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虎
[摘? ?要]制度史是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內容之一。文章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教學為例,提出制度史教學的基本策略,以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體驗到政治制度中蘊含的智慧和文化,進而讓制度史教學更具魅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制度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5-0070-02
制度史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平鋪直敘、就事論事的問題,缺乏對制度產生的背景、制度的變革歷程、相關制度的比較和制度的現實意義等問題的深度思考,使得制度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論述制度史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追溯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藝術是歷史的靈魂。任何一項政治制度都是基于一定的歷史背景產生和發展的,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只有充分理解政治制度產生的條件和背景,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文明,感悟古人的智慧之光。當我們在探索和把握“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專題時,要高屋建瓴地站在全局的角度,采取橫向聯系的方法,從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政治局勢和思想文化等角度來分析政治制度產生的原因,進而幫助學生對政治制度形成深刻的認識。
比如,在講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引導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產生的歷史條件展開了分析。
師: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并首創了中央集權制度。那么,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是基于哪些歷史條件呢?
(學生閱讀教材,并進行小組討論)
生1:統一是一個大前提,如果當時中國依舊處于諸侯割據的局面,那么中央集權制度就難以確立。
師:除了統一,還有哪些原因和條件呢?
生2:戰國以后,封建經濟迅速發展,但其具有分散性,這就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來保證生產發展和社會安定。
生3:地主階級迫切地需要一個強大的政權來維護自身統治,鎮壓農民的反抗。
生4:法家思想的傳播,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了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歷史條件和原因。學生結合教材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展開論述,意識到中央集權制度是歷史的產物,是當時生產力發展、政治局勢發展和思想文化發展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此加深了對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
二、梳理制度的變革歷程
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古人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必然會面對很多新的問題。古代的政治家們積極尋求解決新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促進了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和變革。從整體上來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既有前后的繼承關系,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政治制度,教師可從政治制度的發展變革入手,采用縱向梳理和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完整、清晰的制度變革脈絡,從而促使學生形成知識體系,最終助力問題理解。
比如,元朝的行省制實際上是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一種新形態,教師講到這一知識點時,可引導學生追溯行省制度的“前世今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了實現對全國的統治,在全國推行郡縣制。西漢時期,國家實行既有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的郡,又有分封的王國并行的制度。漢武帝時期,郡國的勢力膨脹,威脅到了中央的權威,漢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抑制了地方勢力的增長,維護了中央的統治。唐朝中后期,地方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時期。北宋時期,地方的權力又膨脹起來,兵強馬壯者可以稱為天子。宋太祖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大力削弱地方的權力,“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使地方再也無力對抗中央。元朝時期,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局面出現,對行政區域進行了劃分,完全改變了長期以來“山川形便”的做法,明確了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的原則,由此削弱了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等地方割據的條件,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實行行省制度,元朝鞏固了國家統一,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促進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教學中,教師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引導學生了解了元朝行省制度的“源頭”,明白了行省制度的產生是中央與地方長期博弈的結果,理清了行省制度產生的歷史淵源,在把握行省制度來龍去脈的基礎上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
三、對相關制度進行比較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制度史的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要達到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教師除了對制度“追根溯源”,還要注重對相關制度進行比較。通過對相關制度的比較,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各種政治制度的特點和歷史價值,進而對其有更客觀全面的認識和評價。
在教學“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縣制和元朝的行省制進行辨析和比較。
生1:這三種政治制度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生2:其目的相同,都是為了鞏固統治。
生3:都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師:它們有哪些不同點呢?
生4:它們產生的時間不同。分封制產生于奴隸社會,盛行于西周時期;郡縣制和行省制產生于封建社會,郡縣制的影響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而行省制度主要盛行于元朝。
生5:地方權力的大小也不一樣。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都是世襲的,封國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當中央權勢衰微之時,地方割據稱雄的局面就難以避免了。在郡縣制下,郡和縣的長官都是由君主任命的,可以隨時撤換和調動,權力歸于中央的趨勢大大加強。在行省制度下,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屬于中書省。
師:它們在歷史上產生了什么作用和影響呢?
生6:分封制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生7:郡縣制和行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從目的、內容、作用和影響等角度對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的異同點展開辨析,使學生明確了三項政治制度的特點,增強了知識之間的關聯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四、感悟制度的現實價值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既映照現實,也映照未來。知識源于實際生活,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定的制度之中。學生對于制度的理解不僅體現在對歷史制度的理解中,也離不開對現實制度的體驗和思考。因此,在制度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歷史、觀照現實,從而讓制度史教學“活”起來,賦予其更多的現實價值。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講到“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時,教師讓學生將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與現在的高考制度進行對比。學生通過課前搜集的資料,并結合課堂討論,得出如下結論:二者都是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都是競爭性的選拔考試,采用了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考試原則,實現了成績面前人人平等。二者也有很多不同點,首先,考試的目的不同。科舉制度是為國家和君主選拔官員和人才而制定的,是當時學子進入政府最主要的途徑,具有較強的政治意味;而高考是選拔人才的考試,是學生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的門檻。其次,考試內容和形式不同。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四書五經,考試形式基本上就是寫文章;而高考的內容有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考試形式多種多樣,有筆試、機試、面試、體育測試等。
當歷史知識與現實發生聯系時,歷史就變得鮮活起來,也變得更有意義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把科舉制度和高考制度相對比,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二者之間的異同點。學生在深刻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的同時,對當今高考制度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客觀分析,從而使歷史教育的現實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凸顯。
制度史是高中歷史課程的重要內容。在制度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慮,利用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將制度史講“活”,使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體驗到制度史中蘊含的智慧和文化,并引導學生“以古鑒今”,從而讓制度史教學更具魅力!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