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文文
摘 要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核心素養中提出了“文化的傳承與理解”這一具體要求,這一新要求體現了國家對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相應的,新一輪的語文教材增加了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內容,其中古詩詞的篇目也增加不少,旨在培養中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從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誦讀是古詩詞學習的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本文對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的一些問題和方法,進行細致的梳理的探討。
關鍵詞 初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策略
古詩詞創作年代久遠,詩詞內容大多出自創作者當時的親身經歷,創作者選擇用無聲的文字來傳達自己的精神,向后世講述自己的情感寄托。時至今日,其文化與藝術價值歷久彌新。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除講解古詩詞創作背景及內容大意外,其中所蘊含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還需帶領學生體會,反復誦讀便是體會古詩詞深意時行之有效的方法。當學生用有聲的語言去朗讀無聲的文字時,字里行間的抑揚頓挫,其中隱含的情緒起伏高低,很快便能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情感。然而,現今的初中古詩詞教學中,還存在著種種問題,影響了語文課堂古詩詞的教學質量。
一、初中古詩詞的教學現狀
1.教師對古詩詞教學目標認識不足
古詩詞中字詞韻律、抑揚頓挫無不透露著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今中小學教材中古詩詞比重有所提升,足以證明教育界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然而,部分教師由于自身文化底蘊不足或教學目光不夠長遠,將古詩詞誦讀簡單地理解為“朗讀+背誦”,在授課中過于注重字詞釋義及古詩大意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悟,導致學生學習古詩詞較為被動,影響了學習效率。
2.師生的誦讀興趣不高
古詩詞誦讀缺乏專業的教學體系,部分教師已在常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不愿再耗費更多精力探索新的古詩詞誦讀教學方法。部分教師甚至直接將古詩詞誦讀置于早自習中,交給學生自己誦讀,其余授課時間便不再過多引導學生品讀鑒賞。這種“形式化”“簡單化”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于詩詞文化的了解知之甚少,興趣不斷下降,最終使得詩詞教學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實現其文學價值。
二、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的策略
1.結合古詩詞誦讀方法,品讀其語言魅力
(1)讀準字音
古典詩詞為了講求押韻,對仗工整,在遣詞造句上比較講究,加上部分字詞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延伸出了許多用法,導致部分字詞古今用法相去甚遠。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的出現導致學生在朗讀詩詞的過程中,理解較為困難,部分學生甚至出現了望而生畏的心理,不利于其古詩詞的學習。鑒于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接觸一首新的古詩文時,首先需帶領學生讀準文中每一個字的字音,這也是理解古詩詞的第一步。
比如,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便可以先用自己標準的普通話示范古詩朗誦,帶領學生認識“碣”“澹”“竦峙”這些生僻字,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帶領其初步感受古詩的磅礴氣勢。在學習杜甫的《望岳》時,在“岱宗夫如何”這句話中重點講解“夫”讀音,該字雖無實際含義,但是將其讀準了更加能
夠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在學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有一句“淺草才能沒馬蹄”,此句中“沒”讀音讀準了便能理解該字此處意為“淹沒”“沒過”,整句意思是指淺淺的草剛剛沒過馬蹄,如此便能更加精準地理解詩歌中描寫的意境。
(2)抓住誦讀節奏
標點符號長期以來作為斷句的工具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其最早出現于先秦時代,然而實際統一卻是在1920年。因此,目前教材中所選錄的古詩詞大多都是以簡單的“句讀”符號來斷句的,每句話中的斷句則需進行分析。一般五言律詩與七言律詩都有其斷句規律,教師在古詩講授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帶領學生掌握該規律。
無論是音樂、詩歌,還是小說、戲曲等,這些文學作品大多都承載著人的情感。讀者在閱讀或演繹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其節奏快慢的處理來感受其中細微且抽象的情感變化。如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前兩段寫出了詩人面對屋破又遭連夜雨,以及南村群童嬉鬧抱走茅草時的無奈、抑郁,在朗讀這兩段時節奏應沉緩;在末段中,詩人推己及人,憂心天下時,應讀出鏗鏘有力的氣勢來。
初中語文教材選錄的部分古詩詞篇幅較長,且生僻字較多,學生很難在初讀后便理解其全部大意。此時,教師便可帶領學生就古詩的節奏進行斷句,將原本較長的句子劃分為幾個字或短語,再逐個擊破。這種方法易于學生接受與理解古詩,還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古詩詞閱讀理解能力。
2.借助多媒體,創設古詩詞的學習意境
(1)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渲染文學氣氛
古代文人墨客縱情山水之間,有時有感而發便即興創作。因此,現今保存下來的古詩詞中也不乏山水、田園、邊塞等各地風光,閱讀古詩詞不僅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于古人生活的了解,有利于學生博古通今,增長知識邊界。與此同時,這些古詩詞中的景物也寄托了古人或含蓄內斂或慷慨激昂的各類情感,學生在朗讀詩文時便可通過文中的意象來感知作者情感的變化。那些復雜多變的意境,僅靠學生對著課本朗讀是無法感知的。此時,教師便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靜態的圖片或動態的視頻,打開學生的感知視野,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更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詞。
比如,在學習曹操的《觀滄海》時,教師可以首先播放當今碣石山、滄海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碣石山四周的現狀。當學生對碣石山風光初步建立了認知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入到東漢末年,與曹操一起去登山觀海。此時,教師再播放網絡上制作出來的《觀滄海》動畫視頻,讓學生借助視頻中的畫面、聲音,去真實感受滄海的遼闊,感受它包含萬千的壯麗景象。這種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打開學生思維,最真實還原古詩場景的方式,更加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經驗,實現古今情感的互通,將學生置于詩人的視角去感受其當下的心情,更能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2)借助古詩詞配樂誦讀引領學生進行感悟
自古以來,音樂與詩詞便是密不可分的。就現存有關文獻進行考察,不難發現無論是《詩經》,還是《楚辭》,抑或是《漢樂府詩集》,其詩詞在創作時都追求辭藻的音樂美,大多詩詞也都是可以和樂歌唱的。因此,初中教師在進行詩詞誦讀教學時,不可孤立地將其看作古文,而忽略了其音樂性。
如在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水調歌頭》的歌曲,加深學生對于詩詞內容的印象。當初次聽完歌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一下此時的心情;再次聽完后,引導學生回想自己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并將其描述出來;反復聽歌曲后,再引導學生猜想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種通過聽覺的刺激,喚醒學生情感共鳴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自己體會出詩歌的情感,大大提高了學習印象。
除播放已成歌曲的音樂外,教師還可以在講授古詩詞時,借助背景音樂來渲染氣氛。如,在學習李煜的《虞美人》時,教師帶領學生劃分朗讀節奏后,再引導學生把握該詞的情感基調。當學生對于整首詞的情感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再鼓勵學生和著配樂進行詩歌誦讀,于誦讀中感受作者的無限愁緒,更能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率。
3.多角度評價,提高學生的古詩詞誦讀興趣
(1)舉辦各種古詩詞誦讀活動,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新時代的青年是對于傳統文化有著更高的追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不應將教學視野局限于課堂上,還應注重詩詞誦讀的實用性,讓學生認識到詩詞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師便可以舉辦各類活動,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一展所長,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比如,在學習了《水調歌頭》或《虞美人》后,學校
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歌曲合唱大賽,該大賽以班集體為單位,讓各班學生同心協力,一起將詩詞中傳達的情感演唱出來,加深學生對于詩歌的印象。在學習了部分詩詞后,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詩詞誦讀比賽,學生以個人演出的形式參賽,在臺上有感情地誦讀詩詞內容,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這類活動不僅能在無形中增加古典詩詞的影響力,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鍛煉學生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其文化素養,一舉多得。
(2)注意評價方法,提高學生古詩詞誦讀的積極性
多元化的評價方法,能讓學生受益匪淺。教師針對學生的誦讀情況,便能大致了解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程度。此時,教師再做出相應的評價,肯定學生表現好的地方,指出其不足的地方,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詩詞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誦讀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第一句描寫的是詩人近鄉情怯的心理,第二句描寫的是對于自己年老歸家的悲傷,后兩句描寫的則是兒童嬉笑的場景。每一句的感情基調不同,朗讀的輕重急緩,抑揚頓挫亦有所不同。當學生誦讀完后,教師應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情況給予客觀的評價。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評、互評,或是采取不記名投票的形式,讓每一位學生在古詩詞誦讀中有所提升,感受到詩詞朗誦的樂趣,并積極主動參與到詩詞學習中。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對誦讀引起足夠的重視,才能激發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使其自覺主動的參與到古詩詞的繼承與發揚中去。鑒于此,教師應及時反思,結合多種誦讀方法進行指導,降低學生古詩詞閱讀難度;再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古詩詞誦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主動性;最后教師還應注重評價的多樣化,不斷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習慣,增強文化底蘊。
[作者通聯:江蘇連云港市東海縣白塔初級中學]
日前,新華社報道,相關主管部門整治不良粉絲文化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央網信辦深入清理涉粉絲群體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結合正在開展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目前已累計清理負面有害信息15萬余條,處置違規賬號4000余個,關閉問題群組1300余個,解散不良話題814個,攔截下架涉嫌集資引流的小程序39款。這些舉措具有立竿見影之效,對于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有積極意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粉絲文化形成的背后是行業資本與網絡平臺的合謀。造星勢力利用青少年對明星的喜愛和非理性情感,誘導青少年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攀比炫富,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互撕謾罵。一些青少年網友,在這種機制的誘導和裹挾之下非理性追星,并從線上走到了線下,有的聚集在航站樓為明星接送機影響機場正常秩序,有的為了追星應援不惜倒掉大量牛奶飲料,有的借貸集資為藝人明星打榜投票……種種行為沖擊公序良俗,影響惡劣。
而網絡社交平臺,借助“熱搜榜”“明星勢力榜”“音樂排行榜”等人為制造話題和“熱搜”。平臺連接起了產業、偶像和粉絲,再通過種種方式將流量變成收益。“熱搜”可以買,也可以花錢撤下,網絡議題的設置權成為平臺的“搖錢樹”。這種“流量為王”機制,加劇了不理性追星的現象。一些容易引發沖突和對立的負面、撕裂的話題,更容易上熱搜榜。而粉絲則在平臺上互撕謾罵、拉踩引戰、刷量控評,甚至是人肉搜索、人身攻擊、惡意舉報。平臺也因此變得充滿戾氣,不斷聚集負面情緒。這種網絡交往生態,不僅加劇了非理性的追星,也毒化了青少年的思維方式,誤導侵蝕青少年三觀。
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要求明星承擔起引領社會風尚的責任,為青少年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也要求改變當下這種“造星”生態。一個明星沒有什么優秀的作品,卻能成為“頂流”,賺得盆滿缽滿,這種生態無疑是扭曲的、變態的,這迫切要求行業監管部門對此種亂象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有力的規范。
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要加強對“飯圈”較為集中的網站平臺的治理。要堅持“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督促平臺通過建立粉絲社群管理機制,加強關鍵環節功能調整,同時對重點人、重點賬號進行分類施策等,規范“飯圈”的言行,加大不良信息處理力度。
(鐘焦平,《中國教育報》2021年08月0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