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向 高文靜
有位地毯商無意間發(fā)現(xiàn),他最漂亮的一塊地毯的中央鼓起一個包,于是就用腳把那個包踩平了。但是,包在原來不遠的地方又鼓起來了,他又把它踩平了……就這樣,包一次次地出現(xiàn),他一次次地踩,直到他掀起地毯,看到一條蛇搖晃著身體憤怒地爬了出來。
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中曾提及,“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決方法”。在教育領域亦是如此,像這個故事里的商人一樣,用有問題的“解決方法”去解決問題,無異于用錯誤的方法止痛,不僅不能有效止痛,甚至還有可能帶來新的疼痛。
當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了,繼續(xù)按壓疼痛部位,利用自身的感覺適應,可以使自己適應那種疼痛,然后就會感覺到?jīng)]有原來那么痛了。這種“適應式止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疼痛問題。譬如,知識灌輸、不斷刷題雖然遵循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的練習律原則,但是在實施時如若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就會在筋疲力盡之下努力適應這種“疼痛感”。要想減少學生在這種高認知負荷下的“適應式止痛”現(xiàn)象,教師應該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學生主體因素,給學生預留一定的自主反思的空間,讓他們真正找到自己的“痛點”;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他們對癥下藥,消除自己的“痛點”。
當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了,如果通過自我麻醉,甚至將自己打暈,的確可以讓自己暫時與疼痛感隔離,但這種“逃避式止痛”能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當前,學生輟學現(xiàn)象得到了有效解決,但逃課、不認真聽課、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等逃避學習行為依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學生自我效能感低帶來厭學情緒、教師教育理念落后導致學生厭師心理、家庭對孩子的學習過于重視(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或者不夠重視(沒有進行有效指導和監(jiān)督)等。要想減少學生的逃避學習行為,家庭和學校要加強溝通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在心理上對學生進行疏導,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
當人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了,狠狠地掐另一個部位,往往會感覺先前疼痛的地方?jīng)]有那么痛了。這種“異位強化式止痛”無異于負薪救火,不僅不能止痛,而且會讓痛點越來越多。當下的學校管理中常有這種“異位強化式止痛”現(xiàn)象。譬如:發(fā)現(xiàn)學生文化課成績有所下滑,學校不是通過深入調(diào)查和細致分析找出背后的根本原因,而是簡單粗暴地占用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時間來讓學生學習文化課。一味增加學習時間不僅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甚至會讓學生因?qū)W習強度過高產(chǎn)生厭學心理,進而使成績下滑),而且會影響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要想減少此類“異位強化式止痛”現(xiàn)象,學校決策之前要對實際情況進行充分調(diào)查分析,爭取做到“七次量衣一次裁”,而不是用一個問題去解決另一個問題。
(王志向,華中師范大學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430079;高文靜,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數(shù)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30079)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