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 要: “挑戰式學習”是一種以引導學生們主動學習為目的,以提升學生們的綜合分析、理解判斷和創造性思維技能相結合的能力為目標,改變傳統僅采用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將“知識”為中心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通過增加教學內容難度、廣度和深度,采取有趣的設計形式,提出一些能吸引學生主動挑戰自己的問題去完成學習課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真正實現更有效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本文結合國內外已有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目前本課程的教學現狀,提出基于挑戰式教學模式的室內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可實施的教學方式及應用策略。望通過實踐應用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學效果,從而增強我校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競爭力。
關 鍵 詞: 挑戰式學習;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學習
一、 研究背景
目前各個高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在教學模式上大力推行混合教學模式,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教育技術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增強,但卻仍存在“水課”,很多課程只是將面授內容錄成視頻,然后在線發布,缺乏互動性及學習難度,將教育技術形式化,沒有重視對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改革,對學習空間的體驗探索方面也不足。
經調研發現,我校學生普遍學習成效不足,學得輕松,但忘得也快。究其原因,導致學生們學習成效差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大多數課程基本采用標準化的程序式教學,課程內容缺乏挑戰性,教學形式單一。這一調研讓我們更加意識到教學方式及內容改革的必要性。
清華大學率先提出“挑戰性學習”的理念,全面提升大學課程的挑戰度,課程中通過讓學生在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個方面接受相應挑戰使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自我認同的信心和能力[1]。其實國內很多學校都開展了相關的教學研究工作,比如復旦大學提出將基于問題意識的創新力培養引入到教學內容中,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力,都在實踐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反思我校作為應用型示范大學該如何將挑戰式學習理念融入我們的課程教學改革中,不斷完善現代學習內容并尋找最佳的教學方式和最佳學習效應點,對促進我校未來學科課程建設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室內專題設計課程是針對環境設計專業開設的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較強的核心專業課,并結合畢業設計及企業實踐進行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在整個專業建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銜接作用,其專業地位不可忽視。因此,合理提升學習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具有很強的迫切性及意義。
二、基于“挑戰性學習”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設計應用
(一)教學目標設計
本課程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為主旨,將“挑戰性學習”理念融入課程中,首先對學生能力做出充分的觀察和判斷,合理地設置課程內容及尺度,讓學生既能完成但又需要跳一跳才能達到,讓學生通過挑戰學習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他們內在的學習驅動力[2]。結合專業及社會發展需求特點,主要從課程目標、教學知識體系、教學方法、評價體系、課程資源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進行相關改革,完善現有的教學和學習資源,創新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學習模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提升理論知識及實踐應用能力,推動我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的發展和該專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教學資源
1.立體化課程資源建設
在目前有限的課程資源基礎上,創建和完善線上線下課程學習資源,包括課程設計方案、教學PPT、教學案例、視頻、習題、前沿文獻以及拓展學習資料等,形成線上和線下結合互補的立體化課程資源庫。
2.課程資源的應用與完善
在基于挑戰式理念的混合教學實施過程中,合理安排線上和線下課程資源,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進而不斷完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內容緊跟環境設計市場變化,并不斷更新和完善。課程資源不僅是教師原創,還包含學生自建和網絡資源共享,通過這些途徑不斷更新和完善課程資源內容。
(三)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程的主體和核心,改革后采取模塊化教學,并將課題分成多個小主題串聯成一個整體主線課題,并采用挑戰式模式進行內容設計,但又不拘泥于教學模塊,使各個模塊的知識點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互相之間滲透融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所有模塊在教學安排上都是根據各自特點進行調整,每一部分都配有相應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案,拓展學生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時,改變課程之間孤立的教學模式,去除課程間重合部分的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增加廣度、深度和難度,提出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并通過線上資源的建設和學習活動的設計,豐富課程內容,提高課程教學效率和效果。
(四)教學形式
教育未來學家戴維·索恩伯格(David Thornburg)在《賽博空間的營火》一書中描述了三種主要學習空間:營火、水源和洞穴[3]。本文依據這三種學習空間形式的理論基礎上結合室內專題設計課程進行教學形式的設計,總結了四種可實施應用的學習空間形式,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1.一對多學習模式
一對多的模式,通常是指一個人同時對很多人說話,也是學校采用最廣泛的學習空間形式。在以往的教學中就是老師站在講臺上勁頭十足地以填鴨式的方式傳授知識,學生們在講臺下面走神、睡覺,無法吸引學生對課程感興趣,學習效果欠佳。一對多的模式如果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信息包裝,提出挑戰性的興趣主題進行引導和分享,學生們像篝火聚會一樣圍成一圈進行聆聽和相互討論,并結合創新技術及設備來強化體驗感,這樣學生們之間的交流會更流暢,更加關注彼此,從而提升大家的學習興趣。
2.多對多學習模式
多對多學習模式是指人們聚在一起,以對等的方式彼此分享協作的空間。集體講授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可以在正式(如教室)和非正式(如公園)的場合進行,鼓勵學生們協作和分享,強調團隊協作精神,就像大家進行多人游戲一樣自己自由組建團隊,去解決課題。例如:課程中會布置很多小課題需要讓學生們以自由組合團隊的形式去完成,老師先明確方向和要求,然后要求學生們在過程中分享自己在當前課題中的獨立發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和發現,互相反饋意見并梳理消化。而老師也要以學生和教師的雙重身份參與進來,引導和把控課題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豐富課程的設計形式,同時能讓學生們更放松,激發學生們彼此協作,避免“學生各做各的”的心態存在。
3.一對一學習模式
一對一學習模式是指學習者有機會花時間獨處學習、研究、思考,并反思他們從其他地方所獲得的信息,更強調獨立反思,能夠沉下心來,認清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學習方式也是教學過程中容易忽視培養的,很少被納入教學空間的設計中。這種學習模式可以結合物理空間(舒適的獨處環境)和數字空間(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支持數字平臺使用的設備)兩種形式有效進行創造和學習。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一對多、多對多、一對一三種模式結合共存。例如:以一對多的方式來教授課程相關主題知識,讓學生們開始了解并產生興趣,然后采用多對多的模式,自由組合小組成員,根據主題內容在正式和非正式的地方與同學們進行調研、討論及問題的擴展,那么,在獨處空間中再花時間獨自積極思考的概率就會大大提升。
4.在實踐中學習模式
這種學習空間主要強調將學習融入實踐中去。因為想要完成課題,不僅需要研究、討論和反思,還要在實踐中學習,這樣才能完全將所學知識理解透徹,并能得到即時、持續的反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準確衡量學習效果。該課程可以通過我校校企合作的方式將項目引入課堂,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采用真題真做的方式,有效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全面提升學生們對項目把控及設計能力,讓“做中學”的學習方式成為課程的主旋律。
以上四種學習空間形式都可以在課程教學實踐中運用,盡量使教學方法多樣化和趣味化。同時,結合網絡資料及學校課程資源,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集體講授與小組學習相結合、主動創新學習的方式,線上通過白云在線、微課教學、QQ或微信群等平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線下通過引導、演講、辯論、答疑、角色扮演等方式,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樂趣。
三、結語
我校也在不斷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研究,大力支持和引導專業教師推行混合式教學模式,但如何利用對學習的研究成果和當前的技術手段,去創造個性化學習體驗,以更好地滿足當今學生的需求是重塑課程教育及改革的最大挑戰。筆者認為僅靠使用技術是無法真正改變教育的。技術與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之間應該有一種共生的關系。因此,基于“挑戰性學習”理念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應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及發展需求。
基金項目:2020年校級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編號為BYJY202019。
參考文獻:
[1]孫宏斌,馮婉玲,馬.挑戰性學習課程的提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育,2016,35(7): 26-31.
[2]彭道林.教學目標與教學管理[J].現代大學教育,2013,29(2) : 91-94.
[3](美)約翰·庫奇,(美)賈森·湯,栗浩洋.學習的升級[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