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明 張致遠 張建順 高振中 王仁款 孔鈺
壓瘡是由于長期臥床導致身體受壓部分皮膚表面以及皮下組織受損,多發于皮膚組織長期接觸的部分,臨床表現為全層皮膚潰瘍或者開放性深層組織潰瘍,通常伴有疼痛感[1]。隨著全球人口老年化以及慢性病患者數目激增,使得長期臥床變成臨床常見的一種現象,從而引起壓瘡患病率逐年升高,統計學研究表明我國老年患者長期臥床的壓瘡發病率>25%[2,3]。長期以來,壓瘡都是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所面臨的難題之一,如果不能夠得到及時、合理、有效的治療,甚至會危及生命導致死亡[4]。壓瘡的治療需要消耗大量的醫療資源,被稱為昂貴的健康問題,因此積極尋找治療和護理的新方法顯得尤為重要[5]。本次研究針對2018 年2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6 例壓瘡患者采取不同治療方法,以總結分析其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66 例壓瘡患者為研究對象,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3 例。治療組中,男女比例18∶15;年齡54~85 歲,平均年齡(72.28±6.11)歲;壓瘡面積1.5 cm×2 cm~9 cm×5.5 cm,平均壓瘡面積(34.69±10.57)cm2;壓瘡程度Ⅰ~Ⅳ期分別有12 例、9 例、8 例、4 例;患者原發疾病包括腦出血后遺癥19 例、晚期癌癥13 例以及車禍后全身癱瘓1 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20 ∶13;年齡56~89 歲,平均年齡(73.03±7.69)歲;壓瘡面積2 cm×2 cm~10 cm×5 cm,平均壓瘡面積(35.88±10.64)cm2;壓瘡程度Ⅰ~Ⅳ期分別有13 例、8 例、7 例、5 例;患者原發疾病包括腦卒中后遺癥21 例、晚期癌癥12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壓瘡面積、壓瘡程度、原發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基礎護理以及壓瘡創面特殊護理,處理后對照組患者壓瘡創面涂抹碘伏,治療組患者用涂抹紫芪生肌膏的紗布覆蓋創面。所有患者均采取外科常規清創換藥處理。
1.2.1 常規基礎護理 病房使用氣墊床,床單被褥保持干凈整潔,避免壓瘡創面被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注意清潔患者皮膚,注意個人衛生。幫助患者每2 小時進行1 次翻身,注意翻身時避免進行拖、拽、拉等可能造成皮膚擦傷的動作。
1.2.2 壓瘡創面特殊護理 所有患者先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創面清潔,清潔完畢后自然晾干,用濃度為3%的H2O2溶液進行創面消毒,后用生理鹽水再次清潔創面,繼而用鵝頸燈照射創面,燈與創面距離25~30 cm,照射時間為20~30 min/次,1 次/d,照燈結束后兩組分別涂抹相應藥物。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用藥時間及炎癥滲出減輕、好轉、治愈的時間。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5、7、9、11 周的壓瘡面積。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治療后皮膚壓瘡潰爛及紅腫均完全消退,皮膚恢復為淡肉粉色;有效:治療后壓瘡創面面積明顯減少,由潰瘍壞死期向潰瘍淺度期轉化;無效:治療后壓瘡創面面積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或伴有深層組織壞死、炎癥滲出分泌物增多的現象。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用藥時間及炎癥滲出消退時間比較 治療組用藥時間及炎癥滲出減輕、好轉、治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用藥時間及炎癥滲出消退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患者用藥時間及炎癥滲出消退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期壓瘡面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壓瘡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5、7、9、11 周,兩組壓瘡面積均小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期壓瘡面積比較 (,cm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不同時期壓瘡面積比較 (,cm2)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中1 例患者因其他臟器功能衰竭死亡,納入無效病例中。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壓瘡是多種慢性疾病及康復治療護理的常見并發癥,主要因患者身體局部皮膚長期受到壓迫致使受壓皮膚組織持續性的缺血、缺氧,從而發生皮膚潰爛壞死,即為壓瘡[6]。近些年來,隨著腦卒中、惡性腫瘤晚期等疾病的增多,壓瘡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7]。據相關報道表示,每年我國以壓瘡為死亡病因的患者數已遠超6 萬人次,罹患壓瘡將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身體疼痛,但目前對于難治性壓瘡臨床上尚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手段[8]。
中醫學認為,機體長期受壓導致患處皮膚經絡阻塞、氣血瘀滯,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肌膚疼痛;與此同時,因氣血津液輸布失常,使機體津液發生聚積或溢出脈外,故而創面出現腫脹,甚至出現水泡、體液滲出等癥狀;另一方面,機體氣血瘀滯,水濕淤積,失于舒暢,存于機體內郁久化熱,而皮膚腠理因熱盛肉腐而形成瘡膿,即發為潰瘍;此外,還有因傷致血瘀,后因瘀化熱,同樣導致熱盛化腐,發而成瘍[9]。紫芪生肌膏為本院院內制劑,由紫草、當歸、五倍子、地榆、黃柏、乳香、白芷、血余炭等藥物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排膿生肌的功效?,F代藥理學分析提示,紫草藥膏可發揮抗炎、消腫、促進創面愈合的效用[10]。徐強等[11]研究表示,中醫藥在治療慢性壓瘡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有效促進慢性瘡面血管生成,促進創面愈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用藥時間及炎癥滲出減輕、好轉、治愈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5、7、9、11 周,兩組壓瘡面積均小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紫芪生肌膏能夠明顯縮短患者用藥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治療壓瘡的創面愈合速度更快,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紫芪生肌膏可使壓瘡創面快速恢復、愈合,減少炎癥滲出,極大程度地縮短了病程,且抑制患處皮膚愈后瘢痕攣縮和增生,促進恢復。同時,用藥無明顯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顯著,進行非手術壓瘡治療時,中藥外治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