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少,趙水珍,陳小紅
(茂名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廣東 茂名 525000)
對頸動脈狹窄患者而言,手術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風險,加之部分患者患有基礎疾病,極易在圍手術期出現不良情況及手術并發癥,影響手術實施安全性及患者預后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傳統護理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圍手術期護理中均具有臨床護理干預效果,但二者相比,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開展,對患者術后疾病康復、并發癥發生率等方面影響作用較傳統護理方式更顯著,可有效促進患者圍手術期生命體征穩定,降低手術實施風險,同時改善患者身心狀態,護理優勢性顯著[2]。本文就傳統護理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開展研究,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在本院接診頸動脈狹窄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患者90 例,隨機均分為兩組,各45 例。常規組45 例,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齡58 ~78 歲,平均年齡(65.89±2.11)歲;疾病癥狀:頭暈4 例、定向力減退12 例、意識障礙9 例、黑朦3 例、言語不利5 例,其余12 例患者并發2 種及以上癥狀反應。觀察組45 例,組男性22 例,女性23 例,年齡59 ~76 歲,平均年齡(65.43±2.07)歲;疾病癥狀:頭暈5 例、定向力減退13 例、意識障礙6 例、黑朦5 例、言語不利8 例,其余8 例患者并發2 種及以上癥狀反應。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常規組采用傳統護理方式:告知患者手術流程及臨床診療方案,在手術實施前指導患者做準備工作,術后遵醫囑主給予患者治療用藥,并定期更換手術切口處輔料,對切口消毒殺菌,預防感染。
觀察組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具體如下。
(1)術前護理:①采集患者基礎資料,建立就診檔案,綜合患者信息及病情,擬定臨床護理方案并完善方案細節,方案擬定完畢后,對患者進行講解說明,拉近護患之間距離,引導患者診療、護理依從性。②開展心理干預,安撫患者術前緊張、焦慮情緒,對臨床診療流程、手術細節等進行適度講解,提高患者手術認知水平及配合積極性。③從專業角度出發,為患者講解說明疾病成因、危害等,引導患者充分重視自身疾病,遵醫囑配合術前準備工作,穩定患者生命體征,促進手術順利開展。
(2)術中護理:①陪同患者進入手術室,輔助患者調整體位,引導其注意力,緩解其緊張狀態,同時配合麻醉師開展術前麻醉,清點術中所用器械、物品數量,保障手術實施安全。②手術開展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適當調整手術期間補液及藥劑滴注速度,如患者術中出現生命體征波動,應第一時間開展搶救措施,維護患者生命安全。
(3)術后護理:①手術結束后,護送患者回到病房,并開展生命體征監護,觀察患者術后意識、機體功能恢復情況,待患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后,及早引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初期以被動運動為主,改善患者機體狀態,逐步轉變至主動運動,恢復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訓練期間,護理人員需管控患者運動量及運動時長,科學規劃運動強度,同時維護運動期間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因過量運動引發不適感受。②加強風險事件防控,管理患者病房環境,定期進行消毒殺菌,保持環境良好衛生,與患者家屬開展溝通,共同為患者營造輕松、舒適的診療分為,提高患者體感舒適度,從而促進患者疾病康復。
采集組間護理開展后,患者舒張壓、收縮壓、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期末流速等臨床相關指標并進行對比。
統計手術實施后,組間患者出現腦水腫、偏癱、輕度聲嘶、心血管事件、切口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發病情況,計算發生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指標性均優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 s)
舒張期末流速/(cm?s-1)觀察組 45 89.65±3.91 127.89±3.47 117.09±3.45 105.48±2.88常規組 45 93.45±5.28 135.57±4.02 104.26±7.56 98.36±5.87 t 3.8798 9.7013 10.3569 7.3048 P 0.0002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舒張壓/mmHg 收縮壓/mmHg收縮期峰值流速/(cm?s-1)
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患者,組間存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頸動脈狹窄疾病在臨床上可引發多種腦血管類疾病,以患慢性疾病及存不良生活習慣患者為主要發病群體,致病原因是由頸部動脈血管累積脂肪物質促使其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疾病發生后對患者顱內供血及神經系統可造成較大影響。臨床上對頸動脈狹窄多采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進行治療,在手術期間通過剝離清除頸動脈中粥樣硬化斑塊,改善頸動脈血流情況,以此恢復正常血運,對腦血管疾病具有顯著防治效果[3]。
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傳統護理方式對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圍手術期患者進行護理干預,雖然具有護理作用,但無法有效改善患者機體狀態,因此護理干預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4]。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臨床中是以促進疾病康復、預防風險事件發生為目的的護理干預方式,在臨床中可對多種外科疾病患者起到良好干預作用,經有效開展,能夠使患者臨床診療時長得以縮短,因此具有促進疾病康復的積極影響[5]。將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應用于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圍手術期護理當中,術前調整患者心理狀態、增進診療認知;術中監護患者生命體征、配合手術開展;術后指導患者接受康復訓練、管理診療環境等。通過上述方式,能夠進一步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避免疾病因素、手術因素等影響,對患者術后恢復、機體健康水平等方面均可起到積極干預作用,臨床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護理方式。因此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圍手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具有較高應用價值[6-7]。
本次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舒張壓、收縮壓、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期末流速等臨床相關指標均較常規組患者更為良好,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兩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模式在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圍手術期護理中應用價值顯著優于傳統護理,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