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彤,朱建偉,張海彬,劉興奎,張燕
(四川省內江市中醫醫院 外科,四川 內江 641000)
在腹部手術患者群體中,炎性腸梗阻是其術后早期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一般多發生在患者術后兩周,主要表現為腸蠕動功能障礙以及腸壁水腫等。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需要盡早進行治療,以往臨床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主要以保守治療如抗感染、生長抑素、營養支持以及腸減壓等為主,但是效果欠佳,因此有學者[1]主張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式進行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在中醫理論中多為“痞、實、燥”等主證,研究[2]指出通過通腑湯化裁穴位貼敷在解除腸梗阻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為此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收治的124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分析通腑湯化裁穴位貼敷的療效及對患者腸黏膜功能、微炎性反應狀態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以隨機數表法將四川省內江市中醫醫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24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每組62例。參照組男30例,女32例;年齡22~66歲,平均(43.14±3.86)歲;手術類型方面,闌尾炎以及膽囊切除術例數比例為33:29。試驗組男33例,女29例;年齡21~65歲,平均(43.19±3.84)歲;手術類型方面,闌尾炎以及膽囊切除術例數比例為35:27。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初次進行腹部手術者;②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③術后14 d內發生炎性腸梗阻者;④精神正常,溝通無障礙者。排除標準:①因腸扭轉或者腸套疊等原因誘發的腸梗阻者;②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③機械性腸梗阻者;④合并腹腔內出血者。
1.2 方法。參照組患者安排在常規處理(胃腸減壓、抗感染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基礎上給予生長抑素治療,生長抑素和生理鹽水劑量分別為6 mg和1000 mL混合后進行微量泵持續靜脈注射治療,時間為24 h,兩組治療7 d。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治療基礎上再增加給予通腑湯化裁穴位貼敷治療,貼敷穴位為上巨虛、足三里、氣海、內關、天樞,組方如下:黃芪、劉寄奴、川厚樸、馬鞭草以及枳實各10 g,大黃(后下)、丹參以及延胡索各20 g,蒲公英15 g,芒硝(沖服)30 g,研磨成末后加入適量白醋將其調成糊狀貼敷到相應的穴位上,然后用無菌紗布覆蓋并以膠布固定4 h,每天換藥一次,兩組貼敷7 d。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3],若臨床癥狀全部消失,且X線檢查未見腸管積液則表示治愈;若臨床癥狀明顯改善,且X線檢查僅見存在腸管輕度充氣則表示好轉,若達不到上述標準則表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②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腸屏障功能(D-乳酸、DAO、ET)及微炎性反應狀態(TNF-α、CRP、IL-6)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由統計學軟件SPSS 22.0分析試驗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治療效果比較。相較于試驗組,參照組總有效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組間治療效果比較[n(%)]
2.2 組間腸屏障功能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比較。相較于試驗組,參照組治療前的D-乳酸、DAO和E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治療后各指標明顯高于試驗組(P<0.05),見表2。
表2 組間腸屏障功能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比較(±s)

表2 組間腸屏障功能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比較(±s)
分組 例數 D-乳酸(mmol/L) DAO(U/mL) ET(E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62 0.19±0.08 0.14±0.08 4.11±0.73 3.48±0.69 0.35±0.10 0.24±0.11試驗組 62 0.20±0.10 0.08±0.04 4.15±0.70 2.41±0.33 0.37±0.08 0.20±0.08 χ2 - 0.615 5.282 0.311 11.015 1.230 2.316 P-0.540 0.000 0.756 0.000 0.221 0.022
2.2 組間微炎性反應狀態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比較。相較于試驗組,參照組治療前的TNF-α、CRP和IL-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治療后各指標明顯高于試驗組(P<0.05),見表3。
表3 組間微炎性反應狀態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比較(±s)

表3 組間微炎性反應狀態治療前后變化差異比較(±s)
分組 例數 TNF-α(ng/mL) CRP(mg/L) 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62 38.28±4.18 24.77±3.87 34.53±6.88 19.73±4.79 75.43±5.94 39.74±4.72試驗組 62 38.22±4.21 17.22±2.60 34.58±6.86 13.38±3.85 75.48±5.92 22.81±2.35 χ2 - 0.080 12.751 0.041 8.136 0.047 25.283 P-0.937 0.000 0.968 0.000 0.963 0.000
炎性腸梗阻作為腹部手術患者常見的一種術后早期并發癥,以往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抗感染、營養支持以及腸減壓等,同時再給予生長抑素治療,可以有效加快腸壁血液循環,對胃腸道消化液分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有利于減少梗阻近段腸腔內積液,改善炎性反應。中醫作為我國醫學精華,近年來中醫療法在胃腸疾病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4]。
通腑湯出自《痘科類編釋意》,具有攻下熱結之功效。研究報道,氣湯化裁穴位貼敷可以有效改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微炎性反應狀態,對其腸黏膜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作用[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試驗組,參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參照組治療前的腸屏障功能(D-乳酸、DAO、ET)及微炎性反應狀態(TNF-α、CRP、IL-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治療后各指標均明顯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通腑湯化裁穴位貼敷治療效果良好,無論是在促進患者腸屏障功能恢復方面,還是在減輕其微炎性反應狀態方面均具有良好作用。這主要是由于通腑湯中劉寄奴以及蒲公英等可以利水消腫,丹參祛瘀生新,延胡索不僅具有良好的理氣止痛效果,而且還具有良好的活血舒筋作用,黃芪固本和中,一起加以調成糊狀,白醋作為一種輔藥具有消瘀散結作用,將其和上述藥物一起貼敷于穴位上能夠發揮賦形和治療雙重作用。在選穴方面,選擇了大腸病常用穴上巨虛,可通腑化滯,足三里除瘀通絡,氣海培補真元,內關調暢氣機,天樞疏調腸腑,藥物通過上述穴位透皮吸收后可以進一步提高通腑散結以及解毒消腫的功效。
綜上所述,對于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通腑湯化裁穴位貼敷治療效果理想,不僅有利于促進其腸屏障功能恢復,而且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減輕其微炎性反應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