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珊
(澳門鏡湖醫院 影像科,澳門 999078)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是臨床中極為常見的疾病類型,且女性人群發病率普遍高于男性,此疾病的發病率與年齡有密切的相關性,年齡越大疾病發病率也就越高,而早期疾病診斷對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患者的疾病治療與預后均有著直接的相關性[1]。有研究發現,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發病和微血管壓迫、CPA腫瘤等均有著密切關系,故多數臨床認為神經根微血管壓迫是引發該病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幾年來,3.0T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逐步用于診斷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此診斷方式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將患者的面神經和周圍血管間的空間關系顯示出來,從而確定患者的具體病變情況,為其后續的臨床治療提供有科學依據,但相關的研究報告道還比較少[2]?;诖?,本文研究了3.0T MRI診斷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臨床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摘選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澳門鏡湖醫院接收的健康體檢者40例作為A組,取同期院內接收的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患者40例作為B組,A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31~74歲,平均(45.19±3.42)歲;B組男15例,女25例;年齡30~75歲,平均(45.23±3.39)歲;B組患者入組之前均無其他典型的神經系統陽性特點,且MRI檢查確為三叉神經痛面肌痙;研究已獲我院倫理委員會授權,所有患者及(或)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且具備良好配合能力;對比2組的年齡、性別等基線數據均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對比。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3.0T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開展開展疾病診斷,詳細方法為:運用Philip Intera NOVA 3.0T MRI掃描儀,選擇頭部正交線圈,設定高空間分辨率3pCISs序列,重復時間(TR)/回波時間(TE)-1500/250 ms,翻轉設定為90°,以單詞信號進行采集,層厚度設定為0.5 mm,矩陣設定為256×256,3D-TOF序列相關參數為:TR/TE設定為23/6.9 ms,翻轉角度設定為20°,以單次信號進行采集,層厚度設定為0.7 mm,矩陣設定為304×512,掃描視野設定為160 mm,各項參數設定完成之后,對受檢者兩側面的神經實施軸面、冠狀面等全方位的圖像重建掃描,將血管和神經二者之間的關系充分顯示出來,分別觀察橫斷面、冠狀面與神經血管之間的關系,聯合MRA對血管來源與走行進行詳細分析與觀察。
1.3 指標觀察。依據Hosoya評分標準[3]對2組的冠狀、軸面血管神經壓迫等情況實施量化評分,若血管位置處于腦橋外緣內側記錄為1.0分,血管和腦橋外源已經有接觸記為0.5分,未檢測出任何血管記為0分;冠狀面掃面方面,如果血管已經讓橋腦發生變形記為1.0分,血管和腦橋下緣發生接觸記為0.5分,未檢測出任何血管記為0分。以手術結果作為參照,即(+)為陽性,(-)為陰性,分析3.0T MRI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
1.4 統計學分析。此研究所獲取的全部相關數據統一采用SPSS 22.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有關的數據以“[n(%)]”表示,組間數據差異開展“χ2”檢驗;計量有關采用(±s)表示,組間數據差異開展“t”檢驗,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的Hosoya評分。B組患側Hosoya評分相較于健側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健側Hosoya評分相較于A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雙側Hosoya評分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側Hosoya評分相較于A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2組的Hosoya評分(n,%)
2.2 對比3.0T MRI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40例患者手術結果示,22例血管接觸或者壓迫,3.0T MRI對于神經血管壓迫的敏感度達到95.45%(21/22),特異度為94.44%(17/18);3.0T MRI診斷的陽性檢出率95.45%(21/22)相較于A組的100.00%(22/2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3.0T MRI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的陽性檢出情況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發病機制主有周圍病因學說、中樞病因學說兩種,這當中以短路理論作為基礎的神經微血管壓迫學,也就是周圍病因學說,已經被越來越大的研究人員所以接受,多數研究認為三叉神經痛中的90%、面肌痙攣中的80%,均是因為其所對應的腦神經,進入腦干0.5~1.0 cm之內(也就是神經根出入部位),然后受到血管搏動的壓迫,使得神經纖維髓鞘發生脫失,脫髓鞘軸突與周邊的無髓鞘纖維均發生短路,使得極其輕微的一些觸覺刺激也會被傳入至中樞神經系統當中,借助于短路,使得中樞神經逐步傳出沖動轉化,并傳入沖動,作用力持續累積之后,最終就會引發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4]。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的臨床發病較高,且一直以來臨床上都未找到物異性的診斷方法,以往臨床使用的常規診斷雖然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誤診率或者是漏診率也比較,而目前來說,診斷該疾病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對比MRI腦掃描,若無法明確的排除診斷或者是產生危險信號,MRI可以將疼痛的潛在原因排除。三叉神經在病理增強掃描中,可以提示周圍惡性腫瘤、脫髓鞘斑塊、海綿竇腫塊以及多發性硬化等擴散,丘腦與腦干三叉神經通路內部的腦損傷以及扁桃體角鞏膜發生的各類囊腫,例如腫瘤、蛛網膜囊腫以及動靜脈畸形等。在采用MRI診斷三叉神經時,選擇合適的成像序列極其重要,原因是三叉神經在人類顱內當中有非常復雜的行程較,其橋小腦區的相關結構包括了神經、血管以及腦脊液等,如果采用普通成像,無法將三叉神經清晰的顯示,只能將部分局部病顯示出來,而想要連同患者的神經、血管等均顯示出來,就需要選擇對神經與血管有著高度敏感性的序列。腦部的腫瘤也可能引發三叉神經痛,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另外,顱后窩腫瘤是最有可能引發三叉神經痛的一種腫瘤,如臨床常見的前庭神經鞘瘤、腦膜瘤以及表皮樣囊腫等[5]。
近幾年,3.0T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逐步被臨床應用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疾病診斷,并且取得顯著的成效。在本次研究當中也發現,B組患側Hosoya評分相較于健側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健側Hosoya評分相較于A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雙側Hosoy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側Hosoya評分相較于A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3.0T MRI相較于其他診斷方式,用于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疾病診斷與評價更具優勢,分析原因可能是:該方法借助了人類的血流流人增強效應,其獲取的圖像不僅對比度更高,而且空間分辨能力也非常強,可以將一些高信號小血管、等信號面神經以及低信號腦脊液等全部都顯示出來,并經由后續的相關技術處理,使得醫師可以多個方位、多個角度對患者的面神經與其周邊血管之間的三維空間關系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而分析出血管的具體性質、來源、走形以及復雜程度等,從而提升患者的疾病診斷準確率,為其后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6]。本次研究也顯示,3.0T MRI對于神經血管壓迫的敏感度達到了95.45%,特異度為94.44%;3.0T MRI診斷的陽性檢出率95.45%相較于A組的100.00%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3.0T MRI診斷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準確率較高,且有著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以作為該疾病診斷的首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