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偉, 吳翠筠
(樅陽縣種植業服務中心, 安徽 樅陽 246700)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發展狀況直接影響糧食安全。如何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環保的協調發展,是當前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有效施肥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關鍵途徑之一,同時可減少無效施肥帶來的環境污染。水稻是樅陽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5.93萬hm2左右,為進一步校正本縣水稻肥料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的目標,2020年7-11月通過不同田間氮肥、磷肥和鉀肥對比試驗,探明配方施肥下晚稻作物的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現狀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鉀肥利用率的效果。
試驗田位于樅陽縣橫埠鎮雨亭居委會,經度117°30′23.2″、緯度30°53′25.5″,海拔14 m。土壤類型為水稻土湖泥土,前茬為早稻。土壤肥力為有機質33.6 g/kg、全氮1.48 g/kg、堿解氮138 mg/kg、有效磷8.37 mg/kg、速效鉀83 mg/kg、pH 5.6。溝渠配套,排灌條件較好。
試驗水稻:青香軟粳,為晚稻品種。試驗肥料: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12%;氯化鉀,含K2O 60%。
試驗設4個處理,各處理具體施肥量見表1,其中,氮肥60%、鉀肥60%、磷肥100%作基肥施用,于移栽前深施;氮肥20%、鉀肥20%作分蘗肥肥施用;氮肥20%、鉀肥20%作孕穗拔節肥施用。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每個小區面積30 m2(6 m×5 m),各小區間設置田埂并覆薄膜包埂隔離。

表1 晚稻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試驗設計 kg/667m2
2020年6月29日播種,7月28日移栽,移栽密度18 300株/667m2,11月12日收獲考種測產。除施肥外,各小區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利用Excel 2007整理試驗數據,根據測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公式計算各處理區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
作物吸收某養分總量=籽粒產量×籽粒某養分含量+莖葉產量×莖葉某養分含量
某養分利用率=[(配方施肥區作物吸收某養分總量-某養分缺失區作物吸收某養分總量)/所施肥料中某養分的總量]×100%
從表2看出,處理1水稻每穗實粒數、有效穗最高,分別為92.4 粒和14.5萬株/667m2;處理3每穗實粒數最低,為83.0 粒;處理2有效穗數最低,為11.3 株/667m2。各處理間千粒重相同。實際產量處理1最高,為500.1 kg/667m2;處理2最低,為386.4 kg/667m2。水稻配方施肥區每穗實粒數、有效穗、實際產量均高于缺素區,表明配方施肥有利于水稻經濟性狀的發揮和提高及產量。

表2 不同處理水稻的經濟性狀及產量
從表3看出,處理2、處理3、處理4的水稻植株、籽粒的全氮、全磷、全鉀含量較處理1較少。經計算,處理1每100 kg經濟產量吸收的氮、磷、鉀量分別為2.21 kg、1.21 kg和3.05 kg,吸收的氮、磷、鉀總量分別為11.05 kg/667m2、6.05 kg/667m2和15.25 kg/667m2。處理2每100 kg經濟產量吸氮量為1.98 kg,吸氮總量為7.65 kg/667m2;處理3每100 kg經濟產量吸磷量為1.04 kg,吸磷總量為4.44 kg/667m2;處理4每100 kg經濟產量吸鉀量為2.67 kg,吸鉀總量11.79 kg/667m2。配方施肥區的氮、磷、鉀肥料籽粒的利用率分別為42.5%、32.2%和57.7%。

表3 不同處理水稻籽粒、植株的養分含量 %
試驗結果表明,水稻實際產量呈配方施肥區>配方施肥無鉀區>配方施肥無磷區>配方施肥無氮區,配方施肥區籽產量最高,為500.1 kg/667m2;配方施肥無氮區最低,為386.4 kg/667m2,說明氮素對作物的產量影響最大,磷鉀次之。該地區土壤在氮素滿足的條件下,適當增施磷鉀肥有明顯的增產效果。配方施肥區的肥料利用率分別為氮肥42.5%、磷肥32.2%、鉀肥57.7%,肥料加權平均利用率為44.6%,說明合理的氮磷鉀配方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