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圖艦, 周俊良, 毛永亞, 馬玉華, 李仕品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果樹科學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貴州火龍果引進試種至今已有近20年的栽培歷程,至2016年底全省種植的99%以上均為需人工輔助授粉的紅肉火龍果品種“紫紅龍”。火龍果花一般為夜間開放,開花時間短,僅10余h,故人工授粉大多在夜間進行,安全隱患大且人工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果農管理果園的積極性,不利于保障種植成效[1]。火龍果加密換種技術的應用,可降低火龍果園人工勞動力成本,消除夜間授粉安全隱患等,同時提高果園產量與果實品質。現將火龍果加密換種技術介紹如下,供廣大種植戶參考。
為實現火龍果早結豐產的目的,換種一般選用80 cm左右大苗或長枝條,大苗要求根系完整、發達,無植物性檢疫病蟲害;長枝條要求健壯,無植物性檢疫病蟲害。
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條件選擇適宜種植的火龍果品種,貴州地區換種以“黔紅”“黔蜜龍”等適應喀斯特低海拔富熱量區域氣候土壤條件的自花授粉火龍果品種為宜。
為避免運輸損傷,最好在果園旁就近育苗,選擇1年生、無病蟲害的健壯枝條按20~30 cm剪成段,削去枝條下端2~3 cm肉莖,露出木質部,用多菌靈800~1 000倍液浸泡2~3 min后置于通風陰涼處,待剪口結痂后插入整理好的苗床[2],扦插深度3~5 cm。待長出新稍時保留頂部一個長勢旺盛的新稍,并用木棍或細竹竿作為牽引和固定讓其向上生長。待苗長到80 cm以上后可移栽定植,冬季需加蓋薄膜防寒越冬。
貴州火龍果架式多為水泥樁盤架,為不影響當年果園產量,需保留原有水泥樁架式及火龍果植株,在水泥樁盤架兩側固定Φ25鋼管2根,鋼管長度2 m,鋼管間距30~40 cm,以水泥樁盤為支撐連接成雙排架式,用鐵絲將橫桿固定在盤的兩邊。
將原火龍果樁間土地深翻,施腐熟農家肥2 000 kg/667m2作基肥,起壟寬80 cm、高20 cm,并整平壟面。
于3-4月,選用80 cm左右大苗或長枝條,采用品字型雙排定植模式,株距50 cm[3-4],排距30~40 cm,定植深度5~8 cm,覆蓋表土,忌踩踏。用竹竿或木棍綁縛向上牽引,定植帶根大苗后應立即澆水,定植長枝應待其枝條發根后再澆水。
定植后主干上所萌發的新莖,選留靠近上部生長健壯的1個芽進行培養,其余芽全部剪除,牽引沿木條或竹竿向上生長。當主干長至柱頂時進行摘心,選留水平相反方向的2枝健壯側枝作為一級分枝,分別綁縛在水平支架的不同方向,待其長至20~30 cm時進行固定,摘心,促進分枝,每個一級分枝上選留2~4枝作為二級分枝,待二級分枝長至離地面50 cm處摘心。火龍果植株達到豐產時,每株火龍果預留4~8枝結果枝。
開始掛果后每年3-4月疏除病蟲枝,過多、過密的新枝;全年采果結束后(11-12月),疏除掛果多年的衰老枝、病蟲枝、弱枝及過密枝,保留分布均勻的健壯枝條。在開花結果季節,新萌發的枝條全部疏除。
火龍果根系分布較淺,需將土壤濕度保持在60%左右。夏季高溫期需避開中午土壤溫度較高時澆水,若遇集中降雨,需做好果園排灌工作。冬季則少澆控水、增強植株抗寒力。
火龍果一年結果批次多,且根系淺,無主根,側根大量分布在土壤淺表層,應堅持勤施薄施的原則進行施肥,重施有機肥,配以少量速效肥[5]。幼樹結果前,施肥以氮肥和復合肥為主,勤施薄施,以促進植株營養生長。火龍果苗發新根15 d后,每月施2次速效肥,一次為施清糞水或0.8%尿素2~3 L/株,另一次施復合肥0.05 kg/株,施肥后澆透水,2種肥料交替使用。在11月氣溫下降以前,重施1次有機肥,用量為3 kg/株。結果樹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肥為輔,施肥時將肥料均勻撒施在樹盤上,最后蓋好土,施肥結束后,澆透水。根際施肥方法具體見表1。

表1 火龍果根際施肥方法
火龍果病蟲害通常有潰瘍病、炭疽病、莖腐病、蝸牛、蚜蟲、桃蛀螟、桑白蚧等。火龍果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通過物理、生物或化學等手段進行防治, 如利用燈光誘殺害蟲、使用機械捕捉害蟲,或勤除雜草以達到減少病蟲害發生的目的。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時,應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農藥,為火龍果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待新栽火龍果掛果后,次年將原果園老品種火龍果枝條全部剪除用粉碎機粉碎后殺菌、消毒,經過腐熟后埋入土壤作基肥,并將原火龍果根挖出清理出園燒毀。將水泥樁盤下土壤翻耕殺菌消毒后,定植與加密一致的自花授粉品種。
貴州大部分火龍果果園為人工授粉老品種,生產成本高、產量低,在現有果園基礎上進行火龍果架式的優化,由原來的水泥樁盤式改為雙排架式,通過更換自花授粉火龍果品種可解決夜間授粉安全隱患問題,同時每年可減少用工3~4個/667m2的投入。通過優化火龍果架式,采用大苗或長枝雙排加密種植,可由原種植333株/667m2增加到888株/667m2,提高果園產量及品質,實現當年換種不減產,第3年產量翻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