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涇川縣羅漢洞鄉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甘肅 涇川 744399)
近年來,由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生產耕作條件較差等原因,涇川縣農村出現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現象,對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為切實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率,涇川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耕地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推進農村撂荒地復耕復種作為嚴守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嚴格監管、健全機制的原則,扎實開展農村撂荒地整治專項行動,實現了“撂荒地”變為“金土地”的華麗轉身,共恢復農村撂荒耕地368.95 hm2,確保了全縣41 313 hm2耕地保有量、32 200 hm2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耕地保有量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實現了全縣連續10年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保護目標。總結涇川縣開展農村撂荒地整治專項行動措施和成效,以期為類似條件地區開展農村撂荒地整治提供決策參考。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糧食安全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市耕地保護重大決策部署,引導各級各部門始終繃緊耕地保護這根弦,牢固樹立依法用地、節約用地意識,在產業培育、鄉村建設、城鎮開發等經濟社會發展中,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
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成立了耕地和基本農田管護領導小組,聘請村級監督員協助開展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制定了《涇川縣耕地保護目標考核辦法》和《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實施意見》,健全完善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保護、土地執法監察等規章制度,將耕地保護納入全縣綜合經濟責任目標考核范疇,縣、鄉、村三級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將基本農田保護實施范圍、保護面積、責任人、保護措施及獎懲辦法等落實到村(組)、靠實到農戶,并將耕地保護納入縣、鄉(鎮)政府年度考核體系,多方調動各級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全力保障現有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耕地質量不下降。
建立“縣級統籌協調、部門牽頭負責、鄉鎮全面落實”工作機制,層層傳導責任壓力,各鄉鎮同時成立耕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按照“主要領導包片、分管領導包村、鄉村干部包地”的要求,大力推行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將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范圍、面積、責任、措施全部靠實到干部、細化到村組、落實到農戶,構建形成了齊抓共管、全員參與的耕地保護體系。
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通過播放宣傳片、發送短信、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廣泛宣傳土地保護法律法規和國家耕地保護政策要求。組建耕地保護法律法規宣講隊,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地頭向群眾宣講《關于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的通知》《關于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建設合理用地的通知》等文件內容,講解《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規知識,干部群眾政策知曉率明顯提高。
由縣級分管領導帶隊,統籌縣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采取鄉村兩級摸底上報和行業部門核查復查的方式,逐鄉逐村、逐社逐地塊開展“地毯式”排查,全面掌握撂荒土地面積、屬性、原因等基本情況,對摸排出的撂荒地全部登記造冊、建立臺賬,由鄉村兩級主要負責人進行簽字確認,確保底數清、情況明。
根據村情實際和群眾意愿,按照“誰種補誰、多種多補、不種不補”的原則,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與撂荒地復耕情況掛鉤,對積極整治和復耕撂荒地的專業合作社、群眾等經營主體,在生產物資、農機具購置等方面給予優惠補助,對鎖門戶、無能力復耕撂荒地的群眾,由村組集體和專業合作社幫助復耕復種。
堅持“宜種則種、宜經則經、宜轉則轉、宜改則改”的原則,綜合分析撂荒地地理位置、土地屬性、利用價值等因素,分類集中整治,確保所有撂荒地實現應耕盡耕、應種盡種。
搶抓春季耕種有利時節,動員群眾及時對撂荒地進行耕種,對有復耕意愿但存在困難的農戶,由村組組織成立復耕復種互助小組,以社為單位,統籌使用勞力、機械等資源,幫助群眾盡快復耕復種。
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探索推廣“大戶承包型、產業帶動型、公司經營型、股份合作型”模式,規范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流轉的受讓對象由原來的本村擴展到外村、外鄉甚至外縣,經營內容從種糧為主轉向多種經營甚至優質高效農業。全縣累計土地流轉985.33 hm2。
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大力推行“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專業團隊+合作社+農戶”機制,對易地扶貧搬遷、整戶外出、無能力耕種撂荒地的群眾,以土地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簽訂托管協議,明確管護職責和分紅比例,有效解決耕地無人管、無能力管的問題。
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引領作用,對立地條件差、無經營主體耕種的撂荒地,全部由村集體組織勞動力、機械統一耕種,收益全部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
搶抓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政策機遇,大力實施水土保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提升等項目,在黨原、羅漢洞等鄉鎮整理復墾土地32.79 hm2,新增耕地41.49 hm2。在王村鎮中塬村、玉都鎮郭家咀村等13個鄉鎮42個村實施高標準農田1 333.332 hm2。
對一些多次告知無行動、告知后自愿放棄經營權的,由發包方村委會依法依規收回土地經營權,重新發包,把土地經營權承包給有耕作能力的群眾經營,堅決杜絕土地撂荒行為。
全面落實耕地保護措施,組建成立鄉村監管隊伍,聘請耕地保護村級監督員212名,設置基本農田保護碑113個,常態化開展巡查監管,對日常巡查和排查中發現的耕地撂荒、亂挖亂采等行為,及時上報反饋、杜絕制止。設立縣鄉兩級舉報電話、舉報信箱、網絡留言,鼓勵群眾對耕地撂荒、破壞等行為積極舉報反映,督促農戶和經營主體及時耕種,防止土地撂荒。
對撂荒地復耕復種的經營主體和群眾,由整治主體提出申請,村委會現場初核,所在鄉鎮復核,縣專責工作組驗收,層層簽字背書,根據驗收結果在農資補助、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并將相關情況在鄉村兩級進行公開公示,引導廣大群眾和專業合作組織積極復耕撂荒地。
采取“四不兩直”、明察暗訪、隨機走訪等方式,由縣紀委監委、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深入鄉村一線、田間地頭,定期對耕地保護、耕種情況進行查看,對發現問題及時指出、跟蹤整改,并將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工作納入鄉鎮、部門年度考核范圍,對工作落實不力的,嚴肅問責處理,倒逼耕地保護工作落實見效。
耕地是人類長期以來賴以生存的基礎,耕地數量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障。要實現撂荒地比例逐年下降,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讓各種惠農政策落到實處,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才能讓農村耕地得到充分利用,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強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