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飛
在多年的農村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看到,現在的農村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成了自理和自立能力較差的嬌兒,失去了農村孩子本該有的質樸與勇敢;缺乏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困難面前往往意志不夠堅定,信心和勇氣不足。因此,我們設立了“以勞益智、以勞立德、以勞健體、以勞育美”的教學目標,構建了“一主兩輔”的勞動教育課程,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集體觀念,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作風。
立足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審視小學生勞動教育內容
幫助學生建立生產勞動觀,創設勞動情境,鼓勵學生參加勞動,以寓教于樂的模式開展勞動教育。為此,我校構建了“一主兩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即以勞動專題課為主,以家庭勞動和社會實踐勞動為輔,讓學生充分享受勞動的充實與快樂。
立足學生活動的空間,設置小學勞動教育內容
設置家務勞動、舍務生活、校園勞動、田野課堂實踐基地、敬老院服務場所等不同勞動場景,對勞動環節進行趣味化設計,讓勞動的過程有探究性,學生間可結伴進行勞動,設計分享勞動果實的活動環節。這樣有利于調動孩子參與勞動的興趣,避免簡單粗暴地實施勞動教育。
立足學段勞動要求,細化小學勞動教育內容
小學低年級注重對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營造“人人都愛勞動”的氛圍。小學中高年級注重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的光榮和美好。為此,我們把勞動課程分為學科融合課程、社團活動課程、常規勞動課程三大類,為每個年級設計符合年齡特征的勞動項目。
立足課程設置需求,確定勞動教育內容
在常規勞動課程中,我們要求低年級學生學會垃圾分類,學會洗簡單的生活小物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高年級學生自己整理衣物,養小動物,做飯做菜,照顧弟弟妹妹,幫助家長做簡單的農活,管理家庭生活的開支等等。
我們還注重勞動教育的學科滲透。在語文課程中要求學生練習寫觀察日記、農研說明文、調查報告、參加勞動實踐活動的感受體會;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中的觀察、測量、計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勞動實踐是密不可分的;在科學技術課中開展實驗種植、養殖活動,并進行簡單的科普知識講座;在英語教學中,教學生參照勞動實踐中的情景進行交流對話,從而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在思品課中用具體的真實課例和勞動模范的事跡感染學生,使之真正感受到勞動創造美。
立足主題活動,檢驗勞動教育內容
勞動主題教育活動能不時地激發學生學習和勞動的興趣,也能在活動中檢驗我們平時的勞動教育成果,有利于調整、完善學校的勞動教育內容。學校開展“我是家庭小幫手”家園生活實踐活動,增強孩子積極參與家庭、舍務的勞動興趣;開展“我是田園小主人”校園責任田實踐活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開展“我是社團小記者”主題實踐活動,讓孩子了解家鄉發展史,懂得勞動致富、勞動光榮的道理;開展“多彩的社團”實踐活動,讓孩子們享受樂趣,錘煉意志。
系統的勞動課教學,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奉獻意識和愛家鄉、建家鄉、強家鄉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想素質、意志品質、集體觀念、勞動技能,為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貢獻,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精神根植于師生內心。
責任編輯: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