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宏亮
摘 要: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越來越快加之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移動端,這些都深度改變了如今的傳播生態。報紙、雜志等一些傳統媒體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進而呈現出衰退的趨勢。而各種新的媒介不僅在傳播方式上更加適配人們的需求,在形式上、內容上也更加吸引受眾眼球,發展前景廣闊。技術的助力不僅促進了傳播場景的升級,也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一定程度上講,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非 “ 水火不容 ” 而是可以在互相借鑒與融合創新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本文主要針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以及困境進行針對性分析。
關鍵詞: 傳統媒體;新媒體;現狀;困境
中圖分類號: 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8122(2021)09-0055-03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播對象的觸媒方式也從報紙、廣播、電視轉向智能移動設備所承載的社交、視頻、短視頻、新聞資訊、音頻等互動性較強的立體化互聯網平臺。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如果不進行革新和融合,就不能滿足受眾的新需求。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有效融合,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針對融合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困境和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思考如何突破與發展,才能更好地優化升級,適應新的傳媒生態,更好地服務受眾,推動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一、 新媒體的含義
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從空間上來看, “ 新媒體 ” 特指當下與 “ 傳統媒體 ” 相對應的,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各自的特點及優勢
(一) 傳統媒體的特點及優勢
傳統媒體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歷史,積累了獨特的經驗和優勢,呈現出專業性和權威性。在全媒體時代,內容生產力依舊是傳統媒體最核心的優勢之一。再有,傳統媒體受制于建立在一些原則之上的專業規范,接受專業的自律而拒絕任何權力或權威的控制,具有 “ 新聞專業主義 ” 。傳統媒體大都經過了長期的經營和發展,在受眾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二) 新媒體的特點以及優勢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傳播形式,具有傳統媒介無法比擬的優勢,體現在傳播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全球性、開放性和豐富性等。數字化傳播讓信息的傳遞更快捷方便,也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有了技術的加持,新媒體突破了單向傳播,增強了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的互動性。資源共享,溝通無障礙,讓受眾不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因為新媒體極強的交互性,強大技術的支撐和完善的算法讓它更了解用戶的需求,從而能更精準地服務受眾。再有,新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傳遞信息的單一性,實現了信息的復合型傳播,其形式的多樣化是前所未有的。它把各種接受終端、傳輸渠道、信息形態整合在一起,從而保證用戶可在任何地方、通過任何終端進入新媒體網絡。
三、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
(一) 媒體融合程度逐漸深入
當前,新媒體環境下視聽媒介革新加速,技術不斷升級。傳統媒體也通過技術革新和硬件改造,在傳播方式上向新媒體學習,利用和借鑒新媒體的優勢,突破自身的發展瓶頸。伴隨著媒體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在傳統媒體中一些新聞媒體開始與互聯網平臺建立緊密的聯系,這樣在互聯網上的新聞信息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播。同時一些黨政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也相繼創建了官方賬號,利用互聯網技術以及新媒體影響力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拉進距離。
以廣播為例,山西音樂廣播在節目編排和新媒體產品研發生產上更加注重聲音產品的服務性、互動性和傳播的便捷性。《光陰的故事》《城市留聲機》《親愛的太原人》等一系列原創優質短音頻產品在受眾中廣受好評,除了官方的 “ 兩微一端 ” ,還在移動互聯網多個平臺上同步播出,為傳統廣播開辟了更廣泛、多元的傳播渠道,進一步拓展了傳統廣播的影響力。
技術的融合和觀念的轉變為傳統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帶來了新的契機和發展模式。伴隨著媒體融合的全面提速和融合傳播的全面升級,廣播媒體的破圈已經成為媒體融合創新的必然。
同時,新媒體也開始頻頻與傳統媒體 “ 牽手 ” 。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內容生產優勢使得兩者開始逐步融合,資源的共享更帶來了新的場景和融合路徑。以山西音樂廣播為例,其與眾多新媒體平臺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太原地鐵官方APP “ 聽景 ” 合作研發不同類型的短音頻產品。抖音、快手、喜馬拉雅等新媒體平臺也紛紛拋出 “ 橄欖枝 ” ,合作內容生產,這些都在促使媒體融合向更深層次發展。
(二)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在當前形勢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將媒體形式進行有效的整合,同時共享媒體資源,更好發揮各自特點才能在當前的媒介生態下更好地體現媒體價值并擴大影響力。其中最為主要的表現就是一組團隊玩轉多種媒體。全媒體能夠體現出傳統媒體以及新媒體所有的優勢,最終確保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從整體上來講,在傳統媒體中,專業的記者、編輯和主持人能對資源進行有效的采編,生產出優質的內容。而新媒體在信息的傳播和與受眾的互動過程中能充分發揮優勢,而兩者的有效融合,能夠搭建一個傳播樣態更立體的全媒體平臺。
四、 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融合面臨的困境
(一) 管理制度和內容生產流程與融合發展的需求不適配
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的管理機制面對當下的發展就顯得不夠靈活,管理制度不適應全媒體環境下的內容生產,而新媒體的內容審核和分發缺乏更加嚴格的審核流程,有待進一步完善。需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在內容、平臺、渠道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適應全媒體發布需要的內容生產流程和能夠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臺,探索適應融合發展的人員管理體系。
(二) 熟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綜合型人才缺乏
媒體行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面發展,從業人員應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以及相關技能。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一些傳統媒體工作人員,對新媒體了解不夠深入,對全媒體時代下受眾的需求和與媒介的傳授關系缺乏研究和思考。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需要通過自上而下的學習和覆蓋全員的立體培訓,不斷激發推動融合發展的創造活力。對于新媒體來說,同時兼具技術操作和內容生產的綜合人才也較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礙了媒體融合發展。
(三) 融合內容較單一
對于新媒體來講,發展時間較短,因此在很多時候對傳統媒體資源還是具有一定依賴性。傳統媒體在優質內容的生產以及在社會的權威性、影響力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好的新聞資源有時需要深度的連續報道以及內容延伸,新媒體傳播較快但缺乏深度和客觀性。傳統媒體又缺少創新和新媒體思維,雙方在內容選擇和生產流程上的不同也導致了融合過程中可以交互的內容較為單一。
(四) 融合目標不明確
之所以導致融合目標不明確,是因為新媒體發展形勢超乎想象,同時一些專業人員對新媒體發展分析不夠透徹,這些原因對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具有阻礙性。兩種媒體在 “ 基因 ” 上就呈現出很多不可調和性,某種程度上一味地改造和 “ 同質化 ” 也必然帶來一些問題。 “ 兩張皮 ” 現象和缺乏成熟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經驗使得融合創新的過程目標性不明確,試錯成本增加,亟需重塑傳播邏輯,轉變發展方式。
五、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策略
(一) 建立健全媒體融合管理制度
要想真正意義上確保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完成融合發展目標,應建立健全管理機制,進而促進媒體行業的全面發展。同時對社會實際情況和受眾媒介行為及需求進行針對性探究。此外,還應對傳統媒體的管理機制、內容生產流程及方式進行革新,進一步適應媒體融合趨勢下的需求,真正提升傳統媒體行業的內生動力,加快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
(二) 加強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
隨著媒體行業的發展,要想把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落到實處,應以提高從業人員專業能力為基礎,并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機制,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員工素質,為行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傳統媒體從業人員,要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深入了解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開拓思路,充實本領。此外,面對新的傳播環境和人才隊伍,應建立健全人才評價管理機制,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媒體融合,保障長遠發展。
(三) 堅持多元化運行發展方向
要想真正實現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應積極創建多樣性的媒體傳播途徑,這樣才能形成多元化運營理念,最終為傳統媒體行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當前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應打破以往行業枷鎖,有效利用新的運營模式,臺網融合是大勢所趨,伴隨渠道、技術等多層面的升級改造,傳統媒體也要和互聯網移動端進行有效融合,不斷創新內容和形式。適應傳播場景的移動化、訂制化和智能化需求。以山西音樂廣播為例,目前,線上播出的音樂節目和聲音產品已經嘗試同步視頻化,并在 “ 兩微一端 ”? “ 黃河PLUS ” 等自有新媒體平臺播出。在做一些產品規劃和活動策劃的時候也會同步考量移動端的傳播特性,生產過程中,音視頻、圖文同時采集、生成。真正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
六、小 結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是主流趨勢。怎樣進行融合,是需要解決的課題。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必然要克服一些困難,創新一些形式,重塑思維,突破困境。要勇于面對新媒體環境下的沖擊和挑戰,在傳播場景與傳受關系發生變化的當下,更加關注場景的移動化、訂制化、智能化轉型,傳受的共動互融,推動傳統媒體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 ?柳邦坤.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問題探析[J].今傳媒,2015(1):70-72.
[2] ?胡正榮.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的關鍵與路徑[J].新聞與寫作,2015(5):22-26.
[3] ?周宇豪.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現狀與困境[J].青年記者,2014(28):56-57.
[責任編輯:楊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