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最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沖擊。疫情給商業銀行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后疫情”時期,國家應該從宏觀層面積極采取措施支持銀行發展,商業銀行也應進一步加快改革轉型發展,充分激發經營活力,不斷擴張增收空間。
關鍵詞:新冠疫情;商業銀行;影響;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最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沖擊,對商業銀行也帶來不小的沖擊,風險總體可控,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趨勢仍將延續。在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商業銀行要積極適應“后疫情”新要求,在守好基本盤的基礎上,積極加快科技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創新服務模式,推動銀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新冠肺炎疫情總體發展情況及主要特點
新冠肺炎疫情自暴發以來,成為二戰后影響全球最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2021年截至4月26日8時50分,全球累計確診147,675,671例,全國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03,481例,現有確診病例529例,境外輸入5590例;其中美國確診32,824,416例,病死率1.8%。
部分國家,將疫情防治進行政治化操作,導致疫情進一步蔓延,給本國公民生命健康、經濟社會發展均造成了預期以外的更多影響。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舉全國之力,打響了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第一時間控制了疫情蔓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在疫情緩和、得到控制后,針對形勢變化及時調整防控策略,建立起常態化的防控機制,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創造必要條件。2020年下半年,我國逐漸控制住新冠疫情,多地病例清零,全國范圍內復工復學。截至2021年4月24日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9例、福建3例、天津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均在上海)。
截至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態勢呈現一些新特點。主要有:
一是全球進入了新冠疫情時代。隨著美國、英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開始疫情流行,尤其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導致疫情在美國大面積暴發蔓延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逐漸波及美洲、歐洲、大洋洲、非洲大陸,世界主要國家均有疫情暴發。其中美國疫情最為嚴重,截至2021年4月26日9時25分更新數據顯示,美國當日新增53,129人,累計32,824,389人,治愈25,379,831人,死亡586,152人。
二是疫情短時期內呈持續蔓延態勢。中國較好地控制了疫情,國內已經連續多日沒有本地新增病例。據專家預算,今后小范圍疫情偶發或將成未來常態,后續壓力主要來自境外輸入;歐美等國家日新增病例仍處于高位階段,最近印度疫情更是形勢相當嚴峻,日增確診病例突破30萬例。在當地時間2021年3月1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年底前結束疫情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現在還為時尚早。目前世衛組織的關注焦點是盡可能控制病毒傳播,以避免病毒出現變異,同時減少需要就醫的病例。鐘南山院士在清華大學與布魯金斯學會共同舉辦“中美新冠疫情防控與治療合作”論壇表示,全球群體免疫需至少2年、3年,甚至更長。
三是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具有傳染性強、潛伏期長的特點,防控工作難度較大,國家采取果斷措施,諸如限制人口流動、禁止人員集聚活動、影院人流聚焦場所關閉暫停營業、疫情嚴重地區停工停產等,以及一米線間隔等防控措施。這些防控措施有力地隔斷了病毒傳播、讓疫情得到較好控制,但這些疫情防控措施及后期常態化防控措施對正常經濟活動造成了影響,在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2020年第一季國民經濟部分行業出現了停擺,對旅游等眾多行業形成了巨大沖擊。
二、新冠疫情對商業銀行的雙重影響分析
在國際國內形勢本就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新冠疫情的暴發成為了影響經濟發展的新的疊加因素,對經濟社會諸多領域運行停擺,對經濟運行的重要參與者商業銀行更是造成了新的沖擊,銀行及其客戶均面臨著新的巨大壓力。危機中有新機,新冠疫情也為商業銀行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具體到商業銀行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負面影響
(1)大幅度增加剛性支出,進一步加重財務負擔
在新冠疫情暴發的背景下,在期初疫情嚴重地區,如年初的湖北及后期偶發地區,如黑龍江、北京、遼寧以及河北石家莊、云南瑞麗等地區,除基本公共醫療、食品等行業外,包括銀行等其他各行業均處于關停業或半營業狀態,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直接停工停產,線下業務全部停止。在未發生疫情病例地區,為防止疫情擴散、新增病例,經濟社會各行業均嚴格按照防疫相關要求采取限制人流量、間隔一米線、非接觸經營、及時消毒等各項防疫措施,各商業銀行經營業務活動因此受到限制、業務量急劇減少,顧客也出于擔心感染等顧慮,也減少來營業廳辦理業務。但與之對應的工資支出、其他固定成本、日常的運轉支出等剛性支出并沒有減少,恰恰相反,為了防疫情擴散而采取的措施需要安排新人員、加強消毒等卻增加了防疫項目新的支出。這些無形中均增加了一般商業銀行的各項財務負擔。
(2)營收能力減弱,經營風險增加
商業銀行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存貸利息差收入及其他手續費。疫情期間,國家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加大打擊,經濟社會活動急劇減少。為了刺激經濟社會發展、復工復產,世界各國都采取了刺激經濟發展的多種政策措施,如實施積極財政支持、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降息降準等。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價格上前瞻性引導中期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操作中標利率下降 30 個基點,帶動市場利率中樞下行,一 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同步下行啟動并順利完成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積極推廣運用 LPR,堅決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促進利率傳導效率明顯提升,實際降低了貸款利率。對應的商業銀行的存貸利息差收入自然下降。2020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進一步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的通知》(銀發〔2020〕122號)和《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的通知》(銀發〔2020〕123號)。截止至 2020 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對 7.3 萬億元貸款本息實施延期。此項政策的實施將使商業銀行的營收后延。受疫情影響,眾多中小企業停工停業,抗風險差的甚至破產,進一步降低了一般性商業銀行的收益,增加了經營風險,將商業銀行置于不利的境地。盡管國家也實行了對銀行的刺激與支持政策,但總體上商業銀行仍是處于相對不佳的位置。
(3)資產質量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
如前所述,在疫情沖擊的情況下,銀行的客戶需要防控疫情、面臨停工停產等,直接導致了客戶減收增支,按時還款能力下降,從而延展為商業銀行貸款回收出現問題。若干銀行客戶按時歸還貸款、繼而破產的話,則造成銀行的存量資產變為呆賬壞賬,推高了銀行的不良資產水平。商業銀行的客戶主要分為個人、法人、政府三類。疫情對三類銀行客戶均造成了巨大影響,具體表現為個人失業、法人企業停工停業、政府項目停工、無法按時完工等,最終均是造成資金積壓、流動遲滯,商業銀行貸款無法按時回籠、不良貸款上升的結果。2019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4,135億元,不良貸款率1.86%,較年初增加0.03個百分點,屬于小幅上升。截至2020年6月末,不良貸款余額3.6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004億,不良貸款率2.1%,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部分地區,全國政協委員、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2020年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將會增長30%以上。部分北方地區仍處于高位,甘肅、大連和吉林的不良貸款率分別高達6.74%、5.49%、3.09%。因政策性貸款快速增加,新增部分資產的不良率會延后顯現。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2020年,銀保監會開始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全年共處置不良資產3.02萬億。”處置不良資產與往年有大幅增加,也從側面反映了銀行不良資產規模狀況。
2.正向影響
在一定的意義上來說,疫情提供商業銀行的新機遇。
一是為銀行數字化創新提供新動力。疫情防控導致人員到銀行實體店減少倒逼著銀行開展線上業務。這與2003年“非典”疫情改變用戶交易行為、從而不受時空限制的非接觸交易方式青睞相似。此次疫情給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手機銀行業務等線上服務、云上服務一個絕佳的發展窗口期。根據麥肯錫的實踐經驗,成功的數字化營銷能讓銀行銷售生產率提高20%;客戶流失率下降25%;交叉銷售成功率提高160%;銀行整體運營效率和業務表現也會顯著提升,年收入增長35%。由此,商業銀行、包括中小銀行要根據實際場景加快業務服務的數字化轉型,以擴展自身增值空間、立于不敗之地。
二是因防疫及防疫背景下產生的信貸新需求成為銀行發展的新空間。疫情是一場災難,也是一場大考。經過此次疫情災難考驗,從國家到個人,都意識到了我們的經濟社會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應急隊伍、醫療衛生建設均存在短板,人們健康意識、防護意識均有弱項,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的企業戰略、運營都還存在問題,線上服務、遠程教育、云上會議等等均有很大差距,急需加強。對弱項、短板的高度重視,必將催生出更多公共衛生、醫療體系、防疫物資等更多融資需求。疫情暴發初期部分企業調整戰略,重新設計生產車間、增設口罩等防疫物資生產線,以及檢測因子試劑、疫苗爆發性增長需求,均離不開銀行資金的大力支持協同。居家隔離延伸出的遠程辦公、網絡娛樂、線上服務等新型服務業必將產生較大的新增信貸需求。國家支持銀行發展的發展政策,如對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等,也讓銀行得以瘦身發展、輕裝前進。
總體看,新冠疫情給企業、銀行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對經濟社會均造成了巨大沖擊,但影響仍在整體可控范圍。作為特殊外部影響因子,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影響主要集中在2020年一、二季度,沒有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更不會動搖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我國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2.3%,2021年預定目標設定6%以上都是明證。并且從長遠發展來看,此次疫情也為商業銀行轉型、進入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契機、新通道。
三、“后疫情”時期商業銀行發展建議
現在我國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入新發展階段,國際國內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雛成,商業銀行也將面對更加復雜的經濟社會形勢,必須把握好新機遇,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措施和節奏,加強風險研判與防治,穩步推動銀行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1.宏觀層面
一是財政政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加大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力度。在原有出臺措施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除延續原有優惠扶持的外,繼續加力出臺新的提質增效、優化結構新措施,有針對性地減稅降費支持經濟社會主體減輕負擔。對商業銀行業,要繼續對疫情專項再貸款及增值稅、合同印花稅免征等優惠;同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對銀行降低信貸成本、鼓勵銀行高質量發展、鼓勵銀行積極處理不良資產。
二是貨幣政策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持續加大流動性投放。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范風險的關系。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優化存款利率監管,推動實際貸款利率進一步降低,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做到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三是產業政策支持科技創新驅動,全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貸款、再貼現支持普惠金融力度。引導銀行擴大信用貸款、持續增加首貸戶,推廣隨借隨還貸款,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更多流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受疫情持續影響行業企業給予定向支持。
2.微觀層面
一是商業進一步加快改革轉型發展,充分激發經營活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從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入手,深化改革,推動股權結構實現多元化,提升體制機制運行能力水平。繼續從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加強董事會建設、規范高管層履職發力,突出監事會功能,持續改進公司治理。與新時代要求同步、同頻,時刻對標對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在時代發展大潮中發揮銀行職能作用,保持經營活力,提振營收能力水平。
二是在守好傳統業務收入盤的基礎上,加快金融科技創新,不斷擴張增收空間。首先,加大傳統中間業務投入,積極提升優質服務水平,不斷鞏固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等傳統中間業務增收主導地位。其次主動適應后疫情時代特點,轉型轉向,充分利用“物聯網+”、“5G+”智能等信息化技術,加快銀行數字化創新發展,提供優質線上服務水平,培育營收新亮點。最后,要積極探索建設打造服務創新創業企業的金融新生態,為符合時代新要求的優質創新企業提供覆蓋其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加大理財、托管、投行業務等非傳統中間業務工作力度,拓寬銀行增收發展新空間。
三是積極適應后疫情時代要求,牢牢把握風險管控關鍵,持續提升銀行風險內控能力水平。始終堅持將資產質量作為硬約束,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更要注重盈利水平,強化全流程監管。嚴把關鍵環節,加強客戶風險監控,建立疫情資產質量臺賬,防范行業風險積聚。合理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做好風險對沖工作,加快不良清收。針對客戶風險態勢與情形,實行精準施策、分類施策,優化服務措施,穩定客戶關系,共度時艱,達到提升行域資產質量目的,確保風險平穩可控,持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當前,在全球都在積極打疫苗、構建人群免疫的背景下,及時接種疫苗成為防治疫情的一項重要工作。商業銀行要積極響應號召,積極組織業內工作人員,及時接種疫苗,為構建免疫長城、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百度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實時大數據報告.https://voice.baidu.com/act/newpneumonia/newpneumonia/?from=osari_pc_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應急辦公室.截至3月6日24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況.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103/2f9c882a5ac34d98872533ed7fae9705.shtml.
[3]關注!世衛稱“年底結束疫情不現實”,鐘南山最新發聲….2021-03-02,澎湃新聞.多彩貴州網: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526622.
[4]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2020年第四季度.2021-02-08.
[5]中國銀行業協會.《2020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20-07-31.
[6]謝忠翔.全國不良貸款加速出清.多地銀行資產質量待優化.證券日報,2021-03-11.
[7]倪以理,曲向軍,等.后疫情時代銀行業:數字化經營“活力全開”.2020-03.
[8]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21-03-05.
作者簡介:朱鴻舉(1996- ),男,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會計與金融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銀行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