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乾, 李興忠, 柏自琴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果樹科學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柑桔木虱(DiaphorinacitriKuwayama)屬半翅目木虱科,可危害柑桔、黃皮、九里香等蕓香科植物[1],其中以危害柑桔最為嚴重。柑桔木虱刺吸汁液,危害柑桔嫩梢,其分泌的蜜露可引起煤污病[2],影響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此外,柑桔木虱是柑桔毀滅性病害——柑桔黃龍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的主要傳播媒介昆蟲[3],其獲毒后便終身帶毒,隨田間活動傳播HLB,單頭成蟲傳毒率最高達70%~80%[4-5],間接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目前,防控柑桔木虱仍是HLB治理的關鍵影響因子,其種群數量直接決定HLB的傳播速度[6]。羅甸是貴州柑桔生產大區,亦是HLB疫區[7],常有柑桔木虱爆發危害[8],其柑桔產業受到嚴重威脅,但有關該地區柑桔木虱種群發生動態的研究鮮有報道。鑒于此,2020年2—12月對羅甸失管桔園柑桔木虱各蟲態發生動態展開調查,系統監測不同時期柑桔木虱發生量,旨在為精準防控柑桔木虱和柑桔黃龍病,及建設HLB非疫區和阻截帶提供參考依據。
研究區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云干鄉(東經106°46′36″,北緯25°29′52″)的一個失管桔園,該桔園地勢較陡、土壤肥力偏瘦,品種為臍橙,樹齡11年,面積1 665 m2。果園附近均為失管桔園,面積1.998 hm2。
2020年2—12月,采用5點調查法,系統監測失管桔園柑桔木虱發生情況。從東、南、西、北和中5個方位選出5株柑桔作為定點調查植株,每株分東、南、西、北和中5點各調查4梢,單次合計100梢。按2次/月調查,記錄柑桔木虱各蟲態發生量。統計每月發生總量,并以此繪制柑桔木虱種群發生動態曲線。
從圖1看出,2020年2—12月羅甸失管桔園柑桔木虱卵、若蟲及成蟲的發生量均隨溫度和嫩梢的變化而變化,各蟲態的峰值均出現在溫度適宜、嫩梢較多的時期。年初氣溫低,柑桔木虱處于越冬狀態或剛完成越冬,故此時柑桔木虱各蟲態蟲量均處于較低水平且以成蟲為主;年中溫度過高、嫩梢少,各蟲態蟲量增長受限;年底溫度回降、嫩梢減少,各蟲態蟲量下降。若蟲在5月中旬左右出現全年的最高峰,卵在8月底左右出現全年的最高峰,成蟲在9月中旬左右出現全年的最高峰。總體看,柑桔木虱卵、若蟲及成蟲發生受溫度和嫩梢量的影響較大,其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存在此消彼長的情況,推測是由蟲體發育或種內競爭引起。

圖1 失管桔園2020年各調查期柑桔木虱各蟲態的蟲量
從圖2看出,失管桔園柑桔木虱各蟲態及種群在5月、8月和11月均具有發生高峰期,分別對應柑桔夏梢、秋梢和冬梢抽發期,該現象與柑桔木虱生活習性關系密切。柑桔木虱需產卵在嫩葉縫隙中,無嫩芽不產卵,且若蟲活動能力差,以吸食柑桔嫩葉嫩梢汁液為生,因而種群數量隨柑桔抽梢期而消長。除此之外,柑桔木虱種群數量還受氣候影響,氣候溫和、少暴雨暴風等極端天氣有利于種群上升。5月氣溫溫和、嫩梢多,柑桔木虱迅速繁殖并達到第1次高峰。6—7月氣溫過高,嫩梢減少,柑桔木虱種群下降并維持在中等水平。8月隨氣溫回降,秋梢抽發,柑桔木虱種群再次達到峰值,此時達全年的最高峰值。秋梢后,嫩梢減少,柑桔木虱種群回落。11月果園雖有抽發冬梢,但此時氣溫過低,柑桔木虱代謝能力受損,故種群增長較少。12月氣溫再度降低,種群繼續下降至與4月相當的水平。

圖2 失管桔園柑桔木虱各蟲態及種群的發生動態
HLB作為柑桔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目前已擴散至全球近50個國家或地區[9],對柑桔產業危害巨大,是柑桔可持續發展的頭號殺手。柑桔木虱是目前HLB已知的主要媒介昆蟲,其種群數量對HLB的傳播擴散影響甚大,是防控HLB的關鍵因子。因此,加強柑桔木虱監測預警工作,實時掌握柑桔木虱發生動態、擴散規律及流行現狀,有利于HLB的綜合治理。柑桔作為貴州排名前列的果樹,在水果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貴州部分地區是HLB疫區,柑桔產業受到嚴重威脅。調查顯示,羅甸柑桔木虱種群動態具有3個峰值,與馬曉等[8]調查基本吻合,與汪恩國等[10-11]報道相似,不同之處可能是由環境和氣候引起。
研究結果表明,柑桔木虱在羅甸失管桔園年發生動態呈3峰型變化,峰值分別與柑桔夏梢、秋梢及冬梢同步出現,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因此,柑桔抽梢期是精準防控柑桔木虱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