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華
淄礦集團中心醫院腫瘤內科,山東淄博 255100
胃癌是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中國,每年有近300 000人死于該疾病。雖然根治性手術是治療非轉移性胃癌的主要方法,但是胃癌的復發率仍然很高。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高,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安全[1-2]。由于早期胃癌患者臨床癥狀不是很明顯,由于缺乏早期患者的典型表現,人群篩查不容易普及,42.3%的患者在確診時失去了根治性手術的機會,因為診斷時大部分患者已處于晚期,手術治療難以達到理想的臨床效果。所以化療仍然是胃癌治療的重要方法,化療不僅會殺死腫瘤細胞,還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的痛苦,有些患者會因為嚴重的毒副作用而放棄治療。我國胃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仍居惡性腫瘤之首。胃癌是一種對化療相對敏感的惡性腫瘤,但復發轉移的進展期胃癌對化療不敏感。常規化療有效率30%~40%,特別是完全解毒率太低(0%~5%)。治療效果較差,中位生存期改善不明顯。目前,進展期胃癌最常見的臨床治療方法是氟尿嘧啶和鉑類化療。卡培他濱是5-氟尿嘧啶(5-FU)的常見衍生物[3]。該研究方便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60例晚期胃癌患者,分析了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晚期胃癌患者60例,常規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研究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1~79歲,平均(54.55±2.67)歲;其中低分化腺癌15例,印戒細胞癌8例,中分化腺癌3例,粘液腺癌4例;病理分期:IIIa期7例,IIIb期13例,IV期10例。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5歲,平均(54.20±2.27)歲;其中低分化腺癌15例,印戒細胞癌9例,中分化腺癌3例,粘液腺癌3例;病理分期:IIIa期6例,IIIb期13例,IV期11例。對照組、研究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影像學檢查中至少有一處可測量的病變。卡氏評分>70分,重要器官功能基本正常,預計生存期>3個月,停用其他化療方案>1個月。化療前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正常或基本正常,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晚期胃癌患者奧沙利鉑+氟尿嘧啶+亞葉酸鈣的化療方案,其中,奧沙利鉑 (國藥準字H20103049)85 mg/m2,靜脈滴注2 h,d1,亞葉酸鈣(國藥準字H32022390)200 mg/m2,靜脈滴注2 h,之后給予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11020069)400 mg/m2推注,之后改為靜脈滴注,600 mg/m2,d1~2,每2周重復治療1次,治療2個周期。
研究組:采取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化療。卡培他濱 (國藥準字H20073024)1 000 mg/m2口服,2次/d,治療2周,奧沙利鉑1 000 mg/m2靜脈滴注,d1,連續治療3周為1個周期,治療2個周期。
比較兩組晚期胃癌治療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治療前后患者腫瘤標志物CA199、CEA、CA242和CA724水平、卡氏評分、生存量表的評分值、平均生存時間、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2個周期后評定兩組療效。根據RECIST標準[4]可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CR+PR計算有效率(RR),CR+PR+SD計算腫瘤控制率(TGCR)。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晚期胃癌治療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73.33%、90.00%)均高于對照組(50.00%、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44、4.812,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研究組腫瘤標志物CA199、CEA、CA242和CA724水平、卡氏評分、生存量表的評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腫瘤標志物CA199、CEA、CA242和CA724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卡氏評分、生存量表的評分值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CA199、CEA、CA242和CA724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腫瘤標志物CA199、CEA、CA242和CA724水平比較(±s)
注:同治療前比較,*P<0.05,同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期CA199水平(KU/L)研究組(n=30)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85.25±3.01(75.89±2.45)*#85.26±3.21(79.95±2.78)*CEA水平(ng/mL)22.01±3.01(17.35±1.45)*#22.21±3.13(18.45±2.45)*CA242水平(KU/L) CA724水平(KU/L)107.25±13.01(100.89±3.45)*#107.18±13.21(103.45±7.89)*65.01±3.55(58.35±2.45)*#65.21±3.58(60.65±2.56)*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生存量表的評分值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卡氏評分、生存量表的評分值比較[(±s),分]
注:同治療前比較,*P<0.05,同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期 卡氏評分生存量表的評分值研究組(n=30)對照組(n=3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71.21±1.01(84.66±3.45)*#71.66±1.24(76.63±3.35)*62.21±3.01(74.67±3.45)*#62.71±3.24(68.67±3.20)*
研究組平均生存時間是(11.71±1.42)個月,而對照組平均生存時間是(8.26±1.61)個月。研究組平均生存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8.802,P<0.05)。
研究組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皮膚手足綜合征、神經系統反應、白細胞減少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以化療為基礎的綜合治療對降低腫瘤分期、清除轉移灶、延長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雖然5-氟尿嘧啶仍是胃癌化療的基本藥物之一,但單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5-6]。
卡培他濱是一種新型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類藥物,口服后可通過小腸粘膜完全吸收,模擬5-氟尿嘧啶持續靜脈滴注,有效避免了腸外給藥的屏障問題,為其在胃癌化療中的應用提供了初步依據[7]。卡培他濱在胸苷磷酸化酶催化下體內轉化為5-氟尿嘧啶。對于胃癌等多種腫瘤組織,細胞內胸苷磷酸化酶活性往往強于正常組織,因此卡培他濱在腫瘤細胞中選擇性地激活為5-氟尿嘧啶,從而增強藥物的靶向性聚集。卡培他濱屬于氟尿嘧啶氨基甲酸酯類藥物,口服后可通過小腸粘膜吸收,給藥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卡培他濱可被腫瘤中的胸苷硫酶激活,產生5-小鼠氟尿嘧啶(5-MU),選擇性高、特異性強,可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有研究表明,其療效與直接實用的5-FU/亞葉酸鈣相似,但毒性相對較小[8-9]。
奧沙利鉑是新一代鉑類抗腫瘤藥物。它能抑制DNA的復制和轉錄,與順鉑、卡鉑無交叉耐藥性,與5-氟尿嘧啶有明顯的協同作用。奧沙利鉑通過產生水合衍生物,與DNA快速強結合,抑制其復制和轉錄,從而發揮作用。奧沙利鉑相對于順鉑、卡鉑,具有更廣泛的抗癌活性,無腎毒性,消化道反應輕微,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的耐受性和依從性[10-12]。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晚期胃癌治療總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73.33%、90.00%)均高于對照組(50.00%、66.67%)(P<0.05),余春波[13]的研究也顯示,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確切,經6個周期化療后的CR+PR率為46.7%,高于Ⅰ組的30.0%(P<0.05)。
綜上所述,晚期胃癌患者給予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化療效果確切,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可更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不良反應,并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