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香
作為中國古代詩歌開端,《詩經》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她是中國文學陌上最質樸、最浪漫的一枝花。通過設置個性化作業、創編型作業、合作型作業、實踐型作業,在與古人精神對話的同時,讓學生生發新的感悟和理解,讓這朵陌上之花愈發艷麗。
教材分析:
《〈詩經〉兩首》是統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均為古代詩文名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為反復誦讀,把握文章內容,增強語感,體味語言之美,體會寫作技巧;隨文理解和積累文言常用詞語,適當關注一些有規律的語言現象。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本單元選入的《關雎》《蒹葭》兩首,風格質樸,節奏鮮明,雙聲疊韻,四言句式,重章疊句,一唱三嘆,更是讓詩歌宛如一曲天籟,有余音繞梁之感。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把握這些特點,可以使誦讀過程更豐富有趣,從而提高誦讀的效率。
這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詩經》,引領學生體會《關雎》《蒹葭》的藝術魅力,就如給了學生一把開啟通往《詩經》藝術大門的鑰匙,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鑒賞《詩經》等其他古典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詩歌學習的一些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詩歌欣賞能力。這兩首詩歌語言平實樸素,詩歌中有些詩句學生已經耳熟能詳,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學生基本能讀懂詩歌的內容;兩首詩歌朗朗上口,學生易于背誦,也樂于背誦,這些都為學生學習詩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兩首詩歌突出表現了《詩經》“雙聲疊韻、重章疊句”的藝術地點,大多數學生不理解什么是“重章疊句”;學生不能關注到例如“雙聲疊韻詞”“疊詞”“語氣詞”等語言的細處,所以無法體會《詩經》具有和諧的“聲韻美”;八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斷增強,不喜歡被動接受,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而這兩首詩歌很多學生之前已經背誦過,“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學生對于這兩首詩歌學習的熱情很容易打折扣。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讓學生在交流、比較中,篩選整合信息?需要在教學中深入研究。 《詩經》兩首兩課時完成。
教學目標 :
1.了解關于《詩經》的基本知識;反復朗誦詩歌《關雎》《蒹葭》,理解詩歌中蘊涵的思想感情;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向往追求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以《詩經》兩首為例,在比較閱讀中體會《詩經》回環往復的節奏美與音律和諧的聲韻美;理解 “押韻、雙聲疊韻、重章疊句”的基本含義。
3.運用群文閱讀的方法,通過示例研討、比較分析,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誦詩歌,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通過比較分析,體會《詩經》回環往復的節奏美與音律和諧的聲韻美;理解 “押韻、雙聲疊韻、重章疊句”的基本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閱讀,體會《詩經》回環往復的節奏美與音律和諧的聲韻美;理解 “押韻、雙聲疊韻、重章疊句”的基本含義。
教學分析: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活動一:指導閱讀,感悟理解
1.自由朗讀——正音——指導朗讀。
2.借助注解,梳理詩歌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歌的大致意思。
活動二:比較閱讀,整合建構
1.出示閱讀提示。
結合兩首詩的具體語句,根據提示分析,簡要說明原因。
《詩經》中有生命力的詞語和句子:分析這些千年傳唱的詞語或句子的特點,感受他們的表現力,探究其廣為流傳的原因。
《詩經》里的君子或淑女:通過三首詩歌,結合詩歌內容,分析詩歌中“淑女”“君子”有怎樣的品質和特點。
撩動心弦的“比興”:分析詩歌中比興手法的運用,體會詩經運用比興的特點。
一枝一葉總關情:找出詩歌中的環境描寫,分析作用。
與愛情的一次邂逅:閱讀兩首詩歌,結合具體語句,分析詩歌中人物對待愛情的態度,談談你對愛情的理解。
也可以自選角度,解讀兩首詩歌,發現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自讀——選擇品析角度分析——組內合作,整合觀點——匯報總結。
活動三:分層作業(任選其一)
1.完善課堂教學 “閱讀提示”中的話題寫作內容。可以查找資料,在分析文中語句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自己的“閱讀品析”,將自己的“閱讀品析”展示在班級的“讀書角”。
設計意圖:
有效作業是基于預定的課程學習目標而設置的,應該利于教學整體目標的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是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已經根據教師的提示,基本完成了“閱讀品析”,達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課后查找資料,在分析文中語句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實 “閱讀品析”,利用作業有效延伸課堂教學,鞏固和深化課堂學習,進一步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引導學生以課堂教學為原點,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分析,拓寬學習的思路,豐富學習手段,幫助學生從有限的課堂空間和時間拓展到無限的語文學習之中。
2.學校的校刊新增了一個“經典共讀” 欄目,本期推薦的是《詩經》,需要欄目編輯部寫出 “導讀詞”或者“小編的讀書感悟”,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欣賞、感悟作品。請同學們分小組成立欄目編輯部,完成下列任務:
(1)每一位編輯先獨立思考,寫出幾句或賞析,或評價,或理解,或感悟的話。
(2)編輯部成員之間通過交流、品評、修改,最終綜合大家的推薦詞形成一份一百字左右的“推薦詞”。
(3)將每組的成果展示在班級的公共區域,供大家品評。
設計意圖:
為學校校刊的“經典共讀” 欄目撰寫《詩經》的“導讀詞”,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欣賞、感悟作品。這樣的項目化作業設計是有意識地聯系生活,為作業設置真實、實踐的情境,幫助學生學會圍繞學習項目確定思維起點,激發學生的探究激情和興趣。
情景化、項目化、生活化,貼近學生身心特點和實際生活的作業設計更利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和思維養成。對于語文作業而言教師要從文本特質和學生學情的重合處捕獲有價值的學習內容,教師應通過搭建合宜的支架,幫助學生邁上新臺階。
新課程的生成性、建構性,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因此設計了多個學生共同完成的合作型作業,即編輯部成員之間通過交流、品評、修改,最終綜合大家的推薦詞形成一份一百字左右的“推薦詞”。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交流、品評、教師總評,這些多元多向的評價,改變學生的“被動評價地位”。
展示作業成果給學生留下交流和探討的空間,收獲了同學和老師的認可,同時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的熱情。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
活動一:細讀賞析
采用刪、換、改的方式,引導學生挖掘《詩經》的語言特色,在細細的比較、咀嚼中體悟《詩經》的語言特征。
1.將反復出現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刪去,與原文進行比較,體會“重章疊句”帶來的回環往復的節奏感。
2.“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通過改詞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語氣詞、雙聲詞在聲韻上的獨特韻味;將余冠英的《詩經選譯》與原作比較,體會疊詞、疊韻詞帶來的韻律美。
活動二:比較閱讀
《關雎》和《蒹葭》在內容情感上和表現形式上有何異同?
活動三:理解感悟
《詩經》回環往復的節奏美與音律和諧的聲韻美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影響極大,請閱讀漢樂府《江南》、白居易《長相思·汴水流》、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現代歌曲《送你一朵小紅花》歌詞,以“我跟《詩經》學寫作”為題,談談自己的感受和發現。
溫馨提示:可以結合具體語句進行分析;可以從“重章疊句”的寫法、真摯的情感、集中的主題等方面入手。先獨立完成,再小組交流,互評互議。
活動四:分層作業(任選其一)
1.進一步梳理“我跟《詩經》學寫作”的感受和發現,可以寫成文字,也可以繪制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
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支架的基礎上,將“支架”分成不同梯度以適應不同學力學生的需求,“量體裁衣”進行分層作業設計。千年前的儒家教育理念中即有“因材施教”一說,強調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關注個體差異,進行切合學生需求和能力、有的放矢的教學,使每個學生既能“揚長”,又能“彌短”。將作業進行分層次有梯度地設計,就是根據學生實際為他們搭建不同梯度的“支架”,引導學生逐層而上。“分層作業(任選其一完成)”“可以寫成文字,也可以繪制出思維導圖”這些分層作業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自主進行選擇作業形式、難度和內容。
2.選擇一個喜歡的主題,可以敘事,可以描摹事物,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創作一首小詩。
設計意圖:
作業已經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附屬,而更是重建和提升課程意義的重要內容,每一次寫作業都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的運用中,在知識和能力的互動中成長。緊扣教學目標,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設計有挑戰的實踐型作業,幫助學生體驗創造的快樂。因此設計的作業為:選擇一個喜歡的主題,可以敘事,可以描摹事物,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創作一首小詩。目的在于立足課堂教學,圍繞教學難點,從教材文本出發,進行拓展訓練。這既是對學習內容的檢測,也是學習能力的外化訓練。“寫一首小詩”是運用知識、能力提升、思維訓練的過程,也是書寫內心感受、加強個性化體驗的過程。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作業設計,增強教學魅力,為學生開辟出一片探索發現的沃土,讓有溫度、有深度、有趣味、有創新、有實效的作業成為美麗的陌上之花。
■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