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華
教育并不能直接提升學生的發展,學生是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前進的。因此可以說,教育是起著援助和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思考題的教學中,因為思考題思維難度較大,很多老師會忽略思考題的教學,加上思考題教學的設計與開展也有一定難度,所以思考題一直沒有被大家用起來。但是在設計和教學思考題時如果能夠給學生搭建好腳手架,在教學過程中一步步引導學生,他們是有能力順利完成思考題并且能夠在能力上得到提升的。本文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45頁的思考題教學為例談談在設計教學時如何幫助學生搭建腳手架,促進其思考能力的提升。
一、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搭建成長腳手架
孔子曾提出循序漸進的思想,而思考題的難度一般都很大,如果直接把題目丟出來,大多數學生都會無從下手,就算告知其方法也不能真正提升他們的思考能力。筆者在設計“拼一拼,算一算”這節課教學時,先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了梳理,了解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后才開始設計整節課的教學環節。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筆者設計了兩道預習作業。第一道預習作業是:讓學生計算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是本節課需要學習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一方面能夠檢測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公式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確今天的學習內容與周長有關。第二道預習作業是:用兩個邊長3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周長是多少?(活動要求:動手拼一拼;把拼出的圖形畫在學習單上;標上數據,并算出周長)通過具體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先自己動手拼一拼,畫一畫,最后算一算,體會這樣的活動過程和解題過程,為后面的教學活動做鋪墊,讓其在接下來的拼一拼、算一算過程中有所準備。
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是自主探究,利用兩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去拼圖形,在拼圖形的過程中,筆者一共分為了三個關卡進行教學。第一關要求學生用兩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拼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并算出它的周長。有了預習作業的鋪墊他們大多可以自己獨立完成這一環節的內容,并能夠畫出所拼圖形,算出它的周長。
接著是第二關,教師在第一關的基礎上,用兩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板貼呈現其他拼出的圖形。這一關較上一關有所變化,拼出的圖形由規則的變成了不規則的,一個長方形橫著放,另外一個豎著放,并且沒有重疊部分,拼出的圖形上還給出了相關的數據。設計本關教學時,先讓學生明確圖形的周長是什么,并請其上黑板描出圖形的周長,接著讓其自主探究圖形的周長。
最后是第三關,教師直接用兩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板貼在黑板上貼出思考題的圖形:一個長方形橫著放,另一個豎著放,并且有一部分重合到一起,這一次沒有數據。該關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再次變化,之前是邊重合,這一次是有一部分重合到一起的,于是數據就會發生變化。設計本關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發現,與上一個拼出的圖形相比有了變化,這個圖形有一部分重合了;接著直接讓學生上來描出圖形的周長;最后讓其利用第二關學到的方法自主探究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在闖關完成后對本節課進行小結,并請學生說體會,提問題。在教學完思考題后,研究活動并未停止,筆者又給學生帶來新的問題:用這兩個長方形如果拼出其他的不規則圖形又怎么計算圖形的周長呢?
美國著名科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與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所以數學的研究不應該只停留在40分鐘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還要帶著問題繼續研究。
本節課最后,筆者還留了一個課堂作業:如果給你四個同樣的邊長為3厘米的正方形,你能拼成什么不一樣的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該環節讓學生同桌兩人為一組,一人拼圖形,一人畫出所拼圖形并算出它的周長,接著兩人再交換過來。
整節課的教學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中逐漸掌握求不規則圖形周長的兩種基本方法,并對平移的方法留下深刻印象,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讓學生在攀爬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聽到了學生拔節成長的聲音。
二、學習方式多元化,助力學生成長
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成長,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擁有開花的機會和權利。但是一節課只有40分鐘,他們的成長需求以及渴望開花的心情如何滿足呢?筆者從學習方式上找到滿足學生成長與開花需求的方法。
(一)自主探究,建立“自助架”
學習內容的腳手架搭建好后,有一部分學生是可以獨立完成整節課學習任務的,所以筆者在每個環節的活動要求第一條都鼓勵學生自己先動手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尤其是第一環節的操作,有了預習作業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在完成第一環節任務時,都能夠獨立自主完成。在第二第三環節,也有部分學生根據上一環節的鋪墊,能夠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闖關成功。通過“自助架”的搭建,學生有了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二)合作學習,建立“互助架”
有句老話說得好,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雖然教學內容各個環節都有了鋪墊,但是班級里還是有少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沒有辦法獨立完成闖關任務。所以筆者在活動要求里提出: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同桌交流,再把自己的想法記錄在學習單上。這樣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力較弱的學生能夠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闖關任務。通過“互助架”的搭建,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上開出最鮮艷的花朵,都能夠讓自己有所成長。
三、匯報過程真放手,傾聽學生成長的聲音
如果完成每個環節的闖關后,不能真正地放手讓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那么其成就感僅僅停留在自己或同伴兩人之間,匯報過程只有做到真正的放手,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勇敢表達,才會最大化滿足其開花需要。同時在匯報過程中教師也能夠看到學生開花的狀態,傾聽到學生拔節成長的聲音。
預習作業第二題,學生使用了多種方法,所以在匯報時筆者將每種方法都呈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說想法,自己去補充,去質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考力也在悄然成長。
在匯報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計算其中一個正方形的周長,再把結果乘二算出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當這樣的方法一呈現,一些學生的臉上便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不久有的學生便坐不住了,舉手要補充。他們表示在拼長方形的時候,中間有兩條邊重合到一起去了,它不是這個長方形的周長了,所以還要把這兩條邊減掉。他甚至邊講解邊演示拼的過程,讓大家更直觀地看到中間的兩條重合的邊是如何“消失”的。還有的學生從周長的定義出發,數出拼出的長方形的周長一共有6條邊長為3厘米的線段,所以把這6條邊逐條相加就能算出長方形的周長。當他把方法說完,就有學生提出,這個方法是可以的,不過我也可以用6×3=18算出長方形的周長,這樣計算更加簡潔。還有部分學生思維更厲害,直接把拼成的長方形看成一個整體,連中間重合的線都省略了,這樣直接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也能很快算出長方形的面積。
從學生的匯報能夠體會到,教師不需要有過多的言語,學生是能夠完美地解決學習任務的,對于有問題的作品,學生自己也是可以通過質疑和補充進行完善的。
在學生完成最后兩關任務時,可以看出來:有些學生對于周長的定義理解透徹,所以一直使用逐條邊相加的方法解決問題;大多數的學生完成第二關后,在第三關自主對算法進行了優化和選擇,使用了平移轉化的方法;還有少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第二關就想到使用平移轉化的辦法求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通過這些作品能夠看出來他們的能力不容小覷,他們缺少的只是順勢而上的腳手架。
筆者認為課堂就是一個大舞臺,教師和學生都是舞臺上的表演者,但是永遠不要忘了學生才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而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教師要在舞臺開幕前做一個設計者,為學生的完美表演搭建好需要的腳手架;教師在舞臺上要做一個引導者,領著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宜的“自助架”或“互助架”;在學生匯報進行個人秀時,教師要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做一個幕后傾聽者,靜靜傾聽學生拔節成長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