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苗潔
【摘 要】當今時代是一個線上與線下學習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生獲取知識的空間是寬廣的、途徑是多元的。要想充分利用當下教育優勢,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就必須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和學習行為的支持。故高中教師應綜合利用生活教學、討論教學、信息化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提升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開放性,給予高中生更有效的支持。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24-0056-02
有效的知識探究方式是讓學生自主、自覺地探究。而要想達到讓學生自主、自覺探究高中歷史知識的目的,就需要教師積極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通過構建好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學生能夠在內在需求的驅動下加入到對歷史知識的主動探究、合作探究之中,進而在探索、發現、討論和思考中發展自身的歷史思維、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建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這是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需要,也是助力學生自我建設與發展的要求。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中,學生能獲得持續探究歷史知識的想法與能力,這對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來說是十分有利的。那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歷史課堂呢?筆者總結教學實踐經驗,得到如下教學建議。
一、精選生活視角,開啟歷史探究
歷史是一門記錄、詮釋和研究人類社會以往的實踐的學科。歷史學科研究的內容是現實社會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現實社會中有諸多歷史痕跡,借助這些歷史痕跡引入高中歷史探究活動,既可以讓高中生更正確、更深入地了解歷史學科,也能夠減輕學生對于距離現實生活遙遠的歷史事件的陌生感,提升高中生參與歷史探究的興趣[1]。
(一)以老照片開啟歷史探究
照相是記錄生活的方式,定格時間的方式。在對照片的欣賞中,人們可以輕松回憶起過去的故事,感受過去的生活,想到過去的社會面貌。讓高中生從網絡上或家庭相冊中尋找老照片、探尋照片背后的故事,不僅可以使學生直觀地了解歷史,也能引發學生思考今昔變化。同時,學生找家庭老照片、聽家長講故事的過程,是自主探索歷史的過程,也是家國意識的培養過程。故從老照片入手解讀歷史更符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歷史課堂構建要求。
如在講解“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時,筆者就曾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翻看家庭老相冊,以人物服飾、妝容、背景中的擺設等為探究對象,推斷照片拍攝的年代、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社會面貌,并向家長求證,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還要生成老照片故事檔案。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筆者以讓學生展示個人探究成果的方式拉開教學的序幕,引發了學生對中國改革開放探索過程的探索興趣,引發了學生對改革開放歷史的自主學習與探究。
(二)以老建筑開啟歷史探究
老建筑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結晶,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故事的承載者,是歷史的無聲講述者。每一座老建筑都飽經風雨,是屹立不倒的歷史史料,每一座老建筑都值得探究。老建筑的可觀、可感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學習體驗,老建筑的真實、可觸也能夠有效助力實踐性、生活性歷史課堂的構建。所以,老建筑也是教師從生活入手開展歷史教學的好場景。
如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就是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時可以選用的重要歷史建筑之一。滕王閣作為中國古代文人最喜愛的旅游景點之一,與多位文人的詩篇和仕途緊密關聯,這為教師從建筑、景色欣賞入手,開始歷史文化探究之旅提供了便利。再如在講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時,筆者就為學生展示了桓公臺、周公墓殉馬坑、齊國兵營遺址等具有本地歷史遺跡的影片,以學生熟知的歷史遺跡將歷史與現實連接到一起,為學生對“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知識點開展實踐化、生活化探究奠定了基礎。
二、凸顯學生地位,推行討論教學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一定不是以機械講授為主的“填鴨式”教學課堂,而是以學生討論為主的合作課堂、生本課堂。只有以討論的形式推進高中歷史課堂,學生才能在歷史學習中自主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養成獨立思維。無論是讓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構建歷史圖譜,還是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對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來說都是十分有利的。故凸顯學生地位,運用小組討論教學法也是高中歷史教師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歷史課堂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合理設計討論題目,預留充足討論時間
討論題目是以討論為主要教學形式推進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關鍵,也是學生探討的起點。設計合理的討論題目,控制好題目的難度和數量,對討論課堂的順利推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故在歷史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幾點:
1.討論題目要有思考性
過于簡單的或學生從課本中就能找到答案的題目是沒有討論的必要的。故在討論題目的設計中,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導火索等問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建立聯系思維、發展思維,讓學生明白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非突然,要學會從綜合化、歷史化的角度思考問題。
2.討論題目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且有一定深度
只有當討論題目符合學生的現有知識基礎且有一定的深度時,學生才能在討論的過程中主動梳理個人已有的歷史知識,建立屬于自己的歷史知識框架和歷史知識體系,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與認知。如設計國內外事件、古今事件對比類題目,引導學生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更全面地認識歷史。
3.估算好討論時間,控制好題目數量
高中階段的教學任務量很大,利用整節課開展討論不利于高中歷史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明晰教學重點,合理控制討論時間和題目數量,在營造相對歡快的探索氛圍的同時,保證歷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優化討論形式,提升學生討論興趣
在以討論為主要形式的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密切相關。要想順利發揮討論教學對學生深入探索歷史知識的驅動作用,教師就需要優化討論教學的形式,盡可能地將所有學生都吸引到對課堂問題的討論中[2]。
如在“盛唐到五代十國轉變的主要原因”討論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筆者用多媒體展示了唐朝中期十大節度使圖、唐后期形勢圖、唐后期節度使兵力分布圖以及錢穆先生關于該段歷史的描述資料等多種教學材料,并以小組賽的形式推進該討論活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材料,獲得原因。討論結束后,筆者根據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小組討論積極性等,為各小組打分,并將得分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以競賽化的討論形式能提升學生的討論興趣,促進課堂活動的順利推進。
三、優化講解形式,提升學生興趣
傳統歷史課堂中,教師對歷史知識的講解以灌輸為主。這阻礙了學生在教師知識講解環節中的個人思考,損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應用的積極性,不利于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利用當下教學優勢、優化課堂知識講解模式,以引導性教學方式取代直接灌輸,提升學生知識教授環節的思維參與度[3]。
如在教學“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的過程中,教師可將知識架構圖引入課堂,以直觀的、系統的圖幫助學生建立關于本單元知識內容的整體性認知。然后,教師可以結合時間軸、古代地圖、歷史遺跡照片等圖片資源,借助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完成從隋唐到五代十國之間的歷史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適當利用網絡資源,以“微視頻”的形式展現重要知識點,在消除學生對同一教學形式的審美疲勞的同時,豐富課堂知識講解形式和知識講解內容。在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繪制知識思維導圖的形式檢驗學生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及對知識內在聯系的認知情況,助力學生完成對課時知識的內化與思考。
四、用好現代技術,營造自學空間
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是教師在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時必須完成的任務。而在混合式的教學環境下,高中生的學習空間并不局限于傳統課堂,高中生的學習時間并不只是課堂時間。這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重視對課堂教學任務的優化設計,還要用好現代教學技術,打造更符合學生認知需求的歷史在線自學空間。
如在每次歷史授課結束后,筆者都會及時將本課教學錄播視頻和重點知識講解微視頻上傳到學生在線自學空間,方便學生回顧歷史課堂知識。同時,筆者還會上傳一些拓展性的歷史故事或趣味性歷史探究題,方便學有余力的學生深入探索歷史知識。這樣便增加了學生在課余時間內的歷史學習選擇,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歷史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要想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是重點。只有當教師以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出發點,融合多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時,學生才能真正的成為歷史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戴秀春.活動型學科課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6).
[2]孫曉妮.巧用多媒體技術 實施高中歷史直觀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21).
[3]徐四發.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9(A5).
【作者簡介】
劉艷(1986~),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
苗潔(1985~),男,漢族,安徽蚌埠市人,碩士,中教一級。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