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吳莉玲
摘要:童話的吸引力比較強,在教育實踐中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童話有比較深刻的寓意,能夠讓學生在解讀故事的過程中體會真、善、美,所以小學教材在統編過程中會選入一些代表性的童話。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童話,并比較改寫型童話和原作,旨在了解文本刪改的目的與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 ?改寫型童話? ?原作
通過具體分析可以發現,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童話和童話原作是有出入的,主要是因為在童話選編的過程中,出于教育的需要,編輯人員對原來文本進行了刪改。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改寫型童話和原作比較會有較大出入,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其一是原作中的關系比較復雜,與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地讓小學生掌握內容,在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時候,文本會進行刪減;其二是為了滿足教育的需要,小學語文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常識,還要使學生具備真、善、美。童話雖然可以吸引學生,但是有些內容不夠正面,這對引導學生認知真、善、美是不利的,所以要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刪改。簡而言之,比較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改寫型童話和原作,這對認知教材編寫原則與方向有積極的意義。
一、《雪孩子》的比較
《雪孩子》是一年級上冊第十九課的內容。把課文《雪孩子》和原著《雪孩子》進行比較,刪改部分如下:第一,課文刪除了翠鳥、松鼠、小樹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之間發生的具體故事。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情節是兔媽媽和小兔子制作雪孩子、雪孩子幫助小樹刮去腰上的積雪、雪孩子接住不小心從樹上跌落的松鼠、雪孩子為凍僵的翠鳥蓋樹葉。這些情節在原作中的描寫是比較詳細的,但是在課文中,相關的內容均被刪除了。第二,在環境描寫方面,刪除了對火苗的描寫。第三,在結尾部分,原作中小白兔、小松鼠和翠鳥對雪孩子的挽留內容被刪除了,贊歌也被刪除了。
通過具體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之所以會刪除如此多的內容,主要是出于教學的需要。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弱,他們能夠接受的課文篇幅是有限的,如果不做刪改,不但文本中的人物關系復雜,而且需要了解和思考的內容也比較多,這超出了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范疇。
二、《丑小鴨》的比較
《丑小鴨》是二年級下冊第二十八課的內容。分析教材內容可知,其和原作的差異是比較大的。具體的刪改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原著中,農夫雖然帶回了丑小鴨,但是因為丑小鴨不小心弄亂了廚房,所以農夫和家人要抓它,為了不被抓,丑小鴨從沒有關好的門中逃出,溜進了灌木叢,遭受了困苦。在課文中,此情節變為農夫救了丑小鴨。第二,在角色方面,原著中有老母鴨、野鴨、老太婆、貓和母雞等,但是在課文中,這些角色均被刪除了,丑小鴨被這些角色嫌棄的情節也被刪除了。第三,在原著中,丑小鴨被稱為“丑妖怪”,而不是“丑小鴨”。第四,在課文中,丑小鴨變成變天鵝后,不僅有丑小鴨的外貌描寫,還有心理活動的描寫。
從《丑小鴨》的刪改來看,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縮減文章篇幅,減少文本中的人物關系,方便學生閱讀和理解;二是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真、善、美,所以將原作中滿滿惡意的內容刪去了。
三、《小蝌蚪找媽媽》的比較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年級下冊三十四課的內容。和原著相比,它刪除的內容是:第一,開頭的位置對環境的描寫。原著中有春暖花開的景色描寫,課文中未出現。第二,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鴨媽媽和大螃蟹的情節被刪去了。第三,原著中的大金魚在課文中變成了鯉魚。第四,小青蛙遇到青蛙媽媽的點睛之筆被刪除了。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童話原著在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時候之所以被刪改,主要是滿足教學實踐需要,因此在篇幅上、文本關系上和情感表現上,編輯人員會做相應的刪改。
參考文獻:
[1]岳雨凡.兒童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文的比較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8.
[2]陳霞.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編與教學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8(10).
[3]陳羽豐,榮維東.中美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類選文比較——以人教版小學語文(2001版)和California Treasures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C),2018(36).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五里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