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華,周德生,李亮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7;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平衡障礙為主要特征,同時伴有嗅覺減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異常、便秘、抑郁等非運動癥狀。中醫古代文獻對帕金森病的描述散見于“震顫”“肝風”“痙病”“顫證”等范疇,古代醫家對其病機的認識主要有肝陽化風、痰熱動風、心脾氣血虧虛、氣虛感邪等[1]。PD現代中醫病名為“老年顫證”[2],多數醫家認為其為本虛標實之證,虛為肝腎虧虛、氣血虧虛,實為風、火、痰、瘀[3-5]。本文對帕金森病榮氣虛滯病機特征探討如下。
榮之本義為草木開花,《爾雅·釋草》曰:“華,花也;花,榮也。木謂之華,草謂之榮”,是草木生機外現的表象,引申為榮養、茂盛、氣色、受人尊榮之意。從本意來理解,榮氣為“使草木開花之氣”[4],引申至人體可為內榮臟腑形竅,外顯神色生機之氣。“榮”與“營”音相近,多通用,“榮氣”“營氣”常相互代替。但就其本意而言,“營”為營居之意,其常與“衛”出現于軍事題材中[5-6],如《史記·五帝本紀》謂:“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營氣、衛氣正是借這一概念引申,比喻人體內與邪氣抗爭之正氣的分工合作關系。隨著“營氣”“榮氣”的通用及營衛學說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內容附添于營氣,而榮氣之本義漸失。因此,榮氣是包括氣、血、精、津、液、陰、陽、營、衛、髓、膏等在內的具有內榮臟腑形竅,外顯神色作用的精微物質[7]。《靈樞·決氣》云:“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此一氣便是榮氣,其源于先天之精,又得后天資助,周流全身,營周不休。
榮氣包含陰與陽兩部分,其陰者,主潤、濡、養,其陽者,主通、行、布,榮氣之陰陽協調,動靜合宜則精微充養周身,臟腑形竅得之充養,靜能守精全神,動能變化神機。故榮氣以榮養溫潤為用,以氣化流通為貴,《養生導引秘籍·衛氣》說:“精血澄凝,以成形質;榮氣流行而通其生也。”陰陽相得則形神通達,陰陽相失則百病由生。榮氣虛則榮養失職,氣虛血澀,形體官竅槁瘁廢用,《素問·逆調論》云:“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榮氣滯則抑遏不流,痰瘀滯留,摶而為病,《素問·經脈別論》言:“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陰陽互根,互用互損,故虛者易滯,滯者易虛。虛與滯的變化發展關系見圖1。

圖1 虛與滯的變化發展關系圖
留邪既包括內傷所生痰、濕、水、飲、瘀,亦包括外感六淫及不內外因所致痰瘀諸毒。榮氣虛、榮氣滯、留邪皆可為病之始,亦可為病之終,三者如環相扣,構成疾病發展過程,重病、久病者,常相互交織,難辨始終。急性疾病產生之始,常因外邪外傷,或傷榮氣,或趁榮氣虛而入,致留邪滯氣,三者交而為病,留邪為其主導因素,隨病情進展,正邪斗爭,留邪漸微,正氣亦耗。《景岳全書·郁證》言:“邪氣久實,正氣必損”,留邪與榮氣虛滯建立病態下的平衡,榮氣虛滯為其本,留邪為誘發因素,急性病轉變為慢性病。慢性疾病會急性發作,如陳舊性外傷遇陰雨天易發疼痛,慢性膽囊炎會急性發作等,當外邪、外傷遠超機體愈合之力,留邪與榮氣虛滯之間不能建立平衡關系,致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慢性疾病的產生,或由某一次或多次急性疾病導致的榮氣虛滯及留邪積累而致,正如《靈樞·天年》云:“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或因體質、勞作、情志、年老等原因致榮氣虧虛,精血少,氣道澀,致榮氣滯。《壽世保元·脾胃論》言:“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氣弱則稽滯也。”因虛而滯,因虛滯而留邪,留邪又通過影響氣血生化功能加重榮氣虛,通過阻滯氣機加重榮氣滯,發展為疾病。與一般慢性疾病不同的是,與郁證相關的疾病多以榮氣滯為先發因素。對于病輕體健者,機體自身(或在藥物幫助下)可在疾病早期階段充分發揮正氣抗邪的作用,及時糾正榮氣偏虛偏滯的狀況,避免榮氣虛滯與留邪建立平衡,從而向愈。對于已經建立榮氣虛滯與留邪平衡關系者亦可在藥物幫助下補其虛,通其滯,祛其邪,延緩進展,避免疾病不斷惡化,但根治較為困難,正如《景岳全書·痰飲》所言:“實痰本不多,其來也驟,其去也速,其病亦易治,何也?以病本不深也,虛痰反多甚,其來也漸,其去也遲,其病也難治。”但當疾病發展到后期階段,虛深滯亦深,則針藥難施。因此,基于榮氣虛滯理論,在治療疾病時常補泄兼用,如四物湯用川芎,腎氣丸之三補與三泄,《醫壘元戎·少陰證》說:“補虛必泄,瀉實必虛,滯則通之,使后藥必能成功。”
帕金森病與其他慢性疾病相類似,PD的疾病發展過程也是榮氣虛、榮氣滯、留邪三者交互發展的過程。PD病因復雜,與體質、勞損、情志、外邪、年老等因素皆有一定聯系,其中年老體衰致榮氣虛衰難復。隨著病情的進展,榮氣稽滯,留邪聚生,疾病常呈惡性進展[7]。
2.1榮氣虛是PD發病基礎帕金森病發病率與年齡呈顯著相關性,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全人群發病率約為0.3%,65歲以上發病率為1%~2%,85歲以上發病率為3%~5%[8]。《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故陰虛常為PD榮氣虛之始。《證治準繩·顫振》云:“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極為難治。”陰虛血少,筋失濡養,則手足拘攣顫動;腸失潤澤,大便難解,發為便秘;肝失柔養,剛柔失宜,則情志不遂;陰陽失調,陽不入陰,難以入睡;又陰虛則陽亢,風隨陽動,虛風內生,筋脈不能任持自主,隨風而動。
陰陽互根,陰虛可及陽虛。陽虛為PD榮氣虛之繼,《素問·生氣通天論》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之柔氣舒和調達,筋脈得之柔養則弛緩有度,舒張有力,運動輕便;陽之精氣精純,元神得之,明慧通達,神機運轉有力,動作協調,感覺正常,精神平和。《扁鵲心書·手顫病》提到:“四肢為諸陽之本,陽氣盛則四肢實,實則四體輕便。若手足顫搖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虛損也。”陽氣不繼,筋失溫養,則拘急強直;元神不明則精神異常,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陽虛則腸道推動無力,大便秘結難解。
榮氣與腦關系密切,榮氣充骨養髓,上注充養腦髓,化生神機[9]。《素問集注·湯液醪醴論》言:“神由營衛精氣之所生也。神生于精氣者,先天所生之神也;神生于營衛者,后天谷液之所生也。”《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諸陽之神氣皆上會于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于腦,頭為精明之府。”榮氣流通輸布,腦髓得充,神機清明,任物有力,則嗅覺靈敏,晝精夜寐,動靜隨意,肢體協調;榮氣衰減,腦失所養,神機廢用,失其主管人體、約束肢體之用,則不聞香臭,寤寐失常,動靜不能自持,舉措不得相當。《醫學衷中參西錄·論腦貧血治法》說:“人之腦髓空者……知覺運動俱廢,因腦髓之質,原為神之本源也。”腦為髓海,骨為髓府,骨髓亦受榮氣濡養。《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2.2榮氣滯是PD發病關鍵《周慎齋遺書·外科雜證》云:“至虛之處,便是留邪之地”,榮氣一滯,精微不散,諸邪留滯。PD病程日久,一方面,榮氣虛久漸滯,氣機失調,津液輸轉不利,留邪生滯,濕聚痰凝,瘀阻脈道,血行不利,毒滯成瘀。另一方面,榮氣虛則氣血不相匹配,相失相并,虛氣留滯,或瘀血內生,或氣血逆亂生風[10]。《素問·調經論》記載:“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氣血相失,故為虛焉”“血氣以并,陰陽相傾,氣亂于衛,血逆于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瘀血留滯,筋脈失養,肢體強直拘緊,動作遲緩;痰瘀阻滯脈絡,氣道不暢,氣行逆亂,渦旋亂竄成風,發為震顫。《靈樞·邪客》曰:“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矣。”痰瘀上阻腦竅,神機受蔽,調節失力,精神行為異常。榮虛致瘀與痰濕致瘀相互交雜,構成PD瘀血證候要素,而瘀阻氣機又影響津液輸布,從而生痰,瘀血頑痰膠著,虛滯相生,由虛多滯少發展成虛多滯多,最后致虛篤滯甚,病情危重。
此外,榮氣虛滯與痰濕瘀火皆可影響玄府功能。玄府為遍布機體內外的氣機升降出入之微小門戶[11]。《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說:“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其性貴開忌合,以宣通為用,以閉塞為病。一方面,玄府閉密可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從而致津停水阻、痰聚血瘀。其次,腦玄府、脾胃玄府、鼻玄府等閉塞可使其宣發氣血,轉運神機功能障礙,“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從而引起一系列非運動癥狀,如情志障礙、便秘、嗅覺減退、泌尿系癥狀、下肢水腫等;另一方面,玄府閉密,陽氣怫郁,“六氣皆從火化”,陰火內生,煎灼津液,壯火食氣,津氣俱損,火熱生風,震顫益甚。而同時,火熱又可進一步加重玄府閉郁,“如火煉物,熱極則相合而不能相離”[12]。
2.3虛滯交互,病機復雜榮氣虛與榮氣滯常同時存在,有因虛而滯者,有因滯而虛者,有虛多滯少者,有虛少滯多者。疾病的進展或消退過程就是榮氣虛與榮氣滯之間的消長變化與平衡建立的過程[7]。PD之始多因榮氣虛,其中陰虛為其根本,陰虛及陽,陰陽兩虛,氣血衰少,腦髓空虛,虛風內生。因人稟賦有別,陰陽氣血偏衰各有不同,可表現為兼見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兩目干澀、視物不清、五心煩熱、口咽干燥、大便秘結的肝腎陰虛證;或頭暈目花、少氣懶言、活動減少、自汗、肢體拘急、手足麻木的氣血兩虛證;或畏寒肢冷、納食不佳、額汗昏睡、小便清長,大便溏或排便困難的脾腎陽虛證;或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神情呆滯、言語不清、寤寐失調、二便失控的髓海不足證。
虛則滯生,猶如江河水少則不流,榮氣滯而生濕凝痰留瘀,痰瘀交阻,上蔽下流,氣機逆亂,竄而成風,玄府閉郁,氣血津液升降失調,又郁閉化火傷陰,使虛者更虛,滯者更滯,風火相煽,動勢甚也。其中有偏于虛或虛滯并重者,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大便秘結、少寐、面色晦暗、唇色紫暗、疼痛,舌質暗淡或有瘀斑的陰虛血瘀證;食少納呆、胸脘痞悶、口角流涎、咯吐痰液的脾虛痰阻證;心悸、頭眩、四肢沉重、肌肉瞤動的陽虛水泛證。亦有榮虛不甚而玄府閉郁、氣機不利甚者,表現為虛少滯多的偏實證型,如以胸悶昏眩、惡心、嘔吐痰涎、口干多汗、大便秘結為特征的痰熱動風證;以頭脹、耳鳴、煩躁易怒、口干口苦為特征的陰虛陽亢證;以情志抑郁、發作與情志變化有關、易激惹、胸脅滿悶、有固定麻木脹痛部位、舌暗淡或有瘀點的氣滯血瘀證。
滯則虛生,痰濕內阻,水液不布,瘀血不散,新血不生。如此反復,愈虛愈滯,愈滯愈虛,虛滯交互,漸由一種虛損轉化為多種虛損,一種留邪轉變為諸邪留滯,單一證型轉變為復合證型,最終致陰陽兩敗,瘀血頑痰膠結,玄府開合無度,身無所主,病情篤重,越至后期治療越困難。
PD本虛標實,榮氣虛為其本,榮氣滯為其標,風動之證為其外在征象。其治療當以調理榮氣虛滯為主,辨榮氣之偏虛偏滯,察氣血痰濕之所留,明風動之根本,對證治之。《丹溪心法·中風》說:“治風之法,初得病即當順氣,及日久即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故治療PD時,當綜合考慮患者體質、病程發展階段、癥狀體征,而不是僅著眼于某單一癥狀。疾病初起,病程短而癥狀輕者,偏于榮氣虛,治以補虛為主,常見的“血虛風動”“脾虛風動”“肝腎陰虛”“氣血兩虛”等證型俱屬于此類,治療當以延緩病情進展為目的,重在補虛而杜留邪之源;病程短而癥狀重者,當細心審辨,患者是否因素體虛而內有伏邪,情志、寒暑等因素引動伏邪而發病。病至中期,常榮氣虛與榮氣滯并存,治療當補虛行滯并重,重在明確留邪性質,因邪而治,以穩定病情為目的。PD后期,榮氣虧虛嚴重,留邪瘀滯毒損,機體功能受損,常出現多種并發癥,常以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治療以存正氣、留生機為目的,重在扶正益氣,助陽溫經,佐以重鎮熄風,降低西藥毒副作用。同時,少佐助開玄府之品,以調理氣機,暢達神機轉運。
周德生教授立足榮氣虛滯理論,針對PD常見的陰虛血瘀證型,在吳鞠通三甲復脈湯基礎上制三甲復脈顆粒(藥物組成:生牡蠣、炙鱉甲、炙龜板、麥門冬、生地黃、火麻仁、雞血藤、山楂、山茱萸、片姜黃、赤芍藥、阿膠),臨床效果良好。方中麥門冬、生地黃、阿膠、火麻仁、山茱萸,皆酸甘質潤之品,有滋陰養營之力。牡蠣、鱉甲、龜板乃血肉有情之品,受水中陰氣,既能滋肝腎陰血,又稟質重之性,兼能潛陽熄風。片姜黃為行氣破血之有力者,《本草求真·芳草類》稱其:“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耳”“破血立通,下氣最速”,且其辛溫走烈,有開玄祛風之用;加入藤類中藥雞血藤增強活血通絡功用,《本草便讀·蔓草類》云:“凡藤蔓之屬,皆可通經入絡”,通補一體,活血不傷血;加山楂行氣散瘀消積。赤芍藥清熱涼血散瘀。全方補榮氣之體,通榮氣之用,有滋陰養營、祛瘀通絡、熄風開玄之功,使榮氣充足,流通順達,肢體運動協調。
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病,其病機復雜。榮氣虛滯是對PD中醫發病機制的概述,并非對某一具體證型的描述。榮氣虛有氣、血、陰、陽、營、衛、精、髓之虛,榮氣滯產生痰、濕、瘀、濁、熱、毒之滯,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病機因素雜合,形成不同的復合證候,當“謹守病機,各司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