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阿敏
(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0)
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話語或句子構成的語意整體。在語文教學的場域中,“文學作品的本體屬性是語篇”。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文部分先整體呈現語篇,語篇中散見氣泡形式的助學提示,之后是本課的識字表、寫字表,以及課后習題。語篇置于生字前,處于閱讀教學的核心地位。但在統編教材使用的幾年里,低年級童話教學實踐卻存在偏頗。
復雜的字理識字。不少教師常常對一些生難字采用字理識字的方法教授,幾乎達到了每上公開課必字理識字的程度。但字理識字運用不當,反讓識字變得復雜,不利于學生識記。如“旗”字左邊的方與右邊的撇橫,金文是象形字,表示在樹干上飛舞的飄帶,與旗幟有意義聯系,但隨著字形的演變,今天已經很難讓學生產生聯想。
隨意發揮的形象識字。漢字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想象引導往往無規律可循,天馬行空,缺乏方法指導,長此以往,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
機械化的集中識字。集中識字教學時,教師有時采用機械反復朗讀和記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生字學習,不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以及自主識字能力的形成。
多數教師將課文的語言知識點隨著閱讀進程的推進而一一呈現,往往遇到一個訓練一個,語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多次暫停。如果語言訓練再遠離甚至脫離語境,將破壞童話故事情境的完整性,破壞語篇整體的意趣。
語篇教學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習者在一定的語境中接觸、體驗、學習和使用語言”。教師如果只是創設簡單的情境,那么學生在此情境中對語言知識點的學習也只能浮于表面。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體會動詞“飄、落、打、迎、追”,只通過填空或造句等單一訓練方式開展,不利于激發學生體驗、運用語言的積極性。
童話充滿魅力的想象、生動貼切的語言、豐富動人的意蘊,都讓童話語篇充滿意趣。當下童話教學存在脫離童話語篇,將其肢解成一個個語言訓練點,全篇都是句型訓練、詞匯練習,甚至修辭練習等,過分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忽視語文的人文性,更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現象,將童話課堂定型為指向書面評價的傳統知識傳授型課堂。
語篇教學理論中語言有三層意義,分別對應概念功能(表達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樣表達的),交際功能(表達的意圖是什么)。這三層意義正是從語用的三大功能出發,指向學生語言核心能力的發展。
童話語篇的識字教學,要依托童話語境,圍繞童話故事情節,靈活采用識字方法,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內容,進行識字。
1.活用插圖,理清故事脈絡
圖片具有很強的直觀表意功能,低年級童話課文往往配有豐富的插圖,插圖與故事情節對應關系清晰。要能夠活用插圖,巧妙結合生字教學,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例如執教統編版一年級上冊《小蝸牛》時,可以將生字“爬”的教學與插圖緊密結合:
師:蝸牛一家住在小樹林的旁邊。(出春天插圖)春天到了,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去哪里玩?(師手持“爬”字卡)試試用上“爬”字說一說。
生:小蝸牛爬到樹林里去玩。
師:小蝸牛爬到樹林看到了什么?(出夏天插圖)
生:小蝸牛爬到樹林看到了碧綠碧綠的樹葉和草莓。
師:哦,已經是夏天啦。小蝸牛采到草莓了嗎?(出秋天插圖)
生:小蝸牛爬到樹林,樹葉黃了,蘑菇長出來了,沒有采到草莓。
師:哦,已經是秋天啦。小蝸牛采到蘑菇了嗎?(出冬天插圖)
生:小蝸牛爬到樹林,地上蓋著雪,蘑菇不見了。
師:已經是冬天啦!(出春、夏、秋、冬四幅插圖)小蝸牛慢慢地爬,時間快快地過。小蝸牛“爬呀,爬呀”,把一年四季的景色帶給了大家。
教師緊扣一個“爬”字,運用文中的四幅插圖,將課文情節串聯起來,在反復的說話練習中,幫助學生感知“爬”的音形義,引導學生貼近課文語境進行理解。
2.集中識字,有效整體感知
統編版教材的識字量顯著增多,集中識字是幫助學生識字的有效方法。為了提高集中識字的效度,應將識字與童話語篇產生關聯,采用分類識字和分層識字的方法。如《小蝸牛》一課,可以將每個季節對應場景的詞語進行歸類,在特定的場景中識字。或在導入時,識“住在、蝸牛”等與童話人物、背景相關的詞語。在情節推進中,識與情節密切關聯的字,如表示小蝸牛動作的“玩、爬、回”等生字,采用分層識字的方法。還可以采用人物歸類識字 、環境歸類識字、情節發展識字等集中分層識字法。如此提升了識字趣味和識字效率。
3.依托語境,巧妙隨文識字
隨文識字依托語境進行,教師要在童話教學的逐步推進中,引導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精讀童話,在精讀中依托語境巧妙識字。如執教二年級上冊《雪孩子》,依托語境,將需要重點理解的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了聯系,幫助學生鞏固識字的同時,更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
師:雪孩子沖進了屋里。我們看,這時候的火勢已經怎么樣了?
生:嗆人的煙、燙人的火,火燒得很大。
師:把湯放在火上煮沸了,(呈現湯鍋在大火上煮開的圖片)這時候摸一摸鍋,什么感覺?
生:很燙,手一下子就縮回來了。
師:“燙”讓我們縮回了手。雪孩子在火里救人的時候周圍燙得不得了,雪孩子退縮了嗎?
“連句成篇的方法、連接詞的使用”等成篇功能方面的內容,仍然是目前語篇教學方法研究的聚焦點。目前對童話語篇的語言運用教學,多側重于反復訓練,忽略了語言的組織關系和實用性。在開展語篇教學時,應依托童話情節,聚焦語言組織方式,提升學生在語境中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1.抓關鍵點,理清成篇方式
語篇教學關注文章的組織方式,如自然段與自然段之間的安排,句子與句子是如何組織在一起的。落實到小學低年級童話教學,可以抓情節關鍵點,如關鍵的時間變化詞語、地點變化的詞語等,培養學生的成篇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童話故事進行續編。如執教《雪孩子》:
師:小白兔看呀看呀,看著天上美麗的白云,他有好多話想說,于是他寫了一封信:

師:小白兔的信上會寫些什么呢?試著說給同桌聽。
師:雪孩子接到信后,會發生什么故事呢?用連環畫的形式,小組合作畫一畫故事。

在低年級童話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激活創造力和思維參與,可圍繞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來進行合理想象。教師應為學生的想象搭建支架。
2.再現情景,鞏固詞匯理解
在語言表達上,低年級童話以動詞、疊詞和形容詞的規范、生動使用為表達特色。在教學中,要聚焦詞語的表達效果,緊密聯系童話情節,通過表演、交流、朗讀等形式再現。如執教《小蝌蚪找媽媽》:
角色扮演: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是迎上去的,誰來演一演他們是怎么迎上去的?
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中,你們也有這樣的經歷吧?說一說。
有了鯉魚阿姨提供的線索,小蝌蚪繼續開啟找媽媽的旅程了,通過體會“追上去”和“叫著”,讀好小蝌蚪的話。
“追”比“迎”的速度要快,再現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小蝌蚪心里非常著急見到媽媽的滿心歡喜。基于情景再現的體驗、交流和朗讀訓練,有助于鞏固學生的理解。
童話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審美意蘊。童話教學不以童話的教育意味或科普意義為教學核心,而注重童話獨特的審美內涵和意蘊。在教學中應重視童話的故事意蘊,讓童話語篇教學充滿審美意趣。
1.緊扣核心詞,深入故事意蘊
低年級童話往往將故事意蘊通過核心詞語直接表征。教師應緊扣核心詞語,對故事意蘊進行渲染和挖掘。在執教一年級下冊《樹和喜鵲》時,緊扣“孤單”和“快樂”兩個核心詞語:
師:這是一棵樹的春夏秋冬。(呈現圖片)春天長新葉,夏天雷雨至,秋天黃葉落,冬天白雪飄,他孤零零一個人,因為啊——
生: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只喜鵲。
師:你把“只有一棵、只有一個、只要一只”重讀了,為什么這樣讀?
師:這種只有一個人,沒有其他人的感覺,就是——孤單(出示詞卡)。
抓住了核心詞語,學生就能迅速感受童話的意蘊,獲得情感上的熏陶和共鳴。
2.讀思結合,發展兒童思維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童話教學也應圍繞發展思維這一目標,啟發學生讀思結合。如執教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時,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都應關乎學生思維的主動參與:
●自讀前提問,讀中思考
聽完故事,狗熊一共通知了幾次?
狗熊到底怎么通知的?
●精讀中聚焦,反復朗讀
環節一:出示“大家注意,動物王國要開大會,請你們都參加!”通知只能讓你知道什么?(事情、參加人)
環節二:出示插圖二。圖上畫了誰?猜一猜,狗熊這次能把通知說清楚嗎?自讀課文7—10自然段,找出第二次通知與第一次不同的地方。
分角色朗讀7—10自然段,找出不同點。(多了一個“明天”)
環節三:第三次通知和第二次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具體時間)
環節四:自讀14—16自然段。說說第三次通知說清楚了什么,問題出在哪?
●閱讀后總結,訓練思維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通知需要說清楚的幾個信息是?
(出示新通知)你從這則通知中獲得了哪些信息?信息完整嗎?缺少了什么?
通過對故事意蘊的層層跟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得到訓練,感受到童話閱讀中思維的樂趣。
總之,在童話教學中,我們應基于語篇意識,立足童話語境,開展識字教學;依托童話情節,聚焦語言形式;基于故事意蘊,豐富童話語篇,緊密結合童話文本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