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秋花
(秦安縣農機服務中心, 甘肅 秦安 741600)
秦安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轄17鎮428村,總人口58.16萬人,耕地面積6.99萬hm2。2020年糧食總產量21.63萬t,人均占有糧372 kg。小麥為當地主要的糧食作物,2020年全縣種植面積2.06萬hm2,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36.67%。按照秦安縣“十四五”規劃,全縣小麥面積保持在2萬hm2以上,中高產田占80%以上,單產水平225 kg/667m2以上,小麥總產量6.75萬t。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達80%以上。生產用工由目前的平均8個/667m2降至6個/667m2,凈產值由目前的230元/667m2增加至330元/667m2,政策性補貼收入由目前的40元/667m2增加至100元/667m2,使小麥生產每個勞動力日收益達到70元以上,不少于農村雇工收入。為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現分析秦安縣小麥生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如下。
全縣小麥常年播種面積約2萬hm2,主要分布在王鋪、中山、云山、隴城、五營、蓮花等鎮山區、半山區,全部為山旱地,其中高產田(250 kg/667m2以上)0.23萬hm2,占比35%;中產田0.50萬hm2(200~250 kg/667m2),低產田(200 kg/667m2以下)1.38萬hm2。低產田主要以不宜種植果樹及玉米等高產作物的邊遠瘠薄地為主,預計3~5年內將大部分撂荒或退耕還林還草。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和林果業的快速擴張,除高山區外,全縣小麥等糧田逐步退出一、二類地,種植在偏遠瘠薄的三類地。且較少施用農家肥,現階段僅在部分中、高產田中施用。全縣小麥平均施用化肥30 kg/667m2,以磷肥尿素為主,少數高產田施用二胺、復合肥等。化肥農藥污染嚴重,耕作粗放,耕地質量逐年變差。
2020年全縣小麥平均產量206 kg/667m2,總產量6.36萬t。調查顯示,小麥高產田需人工9個/667m2,肥料、種子、農藥、運輸、脫粒等物質費用投入315元,平均產值650元/667m2,凈產值335元/667m2,每個勞動力日收益37.2元,不足農村勞動力雇工價格80元的一半;中產田需人工8個/667m2,物質費用投入280元/667m2,總產值510元/667m2,凈產值230元/667m2,每個勞動力日收益28.8元;低產田需人工7個/667m2,物質費用投入250元/667m2,總產值380元/667m2,凈產值130元/667m2,每個勞動力日收益18.6元。
全縣小麥面積從2011年的2.4萬hm2減少到2020年的2.06萬hm2,年均減少0.04萬hm2。其原因:一是“果進糧退”。秦安小麥銷售均價僅2.2元/kg,政府導向與農民意愿均傾向于高收益的林果優勢產業,特別是近2年花椒價格的大幅度攀升更加刺激農民加快棄糧種果步伐。二是“壓夏增秋”。在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主糧作物中,小麥是典型的低產低效作物,而玉米、馬鈴薯種植產量和效益均比小麥高出1~2倍,加之近年全膜玉米推廣中政府相對優惠的扶持政策和行政干預,促使農民在糧食作物內部擴大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小麥種植。2011年以來,全縣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0.067萬hm2,年均增加0.017萬hm2。三是勞動力不足。通過對調查村農民家庭勞動力就業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兩多兩少”(老人居多,婦女居多;較高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少,掌握勞動技能少)問題日趨加重,綜合素質明顯偏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造成農民家庭經營勞動力緊張,農村勞動力工價上漲,糧食生產勞動力供給不足。三夏生產、秋收秋種等大忙季節,調查村勞動力日工資80元以上,70%以上的農戶認為從事糧食生產勞動力不足,造成糧食生產中普遍存在不精細、很少積送農家肥。特別是在果樹套袋、花椒收獲和蘋果下架銷售時節,用工需求量激增,工價大幅度上漲,大量在家勞動力就地轉移,嚴重影響糧食作物的田間管理和及時收獲。調查村50%以上的農戶因三夏大忙季節缺乏勞動力而簡化種植結構,減少收獲期短的小麥種植面積以及麥后復種面積。
由于小麥種植地塊邊遠、零散,且以山坡地居多,缺乏農機路,小麥生產中農機化僅限于微耕機等小型機具,機械化程度不高,僅45%,小麥收割以人工為主,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全縣缺乏以生產小麥為主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且全縣所有流轉土地在利用方式上由糧食種植轉向果品、蔬菜、中藥材等高收益產業。
現有的小麥全膜覆土穴播、膜側溝播等生產技術存在勞動力投入多、不宜機械化操作且投資收益率低的缺陷,難以在勞動力嚴重缺乏的秦安大面積推廣,急需適宜機械化、規模化、效益化生產的先進生產技術。
政府將玉米、馬鈴薯已納入產業化發展,扶持和重視力度較大,相比較小麥生產只限于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四項補貼等常規扶持,沒有專門提振小麥生產的優惠政策和投資大、覆蓋面廣、先進適用的重大技術項目支撐。
據調查,全縣高山區農戶已將小麥種植面積壓縮到維持口糧水平,基本沒有余糧出售;半山區農戶小麥種植面積僅能滿足一半口糧需求;川道淺山區農戶已不再種植小麥,口糧全部依靠外地小麥。近3年全縣小麥產量維持在6萬t左右,外購口糧小麥3萬t左右。
小麥在歷史上是秦安人民最適口的主糧,目前農村大部分老人不愿放棄小麥等糧食生產。更重要的是,全縣60萬人溫飽口糧需要18萬t,其中小麥需求至少占一半,但目前小麥產量為6萬t左右,即有3萬t的糧食缺口。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小麥面積的進一步減少,全縣糧食安全風險將逐年加大,因而需要擴大和加強全縣的小麥生產,滿足糧食安全需要。
秦安縣是甘肅省18個干旱縣之一,土壤貧瘠,山坡地居多,瘠薄地近1.33萬hm2,適宜發展耐旱、耐瘠薄、抗重茬、適應性廣的小麥種植。
多年來,秦安縣林果業的過度發展忽視了勞動力水平和環境條件,部分地方林果面過積大,或是果園老化嚴重、果園位置不佳,凍害和病蟲害嚴重,農民難以有效管理,造成糧果兩不收,效益降低。同時,林果面積過大導致糧食種植結構單一,輪作倒茬受限。如新栽植果園僅能種植馬鈴薯、大豆等低稈作物;糧田面積過少只能種植油料作物、馬鈴薯和蔬菜。加之近年來政府對全膜玉米項目的扶持和行政干預,致使玉米連作嚴重,造成病蟲害加劇,產量下降。目前急需對糧、經、果以及糧食作物內部種植結構做出科學規劃,優化種植結構,恢復或穩定小麥面積,合理輪作倒茬,促使糧、經、果平衡并可持續發展。
一是建議國家改革種糧補貼方式,對秦安等一年一熟小麥產區,嘗試實行按繳售量進行價格獎勵。目前全縣農業補貼基本按照承包地面積實行“一卡通”,但實質上與農戶是否種糧、良種應用等并不掛鉤,對穩定糧食面積作用不大,特別是對低產低價的小麥生產激勵作用微乎其微;而實行以物代補則工作量大,監管難度大,腐敗易發,資金浪費流失嚴重,運行成本高。因此,亟待改革現行的“撒胡椒面”式的種糧補貼政策,化零為整,按照農民繳售小麥數量在國家保護價基礎上給予0.4~0.6元/kg的價格獎勵,既可提高小麥生產效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也可提升小麥商品率,增加市場供應量。同時,政府盡快出臺優惠政策,扶持以種糧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生和發展。對以種植小麥等主要口糧為主的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在土地流轉、信貸、政府補貼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
一是鑒于全縣原有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在小城鎮建設和林果業的過度擴張下受到影響,建議政府盡快編制基本口糧田保護區規劃,從法律法規上保證全縣糧食種植面積。二是進行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準口糧田。由于種糧收益與林果收入、外出務工收入的巨大差距將長期存在,今后三五年內小麥等低產低效糧食作物面積還將持續下降,增加糧食產量必須提高單產,而提高種糧效益最有效途徑是實現規模化生產。在不斷提升耕地質量的同時,要保證適宜機械化作業,大力建設田間農機路,徹底打破交通落后對糧食生產的制約瓶頸,同時鼓勵引導農戶進行以規模化經營為目的的承包地流轉,化零為整,實現連片承包。
改良玉米-小麥-膜兩用、小麥全膜覆土穴播、小麥-玉米帶狀種植等精細化栽培技術,并創造條件大力推廣以機械深松耕、機械條播、機械收割為主要手段,配套良種良法的適度規模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