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棟
摘要: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是現階段技工院校中發展的重要形式和必然趨勢。創新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能夠全面實現產城教一體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的路徑,以便提升產城教融合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技工教育? 產城教融合? 社會價值
一、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的主要特點
1.開放性特點
產城教融合體系主要在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進行合作和協調,開放性是產城教融合能夠維持發展的主要動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相關文件中提出,要將育人機制聯合校企進行完善,并實現企業與院校之間的課程改革與專業建設,還需要進行技術研發和師資培養,提升辦學質量,探究有效的企業合作方法,推進產業和專業之間的融合對接,并將職業標準與課程內容進行聯系,實現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無縫銜接,促進企業和學校的共同發展。
政府部門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相關文件,指導學校開展工作,并利用企業和院校之間的互補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在技工院校育人過程中,企業技術人員需要在學校給學生進行培訓,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定時安排學生在企業中進行實習和培訓,提升操作技能,避免出現獨立存在和封閉的產教模式,實現外界環境信息和物質的交換與互通,從而完善企業和學校的發展結構。
2.線性特點
線性特點能夠推動技工教育與產城教融合發展,而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體系線性發展能夠通過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實現對稱性、平等性和獨立性。獨立性一般是指企業與政府、學校之間互不干擾,具有獨立的運作流程,實現任務分工明細合理化,并進行責任分工,實現相互獨立。
而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體系的三維主體能夠實現彼此制約、協同合作與組織協調,三者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能夠實現線性變化,并且在產城教融合中,需要以政府要求作為融合路徑的政策依據,將市場發展作為基本導向,企業、政府、學校平等發展,在維系體系的過程中實現相互共存、平等共存和線性發展,能夠在角色分布上避免出現不平等的關系。產城教融合培養人才需要適應市場的發展需要,教學內容設置需要緊跟技術發展的腳步,教育活動過程中開展,需要符合法律規定,為學生制訂能夠滿足其身心發展的培養方案。
對稱性是指學校、企業和政府之間存在耦合,在發展的道路上具備基礎規范,彼此之間能夠實現對接與協調發展。在融合體系下,學校需要完善教育,為社會培養實用型的技工人才;企業需要開發優質資源,不斷壯大,實現利益最大化;政府需要兼顧學校和企業。由此可見,促進技工教育和諧發展,實現教育融合的快速發展,企業、政府和學校需要朝著同一發展目標前行,并實現彼此協調。
3.平衡性特點
平衡性是在指融合體系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客觀需要和必須條件。在體系構建過程中,學校需要憑借自身的組織能力,實現獨立因素之間的互相關聯,在發展過程中將外界信息與原有平衡組織之間建立聯系,經過不穩定的過渡,逐漸穩固和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通過多種因素和反饋實現強化與控制,實現共同行動、相互合作,使發展方向的整體結構更加有序,從而完善整體的功能和結構。
由于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體系主要組成因素為學校、企業和政府,但各個因素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關系,也不是機械化的組合,所以學校需要靈活協調,有機整合。因此,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的發展和構建需要打破原有的模式,使獨立因素內容減少排外性,實現彼此的磨合與溝通,建立相互影響,并經過不穩定的狀態實現有效的排列,逐步形成穩定的平衡狀態,由于非平衡狀態是發展過程中的必要環節,只有將原有的軌跡改變,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完善融合體系。
二、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發展路徑
1.實現產城教融合的開放性
在產城教融合下,學校和企業之間不但應成果共創、人才共育,而是需要風險共擔、責任共負,所以只有實現長效的合作機制,才能夠真正做到協同就業、協同育人和協同發展。技工院校教育工作的快速發展,需要企業積極參與,企業與學校能夠完成互相推動、互相協調的人才培養改革,使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同時,技工院校需要以創新合作體制作為突破口,建立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聯系,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使人才培養能夠與行業發展緊密連接,利用學校的教學優勢實現資源整合,并共同培養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并在政府和人社部門的統籌下建立實習基地。學生需要從準執業人員轉變為專業執業人員,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就業水平,提高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
不僅如此,學校要深入理解和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明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及時掌握現階段的通用標準,實現學校、專業的有效調整。在就業過程中,相關機構和學校要在與企業、政府的合作過程中建立就業機制,實現優質的就業資源整合,調動學生、企業、學校和社會之間的參與積極性,建立多媒體就業平臺,增加就業渠道,為畢業生提供優質化的就業服務,還可以通過創新創業指導為學生進行就業方向指導,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實現從數量就業到質量就業的轉變。此外,學校可以借助創業孵化園和創業教育等場所,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創業。
2.將伺服理論作為產城教融合的基礎
伺服理論是將快變量轉為慢變量,即少數服從多數。在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體系中,企業、政府和學校要強強聯手,發揮自身優勢,有效促進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人才的精準化培養。另外,伺服理論還可以改善教學質量實現產教的深度融合。
首先,政府需要發揮自身的政策優勢,制定相關文件,實現兼顧統籌,促進產城教的融合發展,使校企雙方能應用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強化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提高企業利益。如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減免、資金補助等方式,調動企業和學校的合作積極性。政府還可以出具明文規定每年接受技工院校學生的實習人員數量,并實施處罰和獎勵制度。
其次,企業在合作過程中需要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積累技術中心的實踐經驗,掌握技術前沿,實現自身技術水平的創新。
再次,教師需要從專業化角度進行發展,積極參與企業的科研項目,并在與企業人員進行理論探討時,不斷學習相關技能,深入了解行業的發展動態,及時掌握培養方向,更新知識體系。但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靈活把握教學內容,實現企業一線操作與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
最后,學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優勢,主動融入經濟發展路徑,并根據產業發展的方向,實現校企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學校還可以基于技工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路徑分析,提升企業的教學能力,實現“雙師”講課,將本地的產業結構作為人才調整的有力支撐,強化教師在合作中的作用。
3.通過組織理論平衡產城教融合
學校與企業之間涉及不同的社會領域,并且雙方的目標有所差異,所以想要實現持續深入化合作,需要滿足兩個合作主體的利益,將雙方的利益訴求通過最適宜的方式落實,并提供運營機制保障,構建利益的合作體,促進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人才培養的有效發展。企業、政府和學校之間由于職能不同、特點不同,要想發揮自身的效能和優勢,需要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如政府需要將權責分配明確;學校需要培訓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企業需要為學生提供實習和輪崗機會,幫助學生了解生產的過程,并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將他們分配到固定崗位和專業車間進行深入化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具有平衡性、線性和開放性,需要針對學校、企業和政府進行技術、政策與教育的融合發展,把握時代脈搏,追尋科技走向,使學校和企業之間實現自由組織教育,適應社會的發展,促進產城教融合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宋雨秾.以學生為主體下技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7).
[2]劉旸,劉宗斌.技工教育產城教融合發展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意義——以邢臺技師學院皇寺產城教園區為例[J].職業,2017(33).
[3]荀鳳元.技工教育體系代表著新時代產城融合轉型發展的先進方向[J].職業,2018(5).
[4]李安全.邊疆技工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思路[J].新課程(下),2016(3).
[5]潘潔.技工教育中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的整合培育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2).
[6]楊永明,何曉穎,高歡.協同學視域下技工教育產教融合路徑探略[J].職教論壇,2017(29).
(作者單位:山東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