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陳夢露 王亮
摘 要: 本文以我國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為研究對象,闡述陶瓷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探討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承的價值,以陶瓷文化為范本研究在高校校園文化空間中的實施路徑,旨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陶瓷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校園文化;傳承;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延續、繁衍生息的命脈。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載體。瓷器的歷史,源遠流長。陶瓷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本文以陶瓷文化為研究對象,闡述陶瓷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探討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承中的價值,以陶瓷文化為范本研究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施路徑。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讓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傳承與發揚。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民族的發展,產生、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比較穩定的民族文化,包含了一個民族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產生、形成和傳承下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特征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由邵漢明主編的《中國文化研究二十年》一書(2003年)中指出,文化是對象化的結果,是人的本質力量實現的自我證明。人類要進步,社會要發展,必須通過創造文化來實現。[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通過勤勞的民族精神形成和傳承下來的,并且還在不斷創新和發揚。
(二)陶瓷文化概述及傳承特點
歷史上,中國陶瓷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影響世界。其中景德鎮陶瓷最具影響力,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風靡世界。景德鎮也因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源地和起點之一。陶瓷文化在景德鎮產生、發展且不斷傳承、創新。近年來,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面前,景德鎮積極主動響應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動陶瓷文化“走出去”。
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與新的生活方式不斷沖擊人們的現代生活。與時俱進,兼容并蓄,成為時代發展的特征。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受到各種新思想與新思潮的沖擊和影響,高校大學生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也存在不同的聲音和態度,主要表現在:
第一,高校大學生缺乏主動傳承傳統文化意識。“互聯網+”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受到以創新、創造意識為主的知識沖擊,將所學的專業知識用在新事物、新產品的創新與發明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接觸和關注得比較少,對于主動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淡漠,缺少主動傳承與發揚的意識和動力。
第二,高等教育專業和課程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涉及較少。高校專業和學科設置,主要圍繞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其他知識均歸類于通識教育課程。這導致高校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沒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去接觸傳統文化的課程和知識,這就造成認知不足,參與度不夠。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意義
(一)高校校園文化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等教育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以高校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環境為主要空間,圍繞高校學生的情操、心智、學習環境等,肩負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責任。陶瓷文化作為傳統文化進校園的一項重要活動,走進高校校園,形成一門新興的陶瓷傳統文化課程,集技藝性、民族性、藝術性于一體,在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實施空間中有積極的作用。
(二)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承中的當代價值
文化傳播價值。陶瓷文化的對外傳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作用,加大陶瓷文化的對外傳播可以為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能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更為我國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起到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科學研究價值。以陶瓷文化傳承及陶瓷手工技藝傳承為切入點,梳理陶瓷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文脈發展中的問題及具有建構意義的部分,研究陶瓷文化傳承與發揚的當代價值,構建陶瓷文化當今時代發展與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把握陶瓷文化所代表的民族、民俗、民風文化的發展規律。并且為新時代背景下,陶瓷文化創造性發展與創新性發展提供思路,有助于保護、傳承、創新陶瓷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發展性保護價值。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國家一直以來的態度就是鼓勵在傳承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創新性傳承研究能夠為各級文化部門提供保護與傳承、發展與振興陶瓷文化的建議,為陶瓷文化在新時代發揮更為積極的文化價值給予指導,以此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
四、新文科背景下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承中的實施路徑
2020年11月教育部正式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宣言中指出要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面向未來,新文科建設的方向是:夯實人文靈魂,弘揚中國文化,耦合學科體系,重振文科教育,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2]在新文科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工作的重要意義愈加凸顯,對高校育人工作實效有著決定性影響。新文科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工作有著多方面、多維度的意義與價值。[3]當前陶瓷文化走進高校,在高校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基礎上,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目標,探索陶瓷文化在校園文化空間中的傳承發展路徑,形成多元一體化的發展效應,弘揚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開設陶瓷文化課程,傳承陶瓷傳統技藝
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高等教育肩負著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技能的傳承、創新與發揚的使命。通過將陶瓷傳統工藝課程植入專業課程體系,并將技藝傳承融合專業特色發展,豐富校園文化,積極開展項目化教學。通過推廣陶瓷文化專業書籍的閱讀,為高校學生提供理論化指導。例如2019年出版的《百工錄·陶瓷》中國工藝美術記錄叢書,主編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陶瓷大師聯盟主席寧鋼教授。這套叢書以“百工錄”為主題,全面展現景德鎮傳統陶瓷工藝技術,表達對工匠精神的致敬。[4]
(二)建立陶瓷文化導師庫,優化傳統文化育人路徑
傳統文化進校園,需要專業導師和專業從業人員的指導。高校專業教學和學科建設,也需要專業導師的支持。建立陶瓷文化導師庫,將優秀的非遺傳承人、工匠、陶瓷手工藝人等納入進來,共同指導高校陶瓷文化課程。優化傳統文化育人路徑,配備陶瓷文化相關課程的專任教師,組建專業導師團隊對于學生學習專業技藝、學生比賽、學生創業等方面予以指導。此外,還可與高校其他學科開展廣泛的聯系與結合,比如傳播學、材料學、考古學、語言學等。
(三)打造陶瓷文化傳統工藝實踐平臺,創新高校實踐教學模式
依托學校專業工作室,融合專業核心技能訓練課程、校企合作項目、社會實踐項目等為一體,充分利用學校、社會有效資源開展基于傳統手工藝傳承創新的實踐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技藝水平,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塑造學生的專業自信,傳播地域文化特色,充分發揮學校在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承中的積極作用。[5]
(四)注重對外交流,多元性與開放性并舉
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在優秀傳統文化進高校的課程建設上,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公共課程、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程緊密結合,多開展以對外交流為目的的活動,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對外交流,多元性與開放性并存的目的。
(五)加強與社會機構合作,加強傳統文化普及
傳統文化的發展,重點在于加強傳統文化的普及與推廣。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的推廣,需要高校與美術館、博物館、陶瓷館、藝術館等社會機構大力合作,共同加強傳統文化的普及。寧鋼教授在訪談中談到過:“大學的美術館、博物館植根于大學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學文化的有機組成和符號象征,在整個大學教育體系及其承擔的社會使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舉辦陶瓷專業教師展覽、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等一系列展示,加強傳統文化的普及。
五、結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高校應當建立起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理念與體系,加快探索創新的步伐,著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意人才。[6]要堅定文化自信,通過陶瓷文化載體,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探索陶瓷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推動陶瓷文化與高校校園文化理論體系相結合,建立大學生對陶瓷文化的認識與認同,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邵漢明.中國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
[2]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J].南京社會科學,2021(1):135-143.
[3]陳澤帆.新文科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徑探索決策探索(中),2021(3):81.
[4]王洪偉.在歷史田野里建構中國陶瓷科學體系——兼論寧鋼學術團隊“百工錄”叢書的方法論意義[J].陶瓷學報,2019(1):127-130.
[5]周孟熙,王瑞.高校創新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戲劇之家,2021(12):192-194.
[6]郭春方.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藝術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的思考[J].藝術教育,2020(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