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智豪
新課程改革以來校本課程成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體系外的補充,日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通過引進SDL模式(Self-Directed?Learning模式,以下簡稱SDL模式),從“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的維度,對歷史校本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進行重新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自我管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為轉變固有課程教學觀念,滿足學生學習需要,優化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等,提供可行的教學參考。下面,以《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為例展開闡述。
一、SDL模式的含義和特征
SDL模式是2002年由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教育學院榮譽教授莫里斯·吉本斯提出的一種教育理論,是指“個人通過努力,在任何時間、任何環境運用任何方法選擇和帶來的在知識、技能、才藝或個人發展方面的任何增進”。SDL模式是一種始終堅持“生本位”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開發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與元認知、發展心理學、建構主義等理論相契合。其特征如下。
1.?自導型的學習意識
學生在參與SDL模式學習的過程中,自身學習方式開始發生轉變。他們要學會選擇目標、做出決定、實施行動、承擔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意識會變得更自立、更自主、更接近成人的行為模式,從而為他們向成人階段發展奠定基礎。
2.?自育型的學習技能
在SDL模式活動中,通過學習協議,學生要學會制定課程目標、計劃并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在時刻關注自身學習技能調動和運用的學習環境中,個體的學習技能將得到充分發展。
3.?挑戰型的學習模式
SDL模式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挑戰,借此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意志等,并反過來為學習向縱深探究發展提供動力。
4.?自理型的學習過程
SDL模式通過分析學習需求和制定學習計劃,引導學生制定好在學習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教師由學習行為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知識,還掌握自主管理學習行為的技能,形成自主管理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5.?自勵型的學習評價
SDL模式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需求,通過結合民主化、多元化的評價原則,指導學生自主評價學業情況,理性分析自身情況,形成自我激勵,并最終推動下一階段的學習進程。
二、SDL模式在課程預設階段的應用
1.?興趣引領,自主建構課程目標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推動人的自我發展,學習的關鍵在于開啟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從而實現自我最高價值。在課程預設階段,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了華僑的基本含義和發展情況。然后設置了“頭腦風暴”的教學環節,讓學生競猜與華僑發展有關的關鍵詞,例如“賣豬仔”“碉樓”“金山客”等,讓學生關注課程并產生學習興趣,為接下來建構課程目標奠定基礎。
SDL模式認為,在建構課程階段,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方法,均要設計出一個完整的課程發展框架,否則課程活動無法進行。課程框架的主體首先是課程結果。在“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中,教師提出的課程結果是:了解一個華僑人物(事物)的歷史發展脈絡。這個目標沒有提出具體知識目標,但描述了一個需呈現的課程成果。這種開放性表述既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需要設定具體學習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呈現課程結果所需的學習準備,如相關知識、學習經歷、學習技能、自我挑戰等。接著,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細化學習過程,形成具體的學習目標,填寫“課程學習卡”。
在教師主導的常規課堂中,學生很難參與界定課程目標,一旦課程目標與學生學習需要脫節,容易產生“要我學”的被動學習態度。通過以師生“雙主體”的方式共同界定課程結果,再細化學習目標,讓師生在課程起點結成“學習共同體”,有利于課程更好地推進。
2.?豐富資源,自主構建課程支持系統
SDL模式主張學生應有豐富的學習經歷,因此,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支持系統。它可以是學術資源支持,如學習資源庫;也可以是學習環境支持,如小組合作構建;還可以是技術支持,如呈現研究成果所需的多媒體作品制作技術。在《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目標入手,自主構建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在“課程學習卡”上進行續寫。
為進一步滿足學生自主構建的學習資源系統的需要,在《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利用學校資源建立起學術資源庫,另一方面,教師還鼓勵學生自主尋找學習資源。例如,指導學生下載學術期刊、制作多媒體視頻、組建學習小組以及實地參觀華僑博物館等。教師大膽放手,提供良好指導,學生就能邁出勇敢的步伐,收獲豐富多彩的學習經歷。
三、SDL模式在課程實施階段的應用
1.?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
學習過程中產生問題和困難是一種常態。SDL模式主張運用積極的心理干預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主張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在《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填寫“階段性問題反饋表”,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相對于講授問題的答案,SDL模式聚焦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這種做法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訂立學習協議,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課程進入實施階段后,學生將要發起一個又一個的學習活動。SDL模式主張通過訂立學習協議來建立“自理型”的學習活動。在《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中,學習計劃由師生共同制定,要列出學生管理學習活動的表現,包括學習目標、挑戰時間、學習資源、問題預設及解決、課程評價等。
經過師生共同協商而制定的學習計劃,一般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一旦達成共識,學習協議就成為了監督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為下階段的課程評價提供了依據。
四、SDL模式在課程評價階段的應用方法
1.?設計評價錦囊,確定自我評價維度
SDL模式主張通過評價讓學生實現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使課程的“目標—活動—評價”形成閉環。在《華僑文化》歷史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設計“課程評價錦囊”,引導學生對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結果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
2.?師生共評,為學生自評提供“參照系”
SDL模式主張發揮學生在課程評價中的作用,并不是要排除教師的評價,而是希望將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角色”轉變為“指導角色”,讓教師的評價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的“參照系”。
在教師主導的傳統評價體系中,教師側重以學習成績作為學生的終結性評價,這樣容易把學生排除在評價體系外,還會導致“求學求分數”的學習動機的異化。SDL模式主張的民主、互動、多元的評價方式,不僅更容易讓學生收獲成功,還能讓其掌握自我評價的方法,對其終身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責任編輯?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