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鈺 毛秀英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大戰略,也是近年學術研究和教育研究的新熱點。高中地理課程倡導學習身邊有用的地理知識,因此高中地理教師應該將本土鄉村振興的案例引入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懷。文章以南寧市忠良村鄉村振興之路為案例,通過將課堂探究活動與課外調查考察活動相結合,探討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落實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中地理;鄉土地理;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25-0090-03
一、高中地理教學滲透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具體總要求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國家重大戰略,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升級。該戰略以產業興旺為重點,生態宜居為關鍵,鄉風文明為保障,治理有效為基礎,生活富裕為根本。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四方面[1]。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要求符合在區域認知基礎上合理發展產業,實現人地協調;生態宜居的具體要求更是充分體現人地協調;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則強調合理高效的地理實踐力。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契合度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鄉村振興有助于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鄉村振興視角下鄉土地理案例遴選和編寫
本文選取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研究“我的家鄉怎樣發展”作為教學內容,遴選和編寫鄉土地理案例,探究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和家國情懷。案例選擇要求遵循典型性、針對性等原則。典型性原則要求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的實際情境。針對性原則要求案例突出契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南寧市西鄉塘區忠良村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019年2月12日,在中國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中國新聞》節目中播出的新聞《新春走基層? 廣西忠良村:打造“美麗的南方”》中,廣西忠良村作為案例呈現廣西鄉村的振興與發展之路。由此可見,忠良村可以作為鄉村振興的典型鄉土地理案例呈現于地理教學中。
課標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案例了解區域發展的地理條件和發展前景,探討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和對策。結合課標的要求和教學重難點,南寧市忠良村鄉村振興之路的鄉土地理案例按照“區域位置和區域特征”“區域經濟發展變化”“區域經濟振興的原因及措施”這一邏輯鏈編寫,建構真實的地理教學情境。
材料一? ? 南寧忠良村位于西鄉塘區,距離市中心約25公里,南臨邕江,河岸線約兩千米,屬于丘陵地帶,主要為水田,土壤富硒。
材料二? ? 忠良村主要種植水稻、蔬菜等,曾經是南寧市的菜籃子基地。21 世紀以來,隨著其他地區蔬菜競爭優勢明顯,忠良村蔬菜生產一度陷入困境。2005年以來,南寧市建設“美麗南方”休閑農業示范區(見圖1、圖2),忠良村是“美麗南方”景區的主要組成。該景區建成后,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業。2017年,“美麗南方”全年累計接待游客超 150 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約 7000 萬元。表1展現了忠良村村民人均收入。
材料三? ? “美麗南方”景區的產業發展方向為以農業為主、農旅融合,立足生態良好、土壤富硒等優勢,分類分區布局產業,以 005縣道為界,南翼側重發展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精品農業,北冀重點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生態康養農業。忠良村開展整治型村屯建設,整村改廁,農村生活污水專項治理。全村房屋進行整體規劃改造升級,舊房保留原有的泥磚墻、青瓦頂,改善鄉村道路、綠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一批24小時自助圖書館、社區醫院、民宿等,公共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忠良村將農耕文化、土改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景區,并結合唐人文化園、粵東會館、石埠三民村等文化景點,大力發展農家樂,打造鄉村旅游產業,培育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忠良村正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之路前進,落實黨的鄉村振興戰略。
三、鄉村振興視角下鄉土地理案例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鏈,進行主題探究
在問題鏈設計中,強調選擇適當的學科思維方法作為主線,設計不斷演進和發展的主干問題[2]。按照“在哪里?有什么?怎么了?為什么?怎么辦?”這一地理學科思維方法設計問題鏈(見圖3)和微主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將現實情境問題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3]。
1.歸納鄉村區域特征,形成區域認知
探究微主題:忠良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
設問:根據材料一以及材料二的“美麗南方”景區景觀圖和示意圖,分析南寧市忠良村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氣候、地形、土壤等)和社會經濟特征(交通、聚落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忠良村地理位置有一個大概了解,通過周圍事物確定相對位置——忠良村南鄰邕江,通過典型事物(河流、自然景觀圖、交通等)歸納區域自然特征,突出其優勢自然條件。
探究微主題:忠良村的經濟發展現狀
設問:結合材料二,分析21世紀前后,忠良村產業發展的主要變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歸納忠良村產業發展的變化,歸納該地區主要的經濟發展特征,落實區域認知,同時讓學生初步認知忠良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2.分析鄉村產業振興原因,形成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
探究微主題:忠良村振興之路
設問:結合材料三,分析南寧市忠良村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有利區位條件;結合材料三,總結南寧市忠良村為實現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游業所采取的措施;結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總結南寧市忠良村發展鄉村旅游業為振興鄉村帶來的效益。
【設計意圖】綜合思維主要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地方綜合。要素綜合要求綜合分析地理事物多個要素(如地貌、水文、交通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達到認知地理事物特點和地理事物成因的目的。時空綜合要求在不同時空尺度下動態地分析地理事物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地方綜合要求通過對地方地理環境要素和時空變化的分析,獲得對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地方性解釋[4]。本環節設置三個層層深入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區位經濟發展優勢條件、區域經濟振興的原因及措施、區域經濟振興帶來的效益等方面分析忠良村的鄉村振興之路,落實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的培養。其中,設置分析忠良村鄉村旅游業發展優勢區位條件的探究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結合該區域的資源、交通等多個要素進行關聯和綜合分析,側重要素綜合。引導學生分析忠良村發展鄉村旅游業為振興鄉村帶來的效益,有助于讓學生關注鄉村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落實人地協調觀的培養。
(二)組織實地調查,培養地理實踐力
實地調查方案主要包括調查課題、調查目的、時間、地點、調查方法、調查分組等[5]。為了讓學生真實認知“美麗南方”建成后給忠良村經濟、生態等帶來的影響,教師組織地理實地調查活動,并設計調查記錄表(見表2),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調查活動,讓學生走入身邊真實的地理課堂,探究和認知真實世界中的地理現象。教師在地理實地調查開展前指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了解“美麗南方”建設前和建設后忠良村的發展概況,為調查訪談作準備。之后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并填寫記錄表。 地理實地調查能讓學生置身地理情境之中,培養收集分析信息和團隊協作能力,加深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知,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懷,從而落實地理實踐力的培養。
四、總結與反思
地理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與現實生活中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地理課堂教學應該融合國家戰略方針和時事熱點問題,將教材內容與現實地理問題結合起來,引入典型的鄉土地理案例,讓學生分析身邊的地理案例,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本文遴選忠良村鄉村振興之路這一鄉土地理案例,通過設置層層深入的問題鏈和實地調查活動,不僅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而且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創設真實的地理情境, 設置多樣化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在本課教學中,忠良村鄉村振興之路的土地流轉、土地出租等相關素材并未涉及,筆者今后將進一步收集資料,完善該鄉土地理案例。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唐恒鈞,張維忠,陳碧芬.基于深度理解的問題鏈教學[J].教育發展研究,2020(4):53-57.
[3]? 陳慶穎,戴文遠,汪濤.基于鄉村振興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研究:以“莫干山”為例[J].地理教學,2020(1):9-12.
[4]? 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52.
[5]? 黃李俊.基于地理調查活動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35-36.
(責任編輯? ?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