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
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是語文學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作為一門語言學科,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助于語文學科本身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生活能力,使得學生具備更強的提取、分析、總結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與他人交流溝通,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因此,不斷思考和實踐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從拓展閱讀領域,傳授閱讀方法和組織閱讀訓練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能力;語文閱讀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要讓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又要先激發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使得閱讀成為學生接觸更多知識,認識了解大千世界的重要渠道,滿足學生的學習成長需求以及天然的好奇心。所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其實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有很多需要去注意的地方。教師不僅要像以往的語文閱讀教學工作那樣向小學生傳授閱讀技巧,增加閱讀訓練,還要逐漸樹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為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
一、拓展閱讀領域,激發學習興趣
閱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足夠的閱讀量,這也是為什么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對小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具體要求。當然,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有太多可以吸引學生興趣的事物,很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閱讀上分散開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相比過去更加困難。為此,教師一方面要提升學生閱讀的質量,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積極拓展閱讀領域,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同時注意給予學生較為充分的選擇空間,使得他們可以選到自己喜歡的閱讀對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堅持去閱讀大量的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作為核心,逐漸延伸開去,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領域,讓學生帶著興趣去進行閱讀,爭取獲得較好的閱讀成果。比如《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筆優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能夠讓人自然產生對時光的珍惜之情,小學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師要利用學生對此類文章感興趣的有利時機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提醒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與課文進行對比,嘗試去進行深入的理解,并適時組織閱讀分享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激發出學生更加強烈的閱讀熱情。
二、傳授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質量
眾所周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只追求更大的閱讀量是不夠的。當然,讀得越多,學生的收獲越多,對他們閱讀能力的提升肯定有幫助。但是,不能及時掌握更好的閱讀方法,學生的閱讀質量就不能快速有效的增強,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趣味和整體上的閱讀體驗。所以,為了讓學生實現更加高效全面的成長,教師應該抓住機會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加強課堂閱讀教學及課后閱讀指導的針對性,鼓勵學生對這些方法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實踐應用,能夠逐漸通過自己的力量體會到更多的閱讀樂趣。
以上文提到的課外閱讀分享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將這種活動分為幾個環節。首先,是學生分享閱讀體會,說一說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覺得某本書非常有趣,大致介紹一些有趣的情節,然后大家進行評比,看看誰分享的比較好,有較強的吸引力。其次,讓在評選中得到較多認可的同學,分享一下自己的閱讀過程,平時是怎樣閱讀的,有沒有什么注意的事項,或者給自己定下了什么樣的閱讀規則,隨后組織大家交流討論,吸收經驗教訓。最后,教師進行總結發言,提煉關鍵信息,傳授閱讀方法,鼓勵學生去進行實踐應用。
三、組織閱讀訓練,培養閱讀習慣
這里所說的閱讀習慣,不僅是指學生能夠長期進行閱讀活動,而且閱讀的細節行為要正確,要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比如,有的學生雖然喜歡閱讀,也了解了教師所講的閱讀方法,但是缺少耐心,讀一本書的時候如果不能從開頭的內容中就感受到特別強烈的趣味,會輕易放棄閱讀,結果對很多優秀的課外書都只能淺嘗輒止。這就是不好的閱讀習慣。所以,教師應該拓展關注點,積極與學生家長合作,共同對學生的閱讀行為進行訓練,幫助學生改掉各種“小毛病”,讓他們的閱讀質量能夠持續提升下去。
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家校溝通,與學生和家長共同制定一份閱讀計劃。閱讀對象以學生的意見為主,保證其內容的健康向上。具體計劃要有一定的彈性,不能給學生帶去太大的閱讀壓力。平時家長應盡量通過陪伴閱讀等形式來幫助學生堅持下去,完成計劃。如果因為學生的主觀原因造成不能完成計劃,家長要及時與教師溝通,共同商討解決辦法,重新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學生和家長有合理建議的時候,教師應該虛心接受。通過多方面的有效協作,推動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及閱讀能力的提升。
總體而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對小學生的整體能力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對學生的閱讀訓練,從學生角度去做好閱讀教學的組織與指導工作,應該成為努力的重點。希望大家都能在該領域取得突出的教學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海霞.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 試題與研究,2019(19).
[2]陳秀紅.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探究[J]. 新課程(上),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