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華
(福建省晉江市梅嶺街道雙溝小學,福建晉江 362200)
美術分層教學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美術教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分層教學是一種尊重學生差異性的教學方式[1]。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分層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差異性,結合美術學科的人文性特點,積極探索在小學美術學科中開展分層教學的策略及意義。
在核心素養教育觀下,教育不僅僅是對知識和技能的簡單傳授,而是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心態,使學生具備博愛、創新、有擔當等優秀品質[2]。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切實落實核心素養,教師必須聚焦學生本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方式。因此,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與美術技能,又要發揮美術學科的教育功能,使學生在求真、求善、求美中不斷完善自己。分層教學能針對每位學生的發展情況、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制訂適合的學習和發展目標,促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不斷發展。
不同學生個體在成長環境、先天條件、興趣等方面存在差異,會有不同的氣質、基礎和特長[3]。學生對不同的美術內容的感受是不同的。優秀的美術教師能夠針對學生擅長的領域進行深入挖掘,提出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議,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因此,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充分考慮不同個體間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調整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提高其審美意識,激發其美術學習的積極性。
筆者所教的學生美術基礎不一,兩極分化較嚴重,行為習慣差異較大。上學期,筆者執教一年級美術。學生剛進入小學校園,雖然對美術活動十分感興趣,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努力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嘗試布置分層作業,使學生主動投入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作業,提升小學美術教學效率,如表1所示,以湘美版一年級上冊第六課“我和月亮做朋友”第一課時為例。

表1
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點,讓學生自選美術作業的創作手段,提升美術作業質量,如表2所示,將湘美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十課分成兩個課時進行教學。

表2
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特點,對知識的掌握沒有絕對的標準,可以說美術學科中不存在學優生和學困生。
小學美術教材內容豐富,和其他科目日益融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美術教學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究”四個模塊,這樣的劃分表明,小學階段美術教育目的是使學生具備相對綜合的美術知識結構[4]。因此,美術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美術知識時要結合生活、自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小學美術教材注重教學內容的分層遞進和自然承接[5]。以湘美版第一冊教材為例,前面1~4課時是學生的學習準備,如學習工具、認識線條、認識色彩、掌握觀察方法;接下來的3課時涉及“造型·表現”的內容。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與自然界學生最熟悉的太陽、月亮、彩虹等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運用豐富的感受,啟發學生進行大膽有趣的想象,畫出自己的獨特視角和感受。如表3所示,筆者將這3課時的教學目標放在一起。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在造型、色彩、構圖、想象等方面對學生的要求逐層遞進、逐步提高。

表3
由此可見,這3課時相當于一次“造型·表現”的想象畫單元強化訓練課。從畫太陽的基本形狀到擬人化月亮,再到對彩虹進行多變造型,這3課時聯系緊密,互相影響。
美術發展性評價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到及時、有效、具體,注重個體差異,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6]。分層教學后的分層評價,更符合美術發展性評價的具體要求。
由于學生先天條件及努力程度不同,學生的創作表現也是不同的[7]。比如,有些學生想象力豐富,但對美術技法的掌握較弱;有些學生能按部就班地學習,模仿力極強,但缺乏創新意識。如何協調學生的各種能力,讓每位學生都能發揮特長、彌補不足,合理的教學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級的學生采用相應的評價標準,在不同學生達到相對應的要求時給予及時鼓勵和肯定。只要學生敢于表達自我、發散思維、挖掘內在潛能,教師都應給予肯定[8]。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討自身或他人創作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彌補自身不足,也可以尋找自身或他人待提升的空間,共尋解決之道,在不斷的肯定和否定中樹立強大的自信并相互促進。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的教育觀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小學美術的學科特點、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對小學生進行美術分層教學,營造更有效和愉悅的教學氛圍,在高效的分層評價中,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