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家長督促的缺失,導致很多農村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不佳。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基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需求,做好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工作顯得非常重要。針對農村初中學生的特點,教師要在有效視野下融入互聯網教育,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打下基礎。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對該問題進行簡要分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有效視野;互聯網;農村;初中英語
【作者簡介】金武,安徽省安慶市大楓初級中學。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村英語教學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總體來說,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水平還不夠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互聯網+”教學模式無疑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當前教育環境下,各種基于互聯網的新型教學模式推陳出新,農村教師也要勇于順應時代潮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優勢,改善農村教學環境,通過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為農村學生打通一條正確的英語學習道路。
一、當前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幾類問題
1.農村教師受當地口音影響較為嚴重。當前不少農村教師在農村英語教學中遇到最大的問題不在教學本身,而是其自身口音的問題,不正確的口音教學,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英語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在農村初中,除一少部分學生,能夠順利按照課程標準去學習英語這門科目,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信心和動力,而教師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無法有效幫助學生。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一方面農村地區無法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不能讓學生接觸到正確的單詞讀法以及正確的英語教學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師資短缺,一部分英語老師是學校里較為年長的老教師或是非專業英語教師,他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都得不到更新,極易造成發音不準的問題,為中學老師的語音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
2.學生受到外部文化沖擊較小。身處在農村的學生接觸到外部文化的機會較少,身邊的環境對外部文化的不認可,使得他們在生活過程中難以正確地選擇外部文化進行學習,也就難以接受外部文化的沖擊,英語教學便是如此。城市學校的許多學生從小就接受到國外文化潮流的沖擊,使得他們從小就有一定的英語基礎。而農村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資源受限,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也比較少,農村學生雖然對新的知識和學科保有一定的新鮮感,但由于環境的打磨,這種新鮮感也不足以支持他們靜下心來學習。
3.整體教學觀念較為滯后。農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重要問題,就是其家庭教育不能夠為英語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許多學生由于外因所限,他們的學習時間遠遠達不到正常學習的標準。初中階段的學生沒有很強的自覺性來把握自己的學習時間,而他們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沒有時間管理他們的學習,這也是當前農村英語教學水平較為落后的原因之一。再從教師本身來看,許多教師的教學觀念也較為滯后,在各種環境、外因加持下,使得教師難以改變當下的教學現狀。
二、“互聯網+”在農村英語教學中的初步應用情況概述
1.幫助學生打開接觸外部世界的窗口。互聯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得學生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擁有更多了解外部世界的機會。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只能通過電視來觀察外面的世界,并且在內容上有不可選擇性。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能夠通過互聯網聯系教學內容背景,讓學生具體了解到與課本內容相關的活動內容,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了農村英語教學有效進行。
2.糾正教師和學生在讀音上的問題。通過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一些年長教師或非專業教師在讀音上的問題,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下載相關的音頻,為學生播放范讀,來糾正學生的讀音。在課文領讀過程中,可以采用多媒體播放音頻的形式來實現教學,這就使得農村英語教學逐步標準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村英語教學的質量。另外,以往一直被農村英語教學所忽視的聽力,也能夠通過多媒體加以練習,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才能夠變革傳統教學模式,改變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困境。
三、有效視野下“互聯網+”農村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的改變策略
有效視野下“互聯網+”農村英語教學模式的改變,究其根本還是要從教師的教學觀念入手,由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帶動農村教學環境以及整體教學觀念的改變。其次要研究互聯網環境下,教學過程中師生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將實踐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先改變實踐教學方略,再改善農村英語教學現狀。
1.整合教學資源,改善課堂環境。在以往的農村英語教學過程中,資源匱乏成為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但是在互聯網教學環境下,能夠有效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最重要的單詞教學環節不再依賴于課本,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改變農村英語教學過程中的口音問題,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跟隨范讀進行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互聯網整合教學資源,能夠在農村英語教學過程中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互聯網資源的優勢,讓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平時生活中接觸不到的人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接觸課外知識的機會,使農村英語教學不再停留在課堂教學的表面,而是能夠聯系實際生活開展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一些小游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農村英語教學的效果,使得農村英語教學逐漸走向標準化。
例如,教師可以將范讀中的英語單詞挑出來,單獨進行排序,在每節課讓學生進行閱讀,以闖關的形式,激勵學生進行學習,比拼記憶單詞的正確性和單詞讀寫過程是否正確,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初中作為英語學習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教師一定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為學生搜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英語歌曲,在課堂上教學生進行歌唱,或是尋找一些與國外大事件相關的時事新聞,讓學生進行閱讀,發揮互聯網資源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詞匯量。
2.明確課堂主體,提高授課效率。在“互聯網+”教學模式下,最主要的變革就是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客體位置互換。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沿用以前的教學方式,這使得課堂主體仍然是教師,教師難以保證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程度,這也是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最大的弊端。而互聯網教學模式能夠推動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主、客體位置的互換,使得課堂教學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自我認知,提高授課效率。當前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常用的電子設備就是多媒體投影儀,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來簡化教材內容,將復雜的教學內容簡單化,有效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例如,在教學“Will people have robots”時,教師就可將教學內容切分為幾個小的場景,讓學生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融入知識點的教學。第一個場景可以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學習more、less和fewer等表示數量的詞的用法,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熟悉知識點的運用,第二個場景則可以讓學生用一般將來時描述將要發生的事情,學會“There will be...”句型的用法。在這樣的課上練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參與其中,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證自身的主體地位,而不是盲目跟從教師的腳步進行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師能夠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生也能夠在一次次練習中培養對英語學習自信心。在具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農村初中教室,要實現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困難。農村初中的教學環境和教學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只有讓教師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不斷接受到相關文化的沖擊和融合,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將英語教學重視起來,尋求提高農村英語教學質量的方案,使農村中學英語教學走上正軌。
3.因材施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傳統初中英語教學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課堂,尤其是農村初中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往往注意不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從而限制了一部分學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農村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因材施教,在課上加強課外內容教學的比例,把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中,結合當下的時代發展,減少學生在接觸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違和感,將課內外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在開闊學生眼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實踐的時候,能夠自發地想到課上所學習的內容,同時聯系實際,實現因材施教的真正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聯系假期中的課外活動。受到初中英語詞匯量的限制,農村學生的英語課外活動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一些課上學過的詞,教師應該支持學生用漢語進行表達,再通過學生的描述幫助學生增加詞匯量,將學生的生活和課文中的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抓蝴蝶,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catch butterflies”和“catch butterfly”都是抓蝴蝶的意思,教師需要積極為學生進行普及,而不是將英語教學綁定在學生沒有做過的一些事情上,由此才能夠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為初中英語教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身教學理念,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探索出一條依托信息技術的英語高效教學途徑,從而在有效視野下為學生帶來更加優秀的個人學習體驗,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英語基礎、為他們未來的長遠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龍豐.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32):98-100.
[2]王開玲.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初中英語愉悅高效性課堂教學的探索[J].經濟師,2020(9):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