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琴
(定西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測站, 甘肅 定西 743000)
定西位于甘肅中部,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已成為蘭白都市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輻射區和中國西部交通的重要交匯點。立足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定西大力發展中藥材和馬鈴薯為主的優勢農業產業,中藥材種植面積穩定在10.67萬hm2,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當歸、黨參、黃芪種植面積分別占全國的60%、20%和40%;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hm2,位居全國地級市第二,種薯生產能力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還建成了國家中醫藥產業發展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和全國首批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1]。近年來,定西市緊緊圍繞“品種、品質、品牌,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兩個“三品一標”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并積極加強認證監管,努力打造“甘味”定西品牌[2],促進定西市的品牌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以進一步提升定西農業產業知名度和核心競爭力。鑒于農業“兩品一標”認證,即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是這一發展路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2016-2020年定西市農業“兩品一標”認證統計數據,分析該市農業“兩品一標”現狀及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并結合其品牌認證的發展趨勢,提出發展建議,以期為該市推進近農業“兩品一標”認證提供決策參考。
截至2020年末,全市由農業系統認證的“兩品一標”產品總數137個,認證主體70家,面積23.12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5%。其中:有機農產品13個,面積706.67 hm2,占“兩品一標”認證面積的0.31%;綠色食品115個,面積7.75萬 hm2,占“兩品一標”認證面積的33.55%;農產品地理標志9個,面積15.29萬hm2,占“兩品一標”面積的66.15%。
從變化趨勢看,2016-2020年,定西市“兩品一標”產品的累計認證面積分別為4.96萬hm2、13.38萬hm2、15.95萬hm2、18.73萬hm2和23.12萬hm2;累計認證面積與耕地面積的占比分別為9.66%、26.04%、31.04%、36.45%和45%(圖1);累計認證產品個數分別為49個、72個、74個、97個和137個;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主體累計數分別為26家、37家、41家、49家和70家(圖2)。2016年起,“兩品一標”農產品的認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百分比、認證個數和認證主體數均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同,增幅最大的是認證面積。與2016年相比,2017年的認證面積、認證數量和主體數增幅均最大,分別達169.70%、46.94%、42.31%。

圖1 2016-2020年定西市農業“兩品一標”累計認證面積及其占耕地面積的比例

圖2 2016-2020年定西市農業“兩品一標”累計認證產品數和主體數
2016-2020年,綠色食品的各年累計認證面積分別為4.42萬hm2、3.46萬hm2、2.70萬hm2、4.26萬hm2和7.75萬hm2;有機農產品的累計認證面積分別為0.011萬hm2、0.019萬hm2、0.024萬hm2、0.024萬hm2和0.071萬hm2;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累計認證面積分別為0.53萬hm2、9.90萬hm2、13.24萬hm2、14.44萬hm2和15.29萬hm2。
從變化趨勢看,從圖3看出,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證面積逐年上升,且增幅明顯。2017-2020年,每年相對上年的增幅分別為1 756.90%、33.68%、9.06%、5.89%;綠色食品認證面積各年的增幅分別為-21.72%、-21.80%、57.68%、81.93%,呈先降后升趨勢。2018年以來,定西市各縣區充分利用國家對貧困地區降低有機農產品認證費用、免收綠色食品認證審核費和標志使用費的扶貧優惠政策,以及甘肅省、定西市對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進行以獎代補的政策,加大品牌認證力度,綠色、有機和地標認證數量,以平均每年大于20個的增長速度,超額完成了省上下達8%的任務[2]。因此,2019年綠色食品的認證面積開始回升。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各年的增幅分別為65.89%、29.45%、0、191.58%,2020年增幅最大。

圖3 2016-2020年定西市農業“兩品一標”的累計認證面積
如圖4和圖5所示,截至2020年末,認證產品數量上,安定區最多,為43個,其次是臨洮縣,為37個,漳縣最少,為6個。認證面積上,安定區最大,為8.9萬hm2,其次是臨洮縣,5.55萬hm2,漳縣最少,為0.09萬hm2。從認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百分比看,臨洮縣的占比最高,為78.04%,其次是安定區,為77.78%,漳縣的占比最小,為2.94%。

圖4 定西市2020年末各縣區農業“兩品一標”認證情況

圖5 定西市2020年末各縣區農業“兩品一標”累計認證面積及其占耕地面積的比例
對于認證數量和認證面積最大的安定區,如圖6和圖7所示,2016年其“兩品一標”認證面積為1.22萬hm2,2017年增加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總面積增至7.10萬hm2,2020年末時認證面積達8.91萬hm2。從認證面積占耕地面積的占比看,2016-2020年,各年的累計認證面積占比依次分別為10.69%、61.97%、65.39%、67.04%、77.78%。同時,認證主體和認證產品個數逐年增多,從2016年的5家主體、13個產品增至2020年的22家主體、43個產品。

圖6 安定區2016-2020年農業“兩品一標”累計認證面積及其占耕地面積的比例

圖7 安定區2016-2020年農業“兩品一標”累計認證產品數和主體數
2.1.1 資源稟賦 定西是甘肅具有特色產業的農業大市,建有全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和國家中醫藥產業試驗區[1],擁有馬鈴薯、當歸、黃芪、黨參地理標志農產品[3],以及中國馳名商標“定西馬鈴薯”。已有的優勢產業基礎和品牌產品資源,為各企業申報有機產品和綠色食品提供了有利條件。
2.1.2 政策扶持 一是國家優惠政策。定西市借助黨和國家政策支持,下轄的七縣區全部被列為國家貧困縣進行扶持[4],申報“兩品一標”認證的企業全部享受減免費[5]。2021年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新出臺的文件中指出,相關的優惠政策保持不變。二是省市獎補政策。為加快培育“甘味”“定西精品”特色產業公用品牌,提升定西產業知名度和核心競爭力[6],定西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于2019年制定印發了三年提升計劃[7],對申報企業進行相應的補助激勵。
2.2.1 覆蓋面不廣 相對于目前定西市有效期內農業品牌的認證數量,“兩品一標”認證開發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原因主要有:1) 申請主體對品牌認證的認識不到位,認為其在短時期內不能產生較大利潤,而每次續展換證時需交檢測費等,導致認證積極性不高。2) 部分消費者對品牌認證產品和一般產品認知不清,健康消費觀念淡薄,無法帶動品牌消費需求。3) 市場準入制度實施不嚴。很多終端銷售市場進貨把關不嚴,準入門檻低,未嚴格按照“兩品一標”的市場準入標準進貨,超市貼有品牌標識的產品較少[8]。其次,有機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的價格懸殊,購買者較少,進貨量少,導致“兩品一標”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量和經濟效益不明顯。
2.2.2 監管不到位 在監管中涉及的部門較多,各部門之間存在推諉責任和重認證輕監管現象,部分認證產品仍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一是對于省市兩級對“兩品一標”認證的以獎代補政策,由于其僅針對新認證產品,對續展認證沒有補助,建議對續展認證的產品進行適當補助。二是考慮到各縣區的認證情況與當地政府對品牌認證的重視程度具有較大關系,應盡可能把“兩品一標”認證主體納入政府的農業重點投資項目名單,以調動企業對品牌認證的積極性;同時,將“兩品一標”認證納入對政府考核項目的關鍵指標,以提高各級政府部門對品牌認證工作的重視,做好定期抽檢、督導檢查和續展核查等證后監管,推進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質量安全和品質指標跟蹤監測[9],進一步提升認證企業規范用標水平、保證產品質量合格率,促進綠色標準化生產;另外,政府要發揮應有的組織協調職能,對有機農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的宣傳推廣提供有力支持。
近5年來,通過發揮自身資源稟賦與加大政策扶持,定西市農業“兩品一標”認證在認證面積、認證主體和產品數量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取得較好成效。未來,全市的農業品牌認證工作將按照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推進農業綠色發展[10],并根據全國有機產品、綠色食品基地和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文件精神,在已申請續報隴西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基礎上,鼓勵各縣區政府圍繞區域特色產業,積極申請創建省級、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和產業園區。同時,引導鼓勵企業、合作社,爭創自主商標品牌,積極參與“兩品一標”認證,申報“定西種薯”“渭源馬鈴薯良種”等農產品地理標志,打造定西“獨一份”“特別優”“好中優”“錯峰頭”等特色農產品,打造“甘”味定西農產品質量安全品牌,有力提升定西市農業品牌效應,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