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伊凡

摘要:幾十年來,教育改革的內涵逐漸從偏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素質發展。這是因為素質教育符合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規律,能滿足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對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強素質教育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必然選擇。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素質教育的結構分層,以期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理念。
關鍵詞:素質教育? ?結構分層? ?挑戰
一、素質的結構和素質教育
素質原指事物的本質、性質和品質。把素質衍伸到人的基本品質,便有不同層次的理解。狹義的素質是生理、心理學上所指的,人具有的先天特點,這些特點可通過遺傳獲得,所以也叫作稟賦,或遺傳素質。廣義的素質是教育學、社會學所指的,素質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礎上,經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素質教育是指為提高素質而進行的教育。素質教育中的素質顯然是素質的廣義含義,是一個多層面、多維度、多要素動態同構的有機系統,如表1 所示。
二、人才培養向多元化發展
近幾十年來,許多國家重新審視了教育理念和目的,教育改革內涵也從偏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素質發展。雖然沒明確提出“素質教育”這個詞,但是許多國家和世界組織很早就已經將個人素質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阿歷克斯·英格爾斯指出:“經濟發展最終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質方面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獲得更大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是發展過程自身的偉大目標之一。”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學會生存。要把著眼點從教育轉向學習,從外部的‘教轉向內在的‘學,發掘每個人的潛力和才能,以適應未來、創造未來。”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召開“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研討會”,以《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為總標題,把教育的主題從“學會生存”推向“學會關心”,以一種新的方式突出素質教育,確認了“學會關心”是21世紀教育觀念、倫理觀念和教育發展方向的又一次重大變革與更新。
1996年4月,“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根據未來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提出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
1996年,世界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中國召開了“21世紀人才素質教育理論研討會”,提出了21世紀人才素質的七條標準:積極進取開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感;在急劇變化的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有廣泛聯系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終身學習的本領,適應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有豐富多彩的健康個性;具有與他人協調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
2000年,《中國教育綠皮書》將素質教育歸納為五個方面: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主動精神,注重個性發展;著眼于學生終身可持續性發展。
短短三十年間,國際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斷變化,從“學會生存”到“五個方面”,標志著認識的深化和拓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周期漫長,未來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必須提前培養。現在,許多國家都把人的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條件,也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目標。2010年,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
三、素質教育變化的內因與外因
1.從教育內部來看
第一,對知識傳授的進一步認識。知識就是力量,是創造一切財富的基礎,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素質教育重視知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素質教育所講的知識,不只是升學考試必備的知識,而是人全面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是在盡可能多的方面和盡可能長的時間里發揮作用,對人和社會影響最大的、合理的知識結構,涵蓋了學界公認的知識的三大類型,即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
第二,對知識的內化。素質教育強調對知識的吸收、消化和升華,僅僅是機械記憶知識而沒有消化和利用,不能稱為素質。素質教育不僅要求人要學習人文社會知識,還要將知識內化為人格、修養、氣質,具有健康的人文精神。
第三,對知識、能力、素質關系認識的深化。對知識、能力、素質三者關系的不同理解,產生了不同的教育觀。首先,重知識。知識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自身認識成果的總結,認為有了知識,就有了能力并能提高素質,由此形成了強調知識傳授的教育觀。其次,重能力。相對而言,能力比知識重要。當然,真正意義上的能力必定是以全面的知識結構為基礎的。因此,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將學生接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最后,重素質。與能力相比,素質更內在、更根本。因此,教育的重點應該聚焦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上,把以往重知識、重能力的理念轉變為重素質上。這樣,既肯定了知識的作用,又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四,對非智力因素的認識。素質教育所講的身心素質,除了狹義的體力和智力因素之外,還包括廣義的非智力因素,或稱為情感因素,如情感力、意志力、理想力等。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士,往往不是智商很高的人。如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少年時代都不具備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專著《情感智力》,首次使用了與“智商”對應形式的術語“情商”。戈爾曼認為,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智商)只占20%,而情感因素(情商)則占80%。對非智力因素認識的深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素質教育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情商教育是我國教育中的薄弱點,應當得到重視。
2.從教育外部來看
第一,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1996年,聯合國把未來經濟定義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即人類正進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是知識已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并處于中心位置,而且知識制約著經濟、產業發展的方向、結構和水平。
第二,面對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一體化的挑戰。如今,重要工程技術問題的解決,必須借助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綜合分析。不僅如此,全球經濟平衡、地緣政治沖突、總統首腦競選等,也依賴于現代科學技術。21世紀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交融,對人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從單科型教育向多科型教育轉變。
第三,面對知識創新的挑戰。19世紀以前,人們心目中的世界是已知的,如果說還存在未知的部分,那也可以從已知的知識中推導出來。未來,在某種意義上被想當然地認為是歷史的重演,因而教育的目的是已有知識的傳授。19世紀以后,世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將不再是過去的重演,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復,而是創新。知識創新的重要性和知識創新速度的加快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第四,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產生了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倫道德滑坡、價值標準失范、恐怖主義盛行等一系列世界性的問題。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世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問題。對教育而言,必須加強人文精神、道德修養教育,培養情感豐富、審美高雅、人格健康、心態平和的人,培養在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和能力素質方面完善的人。
第五,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今,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全球的科技、經濟、軍事競爭日趨激烈。同時,區域間、國家間、民族間的科技經濟發展越來越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相互補充,而科技經濟和市場的全球化,又進一步促進了國際分工協作,以及資本、商品、服務、技術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這種國際趨勢的出現,對21世紀人才培養和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結語
教育是知識經濟的基礎,素質教育符合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知識經濟時代將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時代。只有堅守、夯實多維度的人才素質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為實現偉大中國夢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周遠清.素質、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0(8).
[2]蔡克勇.多元智能理論與全面素質教育[J].遼寧教育研究,2000(11).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華師大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國家教育發展中心.中國教育綠皮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ESP視域下商務英語視聽說課堂‘續作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Z190068。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