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心小學校 周圣燕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也為了全面了解我校學生的家庭勞動現狀,更好地展開“勞動”主題的家校共育工作,我校對全體學生家庭勞動習慣養成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問卷星),調查對象為新鎮小學全體學生家長,在校學生總數為1917 人,共回收有效問卷結果是1812 份,回收率為94.52%。
《學生家庭勞動好習慣培養家長問卷》分為六卷,分別對應六個年級,均由“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生活服務能力”“家庭勞動教育觀念”“家庭勞動教育實踐”四個部分組成。具體內容由學校課題組成員根據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研討后合作完成。
調查顯示,年級越低,“孩子正在學”的比例越低,隨著年級增長,超過30%的比例增多。例如:四年級“用電飯鍋”占39.67%。五年級“釘上紐扣”占42.09%。六年級“兩菜一湯”占49.83%。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應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沒有顯著增長。
有一定難度或危險系數的自理能力,則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完成。例如:二年級“包好書皮”占55.28%。四年級“加熱食品”占40.66%。六年級“更換被套”占50.17%。

表一 家庭勞動好習慣培養內容建議一覽表(1—6 年級)
對比數據,孩子能夠獨立完成的自理能力,缺乏堅持性,長期性。例如:一年級“剝好蝦殼”,能獨立做占41.95%,而能堅持獨立做占16.44%。二年級“整理書包”分別占42.61%和15.85%。三年級“疊好衣服”分別占58.91%和6.32%。四年級“疊好被子”分別占65.90%和8.2%。五年級“物品分類”分別占52.52%和11.15%。六年級“整理房間”分別占54.18%和19.40%。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長期堅持做下去。
與生活自理能力類似,年級越高,“孩子正在學”的比例也高,超過30%的有:二年級“水果拼盤”“辨認擇菜”分別占30.63%和36.27%。三年級“制作冷菜”占60.92%。四年級“做一個菜”占46.89%。五年級“做三個菜”“采購記賬”分別占50.72%、35.25%。六年級“每周下廚”“用吸塵器”分別占47.79%、32.11%。
盡管有不少都“正在學”,但如果有家長的協助,孩子能完成的也不少。例如:36.62%的二年級孩子能在協助下完成“水果拼盤”。36.72%的四年級孩子能“管理盆栽”。34.17%的五年級孩子能“做三個菜”。38.46%的六年級孩子能“策劃出行”。
相比“生活自理能力”,孩子能獨立做的“家庭生活服務能力”更不理想,堅持獨立做的更是少之又少。一年級能堅持獨立做的雖然都超過10%,但都不到20%。自二年級開始,超過10%的只有二年級“擺放碗筷”,占11.62%,六年級“家庭掃除”,占14.38%,其余均不足10%。
對于問卷中調查的“您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生活服務能力重要嗎”這一問題:認為“非常重要”的有1604 人,占88.53%。認為“比較重要”的174 人,占9.60%。認為“一般”的17 人,占0.93%。認為“比較不重要”的5 人,占0.28%。認為“非常不重要”的12 人,占0.66%。
對于問卷中調查的第二個問題“您認為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生活服務能力的過程是這樣的”,數據顯示:認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自然而然就會了”的有234 人,占12.91%。認為“家里有老人或保姆,沒有什么需要孩子做的事”的15 人,占0.83%。認為“孩子自己做的慢,我們幫孩子做了”的83 人,占4.58%。認為“孩子有空就做,以安排學習時間為先”的1290 人,占71.19%。認為“孩子會做就行,沒有必要次次都做”的190 人,占10.49%。
雖然絕大部分的家長主觀思想上認為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是重要的,但卻沒有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勞動實踐,還是以學習為主。也就是家長的觀念與行動不相匹配。
1.樹立勞動觀念,提升勞動意識
學校可以發揮創意,通過多種平臺,大力宣傳“勞動教育”,啟蒙小學低年級孩子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讓孩子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中高年級要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的養成,讓孩子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
2.開展勞動活動,建立評價體系
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對勞動教育目標框架及大中小學勞動教育主要內容等進一步作出明確要求。勞動素養并不是單純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還包含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情感、勞動思維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勞動技術能力來評價,但其他方面的素養,則需和其他四育融合發展。
3.尋求家校合作,助力勞動教育
學校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家校合作活動,共同促進孩子的勞動。比如:我校開展了以“勞動·陪伴”為主題的“生活小能手21 天打卡”活動。讓家長給孩子創造勞動機會、搭建平臺,共同培養孩子勞動的責任感,提升勞動技能。
1.家長改變觀念,身教重于言教
家長作為家庭教育中主要教育者,其觀念的轉變對于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孩子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家庭勞動中來。家庭中深厚的勞動氛圍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勞動教育。
2.孩子養成習慣,父母省心省力
與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時間表,自己起床、穿衣、洗漱、吃早飯,讓孩子每天自己整理書包,每天該帶的課本不能少,不該帶的東西放在家里。還應讓孩子學會一些做飯的簡單方法,如果父母工作回家晚,孩子可以自己做飯吃,而不讓父母操心。
3.合理利用假期,不打擊積極性
有不少家長覺得勞動這件事“孩子有空就做,以安排學習時間為先”。面臨升學壓力,大部分家長肯定在學習和勞動之間更重視學習。那么,至少在假期要堅持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設計一份家務勞動菜單,利用假期使孩子得到鍛煉。當孩子興致高昂地炒個小菜、洗個衣服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嫌東嫌西,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每學期,學校可以盡可能組織學生到校外定點的綜合實踐基地或其他各類活動中心參加學工活動。根據實際,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結合當地各方面條件,充分挖掘社會可利用資源,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在志愿者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中,關注實際技能的各項操作性,支持學生走出教室,動起來,干起來。從各類項目中,使學生體驗到服務他人的快樂,感受到勞動創造財富的愉悅。
例如:為了體驗和傳承農耕文化,讓學生切身體驗農耕文化。2019年,我校與昆禾農場舉行了站校聯盟簽約儀式,孩子們定期在農場進行勞動,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安全適度,強化實踐體驗,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學習到很多在課本上沒法學到的寶貴知識。
勞動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如今,人類勞動的形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開展勞動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戰略意義。養成勞動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要保持教育的連貫性、一致性。這單靠學校是不行的,必須尋求家長和社會的支持與幫助。相信在多方面積極配合下,通過以上這些途徑,堅持不懈地開展勞動教育,學生一定會在勞動實踐中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在勞動中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