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劍
摘 要:一直以來,備課組作為高中最基層的組織,在教育最前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關于備課組的研究也沒有間斷。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帶來社會空間和交往方式的巨大變化,教育理念、教學組織、課程模式都發生著全方面、革命性的改變。那么,“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備課組研究應如何定位和開展?我們需要以新的視野審視。
關鍵詞:備課組研究;互聯網+教育;變革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1-0179-02
【Abstract】All along,as the most basic organiz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lesson preparation group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forefront of education,and the research on lesson preparation group has not been interrupted. However,with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al space and communication mode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Internet and big data,education concept,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curriculum mode are undergoing all-round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s. Then,how should we prepar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grou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We need to look at it with a new perspective.
【Keywords】Study of lesson preparation group;Internet plus education;Demand for change
1.“互聯網+教育”催化備課組變革需求
筆者通過對“互聯網+教育”相關文獻的研究,發現高中備課組面臨環境、主體、評價標準、模式四個方面的變革需求。
(1)環境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新的生態,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移動技術、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數字化學習環境難以滿足學習需求的壓力推動下,學習環境逐步由數字階段向智慧階段邁進,智慧化學習環境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很多研究者對“互聯網+教育”帶來的教學環境改變進行了總結。鐘國祥等學者提出智慧學習環境應該是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混合學習理論、現代教學理論出發,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由相匹配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教材、教師、同學等構成的一個智能性、開放式、集成化的數字虛擬現實學習空間,它既支持學生學習的自主建構,又提供適時的學習指導 。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等人提出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景、識別學生特征、提供合適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結果,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學習場所或活動空間 。
從上述研究可以得出結論,備課組所處的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理環境上,備課組成員從同一物理空間開始延伸至網絡所能觸及的任何地方,提高了對大數據終端設備、交互工具的依賴程度,原來的會議室和會議桌的物理環境會變成咖啡館或者其他地方的智能終端。心理環境上,教師主導灌輸教學到以學生為中心的導學,會帶來教師、學生心理狀態的改變,另外數據可視化,讓師生更容易橫向比較和發現自身缺陷,有利于提高行動積極性,當然也有增加心理焦慮的風險。社會環境存在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學習社區從學校內部走向虛擬社區及全社會,備課組所處的環境也不再封閉,將受到社會更多的社會因素影響。
(2)主體
在互聯網時代,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將學習選擇權交到學生手中,課堂也不再是知識傳輸的場所,學生早在課堂之前已經自行學習大部分或全部知識,課堂的目的在于認知體系的完善、構建、延展,所以就從課前準備的角度來說,教師已不是也無法獨立成為備課組主體。余勝泉認為,未來的教師將對自身所承擔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從而促進教學活動從注重“教”向促進“學”轉變。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個人特質為其提供輔助,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和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再是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尤其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社會化協同合作使得學習資源不僅來源于課本、教師,而可能來源于學校外的組織和個人 。楊現民等人認為,學習資源@互聯網,正在成為教育信息資源建設領域的重要戰略,需要打造“互聯網+”時代智能資源建設新體系,采取多元多態、智能協同的資源建設策略,深入推進開放課程資源建設與普及應用,建設適應數字原住民認知方式的學習資源 。朱春曉認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有必要開展社會——學校——家庭合作的區域協同教學管理,改善教學環境,在多因素共同努力下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
從以上研究可知,備課組行動參與主體存在三個方面的改變,其一,主導行動目標的主體,由教師變為學生,將由學生的學習需求來決定備課方向,教師為協助和引導者;其二,學習資源提供方多元化,教師、網絡資源平臺、線下社會組織組成的多元化資源可以滿足學生全時間節點、全方位的學習需求;其三,教學管理主體多元化,大數據分析平臺、教師、家庭、學校在內的多元主體參與到教學管理中,使教學質量管理得到數據化、立體化的加強。
(3)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