容呈現方式更容易產生高水平的感知易用性和專注力。課程評價權重設置對學生學習內容和時間分配有顯著影響。
包括學習平臺、校園網絡環境、學習氛圍等。
本文以河南工學院部分本科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的方式對“互聯網+課堂”模式下學生學習現狀和主要障礙進行了調查分析。
“互聯網+課堂” 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在調查中發現,由于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的不均衡,導致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現在:大學生網絡信息處理能力不足,專業基礎知識與網絡信息資源的融合能力較差,線下自學熱情較低,缺乏主動學習探索的意愿和行動,易被其他網絡信息吸引,自控力不足。大部分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或得到相應學分,成為被動的學習者;在一些互動討論和小組協作任務中,部分同學存在“搭便車”的現象。
高等教育的質量從教育資源的投入已逐漸轉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知識獲得,與此同時,學生的心理適應性與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但是部分教師沒有真正適應“互聯網+課堂”模式下的教學改革,有的只是單純將教學內容從“線下”轉換到“線上”;有的過于關注網絡平臺上課程資源的提供與建設,缺少有效的篩選與指導,學生在大量的教學資源中把握不住重點,迷失方向,耗費時間;大部分教師沒有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互動模塊,缺乏與學生真實有效的溝通交流,引導大學生適應環境與提高學習能力的活動和內容過于籠統,針對性不足。
“互聯網+課堂” 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加大了線上自學部分的成績比重,混合式教學的課程線上成績一般占總成績的40%左右,但是部分教師無法擺脫傳統的考核評價思想,具體評價指標仍然以線上知識點、作業、考試為主,且在成績權重設置中互動、擴展任務、學生自主評價、學生與學生互評等占比較小。在這種導向之下,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與量化考試相關的內容學習上,學習的熱情不高,動機不強,由于缺乏知識擴展和技能提高的延伸學習鍛煉,也造成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從學生自身的學習成長來看,學生自身的因素是影響“互聯網+課堂”學習效果的關鍵。但是在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動機,提高自我約束力方面,教師因素則尤為重要。在深入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互聯網+課堂”學習特點的基礎上,采用“激勵+競爭+考核”三項機制并舉,充分發揮教師的催化作用。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問卷、正向評價反饋、建立學生知識圖譜等方式,有效地了解學生,加強溝通,提高師生間的親密度、信任度,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利用好網絡學習平臺中論壇、聊天室等交流模塊,有針對性地組織主題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問題,并由專門教師或學生助教及時答疑回復,保證討論的時效性和參與度,增強師生、生生情感,提升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規劃時間,鼓勵學生將自己遇到的學習問題和困難記錄下來,在自己主動尋求解決方法的同時及時反饋給教師,與教師實時溝通解決,提高學習效率,避免因困難產生學習倦怠,游離于學習之外。
最后,通過在線討論、小組任務、動態排名營造競爭性、創造性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線上學習記錄和學習數據追蹤分析,及時對消極、落后的學生進行預警干預。
首先,“互聯網+課堂”的教學內容除包含核心知識外,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背景,運用舉例、類比等方法形成輔助知識和擴展知識,優化課程內容的呈現形式,通過大量交互方式體現通俗性和趣味性。
其次,重構和改進在線課程設計,注意學習任務的可控、可量化和適度性。教師在網絡學習平臺中進行課程建設時,盡量避免學習任務空泛,將學習任務進行適當切分,形成若干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關系緊密的小問題。在制定學習任務之前,教師需要對知識點覆蓋范圍和重難點進行清晰把握,并盡可能地聯系實際情況,制作成學習任務單發送給學生,并提供相應的配套學習資源來補充先決知識與技能。
最后,根據不同課程和學生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組織方式。教學組織包括教學導入、知識主體和學習參與、總結、跟蹤反饋、知識遷移、知識創新。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用問題導向方式教學,鼓勵并引導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用批判的眼光審視信息,提高對信息進行有效篩選的信息意識。開展教學活動應該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基點,教師通過正面示范、多樣化呈現信息等方式,激發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并鼓勵學生學以致用,進行自主創新,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獲取、評判、加工、生成、使用信息的能力。同時要有意識地融入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幫助學生自覺抵御不良信息和無關信息,規范、高效使用網絡。
首先,高校相關職能部門應致力于改善校園網軟硬件環境、保證網速通暢及信號質量穩定,提升網絡訪問和上下行速度;考慮網絡學習空間平臺的改進、更新與維護,完善平臺功能,確保學生和教師更好的用戶體驗;開設網絡學習專用場所,營造良好的實際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網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適應性。
其次,學校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適應需求與學習習慣轉變過程,立足校情,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引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的在線學習方式,另一方面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網絡信息資源學習的重要性,感受信息處理能力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的作用。
最后,要配置優化學習資源,合理安排課程計劃,開設信息素養與網絡學習工具相關的課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資源及信息的檢索能力,對信息的管理、分析與評價能力及對信息的分享與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