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寧
中圖分類號:G843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6-071-01
摘 ?要 ?足球是校園體育的重點教育項目之一。足球學習不僅僅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足球技術與戰術的運用更是一場智力與心理的比拼。因此,足球教學是有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式。本文以高職院校足球訓練教學經驗為根據,探討了足球教學中的訓練方法與技巧,旨在發展學生體育素養,從而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足球學習 ?體育項目 ?訓練技巧
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斷推廣,體育教學也獲得了學校更多的重視。足球已經走進體育教學之中,學生在學習足球時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身體協調性和應變力,還能有效提高團隊協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然而由于我國各地區校園足球教學的硬件水平和教學能力的不均衡,學生在足球訓練中還存在訓練設施不完善、教學缺乏技巧等問題。適當的訓練技巧與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足球技術,以及為后續足球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一、足球訓練的影響因素
足球運動屬于一種復雜的綜合性運動,屬于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供能結合性運動。由于在運動后期運動員主要靠無氧系統進行供能,因此運動員的體能消耗巨大。當學生無氧耐力、有氧耐力、爆發力及敏捷性不足時,就易發生運動損傷。另外,復雜的環境因素也會對學生訓練造成影響。因此,為了確保學生在足球訓練中取得成效,要注意避免足球訓練因素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影響足球訓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運動員體質差異。學生的身體機能存在著個體差異,在實際訓練中,只有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基礎、興趣愛好等要素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才能實現科學訓練。(2)學生心理因素。在足球運動中,學生會面臨場內情況干擾及比賽壓力,只有擁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心理素質,才能在比賽中集中精神,抓住扭轉局面的機會,從而掌握比賽的主動權。(3)足球訓練方式。在足球練習中,科學的訓練方法能夠提升練習效率,將訓練效果最大化,以及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體情況,總結訓練經驗,適當調節訓練節奏和訓練方法,促進學生運動技能良性發展。
二、高職院校足球有效訓練方法與技巧
(一)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足球作為一項競技類體育項目,學習過程必然是苦樂交織的,只有以興趣為導向,才能激發學生內心的探知欲,讓學生在激發自身潛能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激發學生興趣需要教師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并且根據練習情況增減訓練難度,將難度范圍控制在學生的承受力之內。正面的學習效果反饋更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身潛力,也有利于學生的韌性培養。
(二)細化階段目標,展開系統化訓練
學生在開展足球訓練時,教師要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案,以保證訓練的有序性和系統性。制定訓練計劃時要遵循三點。第一,細化階段性訓練目標,采取分級培訓制度,最大程度上開發運動員的潛能。第二,針對不同場位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專項訓練,在足球場上運動員的場上位置不同,因此對于其體能的要求也是有所差異的。教師要發揮學生所長,安排學生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然后再根據其場上位置制定專項練習內容。第三,逐步提升學生身體機能素質。足球運動要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應該注重學生的代謝訓練,如采取交替跑、負荷訓練、高原訓練、重負訓練等訓練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攝氧量,幫助學生提升身體機能和改善體質。
(三)針對性提升學生運動素質
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足球基礎運動素質,如身體的靈敏、柔韌、靈活、速度等素質。對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訓練要做到因材施教。通常來說,如進行大力量訓練可以采取抓舉、提鈴、負重蹲起等方式。此外,進行不同身體素質訓練時還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身體恢復時間,且訓練時常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1.5~2h之間。
(四)組織足球活動,落實體育核心素養
足球競賽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自身體育精神、落實體育核心素養。作為體育教師,需要定期組織多樣性的足球活動,通過競賽與合作的模式改變被動的訓練模式,讓學生在足球活動中感受到運動的激情,培養其體育精神。同時,體育活動的方式應盡量多樣化,如運球、接球、斷球、顛球活動等,以讓學生在多樣的活動中自主選擇,展現自身優勢。
三、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體育教學更加受到重視。作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在足球教學中要多方面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單一的足球訓練模式向多元化教學方式轉變,逐漸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以促進學生足球競技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黃達才,王棟,寧軍徽.基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校園足球教學困境與改革策略[A].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五屆中國足球文化與校園足球發展大會論文摘要集[C].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2021.
[2]臧秀英.中學足球教學中的體育游戲設計及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43):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