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這說明文化自信不僅需要當代大學生予以口頭上的宣傳、心理上的認同,更需要在行動上加以踐行。因此,培育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既要加強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認知、認同,又要加強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踐行。
一、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因此,大學生文化自信認知必然包含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也包含對當前中國文化發展態勢的認知。深刻認知中國文化,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前提,是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礎。
(一)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與精華,繼承與弘揚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在歷經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擁有鮮活的生命力,成為印刻在中華民族身體里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作為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深入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包括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及相關學科,這些理論知識都需要新時代大學生積極掌握。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素養逐漸成為大學生成才成長的核心素養之一,大學生要更加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升。通過樹立文化自信,促使自身進一步理解和認同中華優秀文化,提升大學生文化自覺,增強文化素養,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二)認清中國文化發展態勢,明確自身責任與使命
隨著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主流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面對競爭激烈的國內與國際文化環境,大學生應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充分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并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為使命。不僅如此,當代大學生還應該認真分析中國文化的發展現狀,包括文化實力、面臨的發展機遇及挑戰等。必須要明確的是,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模式等,正在得到全球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為此,大學生應清楚地看到中國文化具有巨大優勢,發展前景十分美好;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文化的發展面臨種種挑戰,要敢于迎接挑戰。新時代大學生要深刻認知中國文化,高度認同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明確自身責任和使命。
二、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認同
所謂文化認同,是個體對所處國家和民族文化價值認可、尊重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認同,既要認同本民族優秀文化,又要合理對待外來文化。
(一)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做出明智的文化選擇
作為當代青年代表,大學生理應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客觀認識和鑒別中外文化的差異。大學生要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理論,對于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理性精神、現代人文精神等,大學生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敢于敞開胸懷,學習借鑒;對于錯誤思潮,則要堅決抵制。當然,大學生更應該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善于引經據典,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釋社會現象,在遇到困難時能自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力量克服困難,給予自己精神鼓勵。不僅如此,大學生還要加強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是不斷發展著的,要深入學習其最新成果,把握其精髓所在,增強認同感。大學生還應該積極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動態、新發展,堅決抵制和防范各種錯誤思潮,做出明智的文化選擇。
(二)樹立價值觀自信,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作為文化的靈魂和核心要素,價值觀自信既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又是文化自信的目標。價值觀自信,對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價值觀自信一旦缺失,文化自信便難以樹立。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自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實踐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深刻反思和科學總結,也是對新的世界形勢和時代特點的深刻把握與科學反映。它是古今優秀文明價值觀的完美結合,是先進性的代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廣大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勇往直前,取得了很多偉大的成就。文化自信缺失,文化安全將沒有保障,文化的繁榮與興盛難以實現,國家的富強更無從談起。如今,人民已經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中國夢的目標一步步接近。即使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依然高質量、平穩地發展。可見,價值觀自信使人民擁有了一往無前的動力,成為從容應對艱難的精神信仰。倘若核心價值觀缺失,整個民族和國家便失去了維系的精神紐帶,失去了共同建構的思想基礎。因此,大學生應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增強對其的認同,樹立價值觀自信。
三、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因此,踐行不僅是個體思想意識、道德觀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動,更是個體實踐活動的終極價值目標,是檢驗個體思想、觀念的標尺,是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落腳點。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
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僅要認同、肯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傳承其優秀成分,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對其進行現代性轉化和發展。通過網絡、新媒體等各種途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加以挖掘,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適應當代文化的文明理念,激發其內在鮮活生命力,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和價值追求。尤其要注意的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是毫無關系的,要明確兩者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土壤,兩者逐漸融合中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兩者統一發展的共同體。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必然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此外,大學生還要繼承“知行合一”傳統價值理念,不僅要注重理論的創新研究,更要注重在行動上踐行文化自信。
(二)堅持與時俱進,提高文化創新能力
大學生只有不斷創新先進文化成果,才能為文化自信提供活力源泉。一方面,應立足發展前沿,了解學科和專業發展的新形勢、新方向,創新學科研究內容;另一方面,應立足自身實際,搭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創新平臺,組建文化創新團隊,不斷提高文化創新能力,加強并培育自身獨有的文化自信。近年來,文化傳播載體層出不窮,特別是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網絡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大學生應學習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思維、新技術,巧用數據創新優秀文化、傳播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大學生還可以借助互聯網,綜合運用短視頻、圖文直播、微紀錄片等全媒體形式,促進中華文化國內傳播。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海外傳播,增強國人文化自信。
(三)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實踐能力
實踐是文化自信的直接來源。大學生應多參加學校的文化實踐活動。例如,參加學校的文化藝術節、社團活動、重大慶典等活動,以加強文化自信、凸顯時代精神、弘揚優秀文化;參加文化活動,如詩詞大會、傳統戲曲表演、繪畫展覽等,加深對各類優秀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參加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講座、文化座談會等活動,從微觀層面講有助于把握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從宏觀層面講有助于了解當前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此外,大學生還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參加學校假期實踐活動,到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接受體驗式教育,深刻領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革命文化的精神要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社,2019-04-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jnwsyd100zn/index.htm.
[2]馬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學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3):112-116.
[3]陳淑一,邢光晟.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三維路徑[J].江蘇高教,2020(7):112-115.
[4]楊希燕.論新時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2):139-143.
[5]王功敏.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2):148-151.
(作者單位 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